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京体育产业发展统计报告

北京体育产业发展统计报告

北京体育产业发展统计报告“体育产业”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既包括体育竞赛表演、体育设施建设、体育设施经营、体育中介信息等行业,也包括和体育运动相关的体育器材、设备的生产、销售等。

现代社会,体育产业已成为一个蕴藏着巨大商机的新兴产业。

特别是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体育与经济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关系就变得更加紧密而不可分割。

体育产业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具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之一,而且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发展潜力十分广阔。

为了解我市体育产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制定体育产业发展政策提供依据,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在全国部分省市开展体育产业调查的部署,市统计局和市体育局2001 年共同开展了北京市体育产业调查工作,本次调查对体育健身业、竞技表演业、体育培训业以及体育中介组织进行了全面调查,体育用品制造和销售的数据由相关统计年报数据取得,初步摸清了我市体育产业的发展状况。

一、体育产业发展现状近年来,北京市落实国家《体育产业发展纲要》精神,使首都体育产业迅速发展。

体育本体产业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包括体育设施的开发、体育技术资源的运用在内的各类体育经营活动蓬勃发展;为体育活动提供服务的体育相关产业也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以体育彩票为主要形式的社会集资促进了公益性体育设施的迅速增加,大大推进了全民健身活动1、“花钱买健康” 在市民中渐成时尚体育产业是人们通过参加体育活动或观看比赛,以满足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等需要的过程。

近年来,我市通过对体育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向社会开放更多的体育健身活动场地,增加健身娱乐项目,有效促进了大众体育消费,推动了健身娱乐市场的蓬勃发展。

这些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项目以羽毛球、篮球、乒乓球、网球和足球居多,大部分单位实行了分时段收费和月票、年票及会员制等多种收费形式,以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需求,并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消费群体。

据统计,2001 年我市城市居民人均文教体育用品及服务消费达1429.15 元,其中用于文体活动费用的支出增长最快,人均支出145.13 元,比2000 年增长14.3% 。

据统计,近3 年全市居民的文体消费支出年平均增长11%,快于居民消费总支出年平均增长速度。

人民群众消费水平的提高,多层次、多形式的需求为体育健身市场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

从体育场馆调查资料看,体育场馆的80 %的消费者一次消费在50-100 元。

随着市民体育健身需求的增大和体育场馆对外经营开发力度的加大,场馆的收入构成也逐渐发生变化,大部分场馆以经营性收入为主, 各种经营性收入占总收入的80% 左右,经费自给能力明显增强。

体育场馆仍属于公益性事业单位,从核算形式看,或是全额拨款单位、或是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仍需国家扶持和资助。

2、形成了一批经营规模较大的体育健身企业到2001 年底,全市有独立核算的体育健身企业近200 家,从业人员1.1万人,比2000 年增长12.2% ;拥有固定资产18.2 亿元,比2000 年增长26.4% ;营业收入5 亿元,比2000 年增长16.3% ;上缴税金0.5 亿元,比2000 年增长19.1% 。

形成了一批经营规模较大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体育健身经营单位(具体情况见下表)。

2001 年按体育营业收入排序前十名体育健身企业名单单位名称- 营业收入(万元)- 单位名称-营业收入(万元)北京颐方体育娱乐公司- 1590- 北京乡村高尔夫球俱乐部- 951北京浩沙健身俱乐部- 1336 -北京康乐宫有限公司- 849北京东方天星华普休闲健身有限公司- 1311- 北京英特康乐城-848北京国安足球俱乐部- 1287 -北京大运河俱乐部-658北京高尔夫球俱乐部- 1149 -北京马坡垂钓宫-550同时,在全市宾馆、饭店等经营单位中附设大量体育健身场馆和设施,如保龄球馆、台球厅、游泳馆、棋牌室、网球场(馆)等。

据典型调查统计,平均每一宾馆、饭店拥有健身场地3013 平方米,拥有体育健身专业管理人员14 人,宾馆、饭店体育设施(项目)经营收入占宾馆、饭店总营业收入的9.5% 左右。

据此推算,全市宾馆、饭店中拥有体育娱乐专业管理人员12600 人,体育健身设施(项目)经营收入约17 亿元左右。

3、体育经营内容拓宽,主体开发能力增强体育俱乐部运用市场机制,逐渐与国际接轨,形成竞争机制,促使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

我市形成了中信国安甲A 足球俱乐部、北京首钢男子蓝球俱乐部、北京城建女子足球俱乐部等职业体育俱乐部组织。

2001 年北京国安足球俱乐部经营收入达1287 万元。

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集团参与体育产业越来越多,近年首钢集团的体育产业已成为首钢非钢产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1988 年国内第一家由企业出资的篮球队就是首钢与原北京市体委共同组建的北京首钢篮球队。

如今,北京首钢男篮已是一支知名的甲级队。

1995 年首钢篮球俱乐部挂牌,很快俱乐部取得了经营开发权,成立了下属的体育发展有限公司,经营体育用品,首钢篮球开始步入职业化的轨道。

并建成了首钢篮球中心和国内第一个篮球展示厅,建筑面积达2.5 万平方米。

2001 年首钢还成功承担了北京第二十一届大运会主场火炬的制作和十五辆彩车钢结构件的制作。

4、体育彩票销售快速增长体育彩票发行是筹措体育经费的重要方式之一。

我国从1994 年开始发行体育彩票,从1995 年开始发售体育彩票,除1996 年停售一年外,每年销售额均呈现递增态势,特别是2000 年我市发售体育彩票增势强劲,体育彩票销售额达4.4 亿元,是1999 年的7.3 倍;2001 年体育彩票销售额达15 亿元,又是2000 年的3.4 倍。

体育彩票销售额由1999 年在全国各省市区排名第6 位上升到2001 年第3 位,全市拥有体育彩票销售网点1900 个,提供就业岗位4000 个,为体育事业筹集公益金4.5 亿元,在全市大部分居民社区配置了体育健身器材,方便了居民体育健身,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

(体育彩票销售具体情况见下表)。

北京市销售体育彩票情况表单位:万元年份- 彩票销售额-提取公益金1995 年- 300- 901997年- 960- 2881998年-2400- 7201999年-6000- 18002000年- 44000 - 132002001年- 150000 - 450005、体育用品销售增长较快我市体育用品的销售既有体育用品专营商店,也广泛分布在大、中、小型百货商场(店)中。

据统计,2001 年全市体育用品专营店体育娱乐商品销售额达7.9 亿元,形成了北京李宁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北京利生体育商厦等经营规模较大的单位。

同时,我市大量商场(店)也设有专门经营体育用品的部门或柜台。

随着居民健康意识的增强,居民体育投入逐年增大,体育健身器材逐渐步入家庭,在商场中体育用品销售额年增长速度快于商场总商品销售额增长速度,以北京翠薇大厦为例,2000 年商场商品销售额比1999 年增长17.2% ,而体育用品销售额增长46.2% ;2001 年商场商品销售额比2000 年增长11.3%,而体育用品销售额增长29.1% ;在商场中体育用品销售额占商场商品销售总额的比例也逐年提高,1999 年为2.57% ,2000 年3.23% ,2001 年3.75% 。

据对部分商场(店)体育用品经营情况的典型调查,从事体育用品(包括体育健身器材和运动服装)销售人员约占整个商场人员的4% ,体育用品销售额约占商场商品销售总额的3%。

据此推算,2001 年全市商业从业人员中约有专门从事体育用品销售人员2 万人,体育用品销售额47.8 亿元,加上体育用品专营店销售额,全市体育用品销售额达55.7 亿元左右。

综合以上各类体育产业经营活动情况,2001 年全市体育产业总规模情况为:从业人员5.6 万人,经营收入106.4 亿元,实现增加值约为45.5 亿元,占全市GDP 的1.6% ,具体情况见下表:全市体育产业经营情况表单位:人、亿元- 从业人员- 经营收入- 增加值合计- 56209 - 106.4 - 45.5公共体育事业- 6910 - 9.5 - 4.6体育娱乐业- 23433 - 23.0 - 10.4其中:独立核算- 10833 - 5.0- 2.1体育彩票销售- 4000 - 15.0 - 9.7体育用品制造业-1866- 3.2 - 1.0体育用品销售业- 20000 - 55.7 - 19.8二、体育产业存在的不足我市体育产业虽然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也存在明显不足,具体表现在:1、体育产品结构单一,市场占有率低据调查在我市大中型商场销售的体育健身产品中,绝大多数来自广东、福建、江苏以及东南亚、韩国等,北京产品竞争力较低, 所占份额微乎其微。

从我市体育健身产品生产情况看,有逐年下降的趋势,1999 年我市体育健身产品产值达4.6 亿元,2001 年只有3.2亿元;从事体育用品生产的工业企业由1999 年的77 个减少到2000 年42 个。

体育产业不只是体育器材、设备等生产和销售,还包括体育表演、设施建设、设施经营等。

从国外知名企业看,精明的阿迪达斯和耐克等世界体育产业的领头羊在中国大批量下订单同时,则把主要精力用在了市场营销方面。

与之相反,中国的企业大多还处于来料加工状态,虽然近年也涌现出像李宁、康威和安踏等国内知名品牌,但是与世界体育驰名品牌相比,还有着较大的差距。

2、开发和利用体育无形资产不够,相关产业的潜能没有充分发挥目前发展体育产业较注意有形资产的利用,而对体育无形资产的开发和利用不够,如对各赛事和活动的会徽、会标、冠名权及指定产品,各协会、俱乐部自身标志、队名价值等重视和开发不够。

体育产业的资产很大一部分表现为以上形态的无形资产,如以生产体育最终消费品的世界级大公司利用足球运动的影响力提升自己产品及公司知名度,使足球产业成为最大的边缘产业。

3、市场化运作水平不高,经济效益不佳由于我市相当部分体育经营单位是从以前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转变而来, 缺乏经营经验,市场化运作水平不高,企业经济效益不佳,据对200 家体育专营企业的统计,2001 年企业净利润为-2.1 亿元,主要是营业成本及期间费用高达6.2 亿元,高出营业收入24% 。

三、对策建议1、建立健全体育产业法规体系,逐步形成有效调控机制目前我市乃至国家出台的体育产业法规,大多是综合性的管理办法,对管理的每个环节和各运动项目的规定不细致,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缺乏可操作性,如有的体育经营项目仍套用文化娱乐项目管理办法。

同时由于体育产业在我国是新兴产业,国家对体育产业的发展政策还处于探索阶段,有关调控机制还未形成。

2、充分认识体育产业的特殊功能,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一定意义上讲,体育产业是社会公益事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