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语文:苏武传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苏武传教学设计

新修订高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苏武传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Su Wuchuan教师:风老师风顺第二中学编订:FoonShion教育苏武传授课时间年月日第周星期第节课题苏武传班固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⒈了解班固的生平和《汉书》的撰写体例。

⒈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知识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⒈分析课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⒈探讨苏武的反抗方式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情操,理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真正内涵。

教学重点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知识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朗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故事脉络。

教学设想教材分析人教版必修4第四单元编选了四篇古代人物传记,《苏武传》是这个单元的第二篇,属精读课文。

《苏武传》节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是《汉书》中最能显示班固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才华的优秀篇章之一。

它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可以说,从《汉书》问世后,苏武的英名和他的感天地、泣鬼神的爱国主义精神就一直为人所称道。

《苏武传》也是一篇具有典范意义的文言文教材,课文的书下注释几乎是逐字逐句详解,学生完全可以通过注释疏通全文大意,教师只需对极个别的难句进行点拨,引导学生归纳文言知识点。

班固采用写人物传记常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适当运用插叙的方法,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作者没有机械地铺叙历史事件,而是精心地取舍剪裁,运用对比和衬托手法,集中笔墨刻画人物,生动地再现了人物。

本课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分析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上,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找出人物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的句子,揣摩人物性格,体会课文通过对比映衬的手法塑造主要人物的特点。

苏武两次自杀以死报国的行动,匈奴两次派人劝降,单于两次考验苏武的意志,这些都要引导学生体会它们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学情分析《苏武传》节选近XX字,对高一的学生来说,要阅读学习这么长的文言文,确实头疼,他们虽然学过一定数量的文言文,但是阅读能力远未过关,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都还未到位。

好在教材虽然篇幅较长,但人物形象饱满,情节生动,文学性、观赏性较强,此前,他们已学习过篇幅更长的《廉颇蔺相如列传》,对《苏武传》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

另外,苏武的故事,学生并不陌生,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他们的畏难情绪,只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得当,学生还是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的。

教法设计⒈与内容或结构同步。

体现为引导学生简述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为每个学生奠定深入学习的基础。

⒈由易到难,由表及里。

发挥个体差异的积极作用,成就不同的成功感。

⒈适量提问,鼓励尊重。

对同一个学生,最多连续提问三次,之后询问其是否愿意继续,尊重学生的选择,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学法1、朗读课文,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

2、概括整理:作者作品,内容要点,知识归类。

3、合作学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准确翻译文句。

4、思考探讨塑造人物的方法。

媒体课时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手记(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学生可能行为预见及对策等)第一课时:简介班固和《汉书》;学生自读书下注释疏通文字;引导学生归纳通假字、词类活用等文言知识;朗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故事脉络。

用诵读法和点拨法贯穿课堂教学。

一、导入新课孔子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的确,艰难困苦中最能见出一个人的品性,沧海横流中方显出英雄的本色。

面对人生穷途危难,是卑躬屈膝还是傲骨在腰,这是一个涉及灵魂是卑微还是高尚的选择。

在这样的选择前,志士仁人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今天,就让我们心怀虔诚走近一位古人,他就是大汉苏武。

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

温庭筠曾写过《苏武庙》: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现在,就让我们学习这篇《苏武传》,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二、走近作者班固(32~92),东汉史学家和文学家,字孟坚,扶风安陵(陕西咸阳市东)人。

《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

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

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

其父班彪曾续《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

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

后因有人向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

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

和帝永元初年,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

《汉书》八表和《天文志》未成,和帝命班昭补作,马续协助班昭作了《天文志》。

班昭是“二十四史”中绝无仅有的女作者。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继《史记》以后出现的又一部史传文学典范之作,因此历史上常把司马迁和班固并列,《史记》和《汉书》对举。

包括本纪12,表8,志10,传70,共100篇,后人划分为120卷。

记事始于汉高祖刘邦元年,终于王莽地皇四年。

《汉书》评价历史人物往往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标准,如对陈涉、项羽加以贬抑,即是显例。

历来《汉书》与《史记》并称,史学家刘知几说《汉书》“言皆精炼,事甚该密”(《史通•六家》),则是其特色。

第一课时教学理念:1.以学生为主体,组成积极的学习活动,转变教师讲解、学生记录的教学模式;2.继续培养学生的探究质疑能力;3.学生小组合作,深入文本,对文本进行质疑,激发学习的兴趣;4.教师对质疑辅导,课堂上师生互动,让课堂绽放出活力和生命力。

⒈班超(32—1XX年),字仲升,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的军事家和外交家。

班超每日伏案挥毫,常辍业投笔而叹:“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闲乎”(《后汉书·班超列传》)?旁人皆笑之。

班超说:“小子安知壮士志哉”(《后汉书·班超列传》)!⒈班昭(约49—约120年),一名姬,字惠班,扶风人,班昭是我国古代第一位杰出的女史学家。

班彪之女,班固、班超之妹,曹世叔妻,早寡。

固为《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竟,汉和帝诏就东观续成之。

数召入宫,令皇后贵人师事,号曰曹大家(gū)。

有《女诫》七篇,集三卷。

三、背景知识⒈苏武其人《汉书·苏武传》:天汉元年(前1XX年),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扣,匈奴贵族多方威胁诱降未遂,又将他迁至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苏武坚持十九年不屈。

始元六年(前81年),因匈奴与汉和好,方被遣回朝,官典属国。

决不背叛祖国的气节,流芳百世,传唱千古。

⒈故事背景匈奴民族,兴起于战国时期,强盛于秦末汉初。

秦汉之际,匈奴贵族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

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

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其中取得了三次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时间为公元前127年、前121年、前119年。

匈奴的威势大大削弱之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

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四、文本探究师:苏武是汉朝史臣,怎么会到冰天雪地的北海牧羊呢?苏武到底经历了哪些我们常人难以想象的苦难?苏武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同学们,为打开心中的这些疑团,请先阅读课文书下注释疏通大意,有疑问处做好记号。

㈠借助工具书、课文注释,读懂文章,积累和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等文言基础知识,培养文言文语感。

㈡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说明:文言文诵读是关键,特别是精彩文段学生最好还能反复朗读或分角色朗读或表演,这样学生能更快理解和把握全文。

⒈疏通文意,读懂原文,积累文言知识,是阅读文本鉴赏文本深入研究文本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学习文言文的必需。

学生借助工具书,课文注释,边疏通文意,边自行整理,归纳通假字、句式等文言现象,然后互相交流、补充、订正。

对疑难问题、学生共同探讨,解决不了的,再由老师进行点拨、指导,最后将归纳补充订正后的文言文知识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出来。

㈢质疑问难。

师:大家对课文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等有什么问题么?提出来,我们共同探讨——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汉制,官至二千石以上者,其子弟可任郎(皇帝侍从)。

其父苏建为代郡太守,故其子苏嘉、苏武、苏贤皆得循例为郎。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且鞮侯)单于自谓:‘我儿子,安敢望汉天子!汉天子,我丈人行。

'”(《汉书•匈奴传》)持节:节,使者所持信物,持节,持代皇帝的旄节出使。

旄节“以竹为之,柄长八尺,以旄牛尾为其眊,三重”(《后汉书•光武纪》李贤注)。

见犯乃死,重负国:“言被匈奴侵犯然后乃死,是为更负汉国,故欲先自杀也。

”(《汉书》颜师古注)蹈其背以出血:颜师古《汉书》注:“煴,谓聚火无焰者也。

”煴火,指初燃未旺有烟无焰之火。

覆武其上,指苏武面朝下,覆其身于坑之横木上。

杨树达《汉书窥管》:“背不可蹈,况在刺伤时耶!‘蹈'当读为‘搯'……搯背者,轻叩其背使出血,不令血淤滞体中为害也。

”蹈其背,指搯其背,即轻轻敲打其背。

杨说是。

何以汝为见:王念孙《读书杂志》称原句作“何以见汝为”。

王说是。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颜师古《汉书》注:“苏林曰‘取鼠所去草实而食之。

’张晏曰‘取鼠及草实并而食之。

'师古曰:苏说是也……去,谓藏之也。

”《汉书补注》引刘攽说:“今北方野鼠之类甚多,皆可食也。

武掘野鼠,即得食之。

乃颇弆藏耳。

”两说皆通。

㈣归纳梳理师:解决了“疑难杂症”后,现在分几块“自留地”给大家包干: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文言句式,请大家分门别类进行归纳。

1.字音2.多音字3.字形⒈素质教育的目的是要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巴浦洛夫说过:“猜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质疑问难”有利于激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进而挖掘思维潜能,培养创新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要让学生“敢问”“好问”“会问”。

4.通假字(1)畔主背亲(“畔”同“叛”,叛离)(2)空自苦亡人之地(“亡”同“无”,没有)(3)信义安所见乎(“见”同“现”,显现)(4)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霑”同“沾”,沾湿;“衿”同“襟”,衣襟;“决”同“诀”,辞别)(5)与旃毛并咽之(“旃”同“毡”,毛织的毡毯)(6)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同“弆”,收藏)5.一词多义6.词类活用(1)宜皆降之/欲因此时降武/单于愈益欲降之/王必欲降武(降:使……投降,使动用法)(2)屈节辱命(屈:使……屈辱,使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