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教中学生写好作文

如何教中学生写好作文

如何教中学生写好作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5-0107-01
作文教学是语文课中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打好语言文字基础的一项重要工作。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也是考试的重点。

如何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这是每个语文教师思考的问题。

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关注学生的心路成长历程,让学生通过自主写作充实学生的精神,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是新课程写作教学的应有之意。

1.转变教法,立足文本,鼓励学生与教材平等"对话"
语文课是要读书的。

学好语文的关键就是要善读书。

语文课要引导学生走进"文字"的世界,让学生在文字酿造的美好中真正学"语文"。

在语文阅读课中,应注意以下对话:与文本对话:如"文章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文章的主旨是什么?文中有哪些语言含义深刻?我是这样理解文章的;我理解的理由有这些"等等;与作者对话:如"为什么要这样写?写作意图是什么?写作意图是否体现得很清楚?"等等;与编者对话:如"为什么将这一篇课文组织在这一单元?为什么要涉及这道题?'研讨与练习'与'读一读、写一写'有什么区别?
编者的意图是什么"等等。

课堂教学的顺序上,应遵循"先学后讲"的原则。

课堂教学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学生带着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对课文的初步理解与自己的感受走向教师,向教师求教,而不应该是教师带着已经准备好的、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走向学生,把结果讲给学生听。

2.让学生走进生活,丰富他们的写作素材
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

"只有引导学生融入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才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一个对人对事对景物无动于衷,漫不经心的人或不热爱生活的人,不可能有真情感受。

因此,我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走出书本,走出教室,走进社会,从生活中积累素材,并积极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观察自然,了解社会,思考人生。

努力做到让学生有感而发,而不是无病呻吟。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紧密结合教材联系生活实际,及时引进社会生活内容,丰富作文题材。

3.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

"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

叶老这句哲语,生动地阐述了生活与文章的关系。

作为教师,应当让作文教学的课堂面向生活,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
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尽可能扩展学生的生活空间,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让他们在社会、学校、家庭的生活实践中观察、认识、体验,在平凡中发现不平凡,在平淡中寻找新奇,开拓视野,增长见识。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高妙的作文之道往往是在这样不知不觉中"悟"出来的。

4.调动感觉器官.点击真情实感
4.1 写作教学要引导学生接触生机盎然的大自然,深入到异彩纷呈的社会生活中,培养学生的生活作文思想。

告诉学生:你们的眼睛是最好的"摄像机"只要处处留心,这架高科技的"摄像机"就能随时随地拍下无数亮丽的风景:看白云如何悠然飘荡?鲜花怎样吐蕊绽放?草儿如何扭着腰肢跳舞?风儿怎样褪去树木的秋装?操场上,同学们生龙活虎的游戏场面;集市上琳琅满目的繁华;春日百花争艳的壮观;夏夜流萤点点的灵动,t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凄凉,冬雪圣洁无比的高雅;……只要真正投入自然的怀抱,充分利用眼睛的摄像I能,作文会因生活而美丽。

4.2 学会"录音"。

即使你用眼睛拍来了再多精彩的画面,缺乏有声语言的间人,就少了些许灵气,些许活力。

运动场上,因为有了一阵高于一阵的欢呼喝彩,才显得热闹非凡;剧院里,因为有了一阵又阵的掌声、欢笑声,才使舞台艺术风景这般独好。

4.3 学会"复制"。

生活中,许多东西,只有接触了,抚
摸了,才能抓住特点,写得入微。

鼓励学生去摸摸泥鳅,感受生命的灵动;摸摸狗儿的皮毛感受生命的轻柔;摸摸父母额上的皱纹,感受生命的沦桑…7..引导学生随时记载实验课的兴趣盎然;记载体育课的大汗淋漓;记载野炊的别开生面;记载初上讲台的担惊受怕……只有每天及时记下喜怒哀乐,点点滴滴地积累,何愁写不出话来又选不好素材呢?
5.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
一篇成功的文章,不是一次就能写好的,而需要经过反复的修改,反复修改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和写作水平。

所以,本人在要求学生写作文时,也应注意指导学生反复修改自己的文章,提醒他们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因为一篇文章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文字表达和语言描述是否恰当、流畅。

当有学生向我求教时,不管自己有多忙,我都会热情、耐心地给予他们指导。

这样,学生的作文水平才能得到提高。

6.讲评作文,褒扬好文章
传统的讲评课,教师习惯罗列学生习作中的一大堆毛病,概括为几条"罪状",拿到课堂上去示众;更有甚者,在黑板上全篇抄录差生的作文,作为典型,公开评判。

似乎只有如此,学生才能知错改错,不再出错。

其实不然,学生满眼都是败笔,情绪自然低落,更何况那被作为反面典型的学生,心情受到沉重打击,恐怕再也不敢下笔写文章了。

讲评作文,一定要褒扬学生习作中的闪
光点,即使一点点长处,都要大力表扬。

有经验的老师上讲评课,很少抽象的纯理性说教,更不过分指责学生的不足,而是尽可能多地发现并向学生推荐优秀之作,让作者当堂朗读,供大家欣赏;再把一些优美语段、文句摘录给学生,让大家品味。

这时,学生在肯定性的氛围中感受到的完全是一种成功的喜悦,写作的欲望空前高涨。

7.遇到问题,富于宽容心
也许是受传统观念的禁锢,一些教师总喜欢在写作上给学生设置许多禁区,学生习作中流露出的思想情感稍有"越轨"认识略有"偏差",就大惊小怪,进而当头一棒,粗暴否定。

学生在作文中写自己家乡党员干部中的腐败现象,暴露了一些阴暗面,发泄了不满情绪,有些话说得偏激了些,教师不去引导学生客观全面地认识社会,而是简单地批上这样一句话:"你的立场站到哪里去了?即使'美国之音',也不过如此。

"
还拿到课堂上狠批一通。

结果,学生再也不敢写有棱有角的文章了,甚至,连真话也不敢讲了。

可见,对学生的心理障碍、认识偏差,不能粗暴否定,而应耐心善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