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此外,本节课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 的“三为主”原则,采用启发诱导式、激励学习等教学方法,把 知识的形成过程转化为学生亲自观察、发现、探索、运用的过程, 使整个课堂教学遵循了由生动直观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规律。
四、说学习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知识经验,采用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 “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 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拥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自主探索, 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解决问题 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目标的确定和依据
依据教材与课标要求,力图体现三维目标的整合。确定 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加深对减法
的理解; 2、会根据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求出未知数X。 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初步的判断推理能力;
2、提高检查计算结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在知识的迁移,归纳整理中,渗透 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观点。
2、通过求未知数X渗透方程思想。 基于以上目标确定本节课 重点: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难点: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的应用。
三、说教学方式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本节课 的知识是在学生准确的推理过程中得到的,而推理能力往往不是 教师“教会”的,更多的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这种“悟” 只有在数学活动中才能发生。所以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式引导 学生推理:1、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归纳等方法提出数学猜想; 用于新知识的学习中,突出了教学重点;2、引导学生合理选择 和运用推理方法进行验证或论证;用于对新知识的应用阶段;3、 引导学生清晰、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推理过程。用于原例4的小 组合作学习。
五、说评价方式
尊重学生的差异,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 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评价理念,贯串课堂始终,允许学生采用不 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去检验减法的两 个关系式和验算减法,营造一种新型的、更有人情味的课堂教学 形式。
六、说教学流程
(一)复、口算 30—18= 35+48= 18+12= 25*40= 350—170= 370+120= 135—98= 350/70= 2、填空 加数+( ) = 和 一个加数 =和—另一个加数
3、求未知数X X + 25 = 60
140 + X =760
设计意图
巩固上节课知识,引出本节课学习方 法,即X表示什么,求X用什么方法计算?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7册
鹤岗市黎明小学 刘欣冬
一、教材分析与学生分析
人教版数学第七册“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的教材编排与“加法 各部分间的关系”一样。都是先从一个生活情境引出三道应用题, 引出三道算式,再观察、比较得出关系式。教学结构的相同有利于 学生的迁移推理。我认为, “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是在学生掌 握了“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已经具有了类 似的推理经验和方法,同时,学生在学习减法验算时,已经初步认 识了“差+减数=被减数”这一关系式,对于关系式的归纳及应用 都不再困难。再让学生按部就班地从情境图中依次推出两个关系式, 势必造成认知水平的重复。因此,我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 大胆重组教材,设计了“铺垫——引探——创新——应用”一系列 教学过程,一步步引导创新。
请学生先观察一下数字的特点,想个办法算得最 快。然后请算得即快又准确的同学介绍经验。引出 “差+减数=被减数”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学习过减法的验算,初步认 识了“差+减数=被减数”,因此,这一部分教学完 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发现。
新课
三、创新
出示第三组口算:20 — 12= 26 — 9=
85—23 = 43— 17 =
新课
一、铺垫
出示第一组口算:20 — 8 = 12 26 — 17 =9 43— 16 =27 85 — 62 =23
指名学生口算,教师板书出口算结果。再引导学生 说出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
设计意图:算式及各部分名称为下面的比较、推理 作好准备。
新课
二、引探
出示第二组口算: 12 +8 = 9+17= 16+ 27 = 23+ 62 =
巩固
一、填空
二、改错
三、验算题
四、求未知数X 设计意图 :以上四个层次的练习,注意了坡度和
密度,能紧扣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并适当变换练习 的形式,避免机械重复,不仅消化了新知,而且提 高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应用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可以解决哪些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回答上面的问题,学生学习 的新知得到升华、提高。
1、请你任意写一道减法算式,再把这个算式转变成其 它关系的式子,再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组合作学习:
组长分配29页例4的三道线段图,每人编一道应用题。 先说图意,再列式解答,然后集体评价对错,指出不 足,最后看一看,比较一下,你又发现了什么?
3、教材29页做一做
4、教材31页做一做
设计意图:以上四个层次紧密联系,注重学练结合, 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为下一步难点的突破做好了 准备。
新课
五、教学例5 求未知数X X — 48 = 35 135 — X = 98
引导学生观察X在两个减法算式中各是什么数? 根据什么求X?书写时注意什么?最后独立解答。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有了前面的推理经验,再结 合上节课学习求未知数的方法,完全有能力独立解 答。再通过学生的互相评价促进生与生之间的交流, 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
先算一算,比一比,再想一想,这几道题又可以 怎样算得快呢?看一看又能发现什么?引导归纳出 “被减数 — 差 = 减数”
设计意图:有了上面的学习经验和探索意识,学 生可以一边计算,一边观察,一边尝试发现这一规 律,让学生的口、眼、手、脑协调使用,充分调动 了思维创新性,突出了教学重点。
新课 四、应用
七、说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通过义务 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经历观察、实验、猜想、 证明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 演义推理能力。”本节课的教学我充分利用各 种学习资源,努力给学生提供探究与交流的空 间,组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交流和讨论, 以促进学生的推理能力在“探究、猜想、交流” 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提高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