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案

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案

旅游管理专业
Tourism Management
人才培养方案(格式)
Personnel Training Plan
专业负责人:
Specialty Director
系主任:
Dean of the department
教务处长:
Dean of teaching administration
主管院长:
President
旅游系
Tourism Department
二0一一年5月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培养面向湖北省及武汉市城市旅游圈旅游产业,在服务与管理第一线从事酒店前厅服务,客房服务、餐饮服务、康乐服务、旅行社门市、导游服务、计调、外联与管理等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酒店基层管理能力,旅行社管理能力,旅游景区管理能力,旅行社门市管理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具体培养目标是旅游饭店初级管理和服务人才,如酒店前台、客房部、餐饮部、康乐服务部的领班及服务人员;旅行社的门市接待员、导游、计调和外联服务人员等。

二、人才培养规格
本专业毕业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必须达到以下质量标准:
(一)必备的知识结构;
1.较好的掌握旅游管理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包括旅游概论,饭店概论、
旅游管理基础、中国旅游地理、中国旅游文化、旅游心理学等专业理论知
识;
2.扎实的掌握旅导游实务、会展旅游实务、旅游线路设计、景区营销与管理、
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市场营销、饭店经营和管理、旅游礼仪、餐饮服务
和管理、前厅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旅游管理专业综合实践项目
等专业知识和技能;
(二)必备的能力结构;
1.具有胜任旅游公司导游、业务(外联、计调)经营、旅游景区开发与经营、
票务接待、酒店前厅服务、客房服务、餐饮服务、基层管理、人力资源部
培训、酒店营销策划、公关策划等旅游企业的业务接待及管理工作能力,
毕业生要求获得(英语)导游资格证,前厅高级服务员证书,餐厅高级服
务员证书,调酒师。

2.毕业生具有一定地阅读和分析本专业书刊、技术资料的能力,要求通过湖
北省高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级);
3.毕业生具有良好的计算机应用、操作、维修知识与技能,能熟练运用Office
办公软件工作,要求通过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
4.毕业生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人际沟通、团队协作能力。

(三)必备的素质结构
1.毕业生要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了解马克思主义、毛泽
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基本思想;
2.毕业生具有良好的伦理道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修养;
3.毕业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4.毕业生达到《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5.毕业生普遍身心健康。

三、招生对象与学制
招生对象:高中毕业生;中职毕业生
学制:全日制三年
四、毕业要求
学生思想品德经鉴定符合要求,修完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完成各教育教学环节,考核成绩合格,修满课程学分139分,通过湖北省高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级),通过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取得酒店职业资格证书或导游资格证,准予毕业。

五、人才培养模式
本专业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核心教学与训练项目一般由三个模块(即“2.5+0.5”模式)组成:第一模块(第一、二学期)为基础性课程模块,主要培养学生必备的专业基本能力;第二模块(第三至第五学期)为方向性课程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方向的核心能力和岗位技能强化训练及职业资格认证模块;第三模块(第三学年)为学生顶岗实训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每门课程都制定有规范的课程目标和教学大纲,教师依据课程目标和教学大纲进行教学,确保课程功能目标的实现。

六、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
表1 核心工作岗位能力分析
此外,各个工作岗位均要求员工具备基本的职业素质,熟悉旅游或酒店基础知识,敬业爱岗、有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精神,工作细心、认真,有责任感,能吃苦耐劳。

七、课程体系构建
通过对旅游企业人才需求与岗位能力调研分析,将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分为旅游和酒店两个核心能力模块和一个拓展能力模块,进而对相应模块的能力和知识分解与重构,得到了对应的学习领域课程和主要技能训练课程(如表2)。

围绕核心职业能力和主干课程,构建了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将实践教学内容划分为基本技能、职业技能和综合应用训练等三大模块。

根据这些模块的要求确定实训课程或实训项目。

实践技能课主要由具有相关相关工作经验的专、兼职教师讲授,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旅行社、酒店两个核心模块设置的专业课程体系(如表3)。

表2 旅游管理专业能力分析与课程设置
表3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八、专业核心课程介绍
表3.1 旅游心理实务课程简介
表3.2 旅游公共关系实务课程简介
表3.3旅游服务礼仪课程简介
表3.4 导游实务课程简介
表3.5 饭店管理课程简介
表3.6 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实训课程简介
表3.7 旅行社经营与管理课程简介
表3.8 旅游市场营销实务课程简介
表3.9 餐饮服务与管理实训课程简介
表3.10 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简介

3.11顶岗实习课程简介
九、各学期时间分配表及进程计划表表3 时间分配总表
十、教学进程计划
十一、各类课程总学时比例
2.其它类课程中实训学时学分计入一般性实训学时学分栏。

本专业学生须在三年内修满
139学分方可毕业,其中:基础课41学分;专业课
88学分;专业拓展课6
学分;人文素质课4学分(包括公选课2学分,课外学习活动2学分)。

为体现教学培养目标,计划中用★标记的专业核心课,或获得高级专业技能证书,可上浮2学分,纳入学生的毕业总学分,可冲抵经补考后仍不合格的带☆号课的学分。

十二、其它培养措施
十三、专业教学队伍
1.专任教师具备本专业本科或研究生以上学历,并接受过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论的培训;
2.从事实践教学的主讲教师应具备导游资格证或“双师型”教师;实训指导教师要具有三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

3.本专业“双师型”教师(讲师以上教师系列职称,并具备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职业资格或两年以上企业经历)的比例要达到80%以上;
4.企业兼职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不低于40%,兼职教师所承担课时比例不低于总学时的40%;
5.师资梯队中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一般教师比例基本达到1:2:4;
表7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年龄及职称、知识结构一览表
十四、校内外实训基地
校内实训室
实验实训教学设施完善,能满足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

共有两个实训室,模拟餐厅,模拟客房,模拟餐厅里也可同时进行模拟酒吧实训。

2.校外实训基地
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注重先进性与代表性,选择一批有一定规模、专业化强、适合学生发展的企业,以保证培养的学生既能适应行业的基本要求,同时又具备知识的前瞻性。

表8 旅游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一览表
十五、质量监控与保障
重视教育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不断加强教学与学生管理规章制度的建设,建立并完善与工学结合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质量管理等制度,重视过程监控,吸收用人单位参与教学质量评价,逐步完善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为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一)以学校为核心。

建立了:1. 质量标准体系, 与企业合作对教学工作各环节制定严格细致的规章制度。

对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实训、实习指导书,严格实行过程管理办法。

2.管理与考核体系,本系设有专业教研室和日常教学督导组、实训中心,具体负责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和实践教学建设,院系均成立了试点专业教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聘请企业专家成立了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课程标准、授课计划的审定、教学质量的检查、评定等工作。

鼓励学生考取各类技能资格证书,建立了完善的考试考核制度、毕业生追踪调查体系。

3. 评价体系,①教学检查制度,成立了以系主任为组长,教研室主任、专业带头人及企业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对各个教学环节、教学管理等实行常规和不定期教学检查。

②教学督导制度,学院建立院系两级教学督导制度。

学院成立教学督导委员会,系部成立教学督导小组,严把教学质量关。

③学生评教制度,定期从每班随即抽出部分学生进行座谈或组织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并及时反馈到教学过程中;期末进行网上评教,将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与教师考核奖励、职称晋升评聘等挂钩。

(二)以教育行政部门为引导。

按照教育部(厅)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体系、示范院校建设要求和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的要求进行专业建
设与改革。

(三)社会参与。

在校企深度融合的基础上,与企业共同制定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以及各类规章制度,构建了各类实习实训评价标准。

包括:顶岗实习三方协议制度;企业导师制度;节点考核制度。

本专业严格按照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执行,初步形成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机制。

十六、培养方案论证意见
表9 培养方案论证意见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