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测习题2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测习题2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其中“客观实在”是从()A.自然界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属性B.社会事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属性C.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属性D.万事万物的总和2.对意识的认识是多角度的,下列属于从意识的本质角度看的是一()A.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B.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C.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D.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3.人们对未来的预测,应该这样认识一()①它也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②它是根源于现阶段的客观事物③它有正确和错误的区别④它属于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形式.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4.就其根源讲,意识是.()A人脑的机能,来源于人脑B.物质的反映,来源于物质C自然界的产物,来源于自然界D.社会的产物,来源于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几百年来,虽然从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但其社会制度的性质始终是资本主义。

据此回答5^-7题。

5.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以后,已经从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

这一事实蕴涵的哲理是()A.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B.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C.物质的运动具有绝对性D.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6.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几百年来,虽然不断发展,但其社会制度的性质始终是资本主义。

这说明()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B一成不变的事物是存在的C.静止是永恒的、无条件的D.事物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有存在着相对静止7.上述事实说明()A.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B.因果联系是普遍存在的C.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物质承担者D.任何整体都是由部分组成的我国着名科学家严济慈在回答发展科学、做学问的主要经验时,经常讲:“敢于好高鹜远,善于实事求是。

据此回答题。

8.从哲学上看,敢于“好高鹜远”是指()A.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B.不切实际的幻想C.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观因素的制约D.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9.上述两句话结合起来就是要求我们()A.坚持从实际出发和实事求是的统一B.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C.必须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D.办事情必须尊重客观条件古往今来,人们一直嘲笑“杞人”是“天上本无事,庸人自忧之”。

一个由世界226位知名气象学家组成的考察组,y布了一份当今“天”的状况的报告,显示:全球每年有210亿吨二氧化碳被排入大气,有50亿吨矿物变成燃料粉尘、烟雾、有毒气体滞留在大气中,有几百万吨氟利昂挥发升腾到天空。

导致全球气温升高,温室效应加剧,酸雨等异常气候。

据此回答10^-12题。

10.“杞人”的错误在于不懂得()A.物质决定意识B.意识可以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C.认识反作用于实践D.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11.今日之忧“天”不再是无稽之谈了。

现在的天空不再让人欢喜而让人忧,这因为()A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B.事物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C.规律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和利用的D.以错误认识引导下的实践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12.要使子孙后代不再有今天之忧,就必须()A.坚持以建设为中心B.走可持续发展道路C.正确地处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D.按价值规律办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13.无论是认识规律,还是利用规律,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是由于‘()A.作为规律的联系具有不稳定性B.作为规律的联系具有偶然性C.作为规律的联系是由外部条件决定的D.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发展过程,有不同的规律,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其不同的特点14.唐朝诗人李商隐有首诗是这样写的:“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水。

”这首诗体现的哲学道理主要是()A.事物运动有其自身的规律,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对物质具有反作用.C.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C.想用长绳系太阳,用麻姑买沧海是根本办不到的15.荀子在《天论》中说:“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注:从,顺从,听命。

孰与,哪里比得上。

制,控制,掌握)这句话体现哲理是()A.人不能服从自然,要改造自然B.人不但要尊重客观规律,更重要的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C.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客观规律使之为人服务.D.在人与自然之间,人的需要和自由是第一位的“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是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这是毛泽东《采桑子?重阳》中的诗句。

回答16~17题。

16.作者感到“战地黄花分外香”和“不似春光”却“胜似春光”.这表明()A.一个人的生活目的、生活态度会影响到他对客观事物的认识B.正确的认识来源于人脑C.错误的思想意识也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D.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反作用17.人生易老天难老”其哲学寓意是()A.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有固定的模式B.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C.自然规律是永恒不变的D.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18.日本科学家发现,在零下273摄氏度的极低温和18特斯拉的强磁场下,复合晶体电阻为零,呈超导状态,这就是“磁场感应超导现象”,这一发现打破了迄今为止认为强磁场会使超导物质的超导性消失的认识.这说明()A.每一时期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B.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先错误后正确C.错误的意识不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D.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无神论和有神论的斗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据此回答19^-21题。

19.世界上究竟有没有鬼神?有人说:“信则有,不信则无”,“心诚则灵”,有人说“鬼在心中”。

这种观点()A.是不彻底的唯物主义B.实际上否认了神鬼的存在C.实际上是有神论D.是一种不可知论20.鲁迅说:“描神画鬼。

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了神思,所谓‘天马行空’似的挥写了。

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三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

”这说明()A.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B.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是不同的C.神鬼概念是对事物虚幻的歪曲的反映D.神鬼观念是人凭空想像出来的21..近年来封建迷信有所抬头,有的地方甚至呈蔓延趋势。

对这一现象认识正确的有()①它是与唯物主义和一切科学知识根本对立的②它是唯心主义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③它的出现是思想解放的结果④它有悖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22.以下所列各项活动中,属于实践活动的是()①学生听课做作业②教师给学生讲课③经济政治体制改革④中美进行钢铁贸易谈判⑤第五次人口普查⑥蜘蛛织网,蜜蜂采蜜A.①②③B.③④⑤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⑥23.毛泽东说:“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

”这一看法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24.高尔基说:“热爱书本吧,他会使你的生活变得愉快舒畅,他会帮助你辨别形形色色的思想、感情、事情,他会叫你尊重别人和自己,他会用爱世界、爱人类的情感振作你的头脑和心灵。

”这句话包含的哲理是()A.读书是获得知识的唯一手段B.参加实践是不重要的C.书本知识对我们的实践有指导作用D.书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目前我国人口已近13亿,众多的人口使得我国资源相对短缺,人均GDP相对落后.早在1957年马寅初的《新人口论》就预见到了这一点,在当时全国6亿人口的前提下,他主张计划生育,避免人口的无节制增长。

但他的主张却遭到批判。

44年后的今天,客观事实证明他的理论是正确的,据此回答25^26题。

25.(2005年武汉模拟)44年前《新人口论》惨遭批判,而现在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这一变化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26.(2005年武汉模拟)如果国家当时采纳马寅初的主张,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一定会相对较好。

这是因为()A一切理论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B.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深刻、更全面C.科学理论对于人们的实践有正确的指导作用D、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推动实践的发展27.意识、认识、真理、理论、科学理论的共同点是()A.客观物质对象在人脑中的正确反映B.他们都是一个知识体系C‘客观事物对象在人脑中的反映D.对客观事物本质的反映28.党的十六大强调,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必须最广泛、最充分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的复兴增添力量,其哲学依据是()A.认识的正确与否,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B.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D.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是一致的29.(2005年预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是社会的共识,但杨陵人认为这还不够,他们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并认为这是他们成功的经验。

这个经验体现了这样的哲学道理()①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②知识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③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④知识只有通过人的实践才能转化为现实的力量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30.(2005年深圳模拟)“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明灯。

”这句谚语的哲学寓意是()A.实践出理论,理论必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得到发展B.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C.知识既来自实践又源于书本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二、非选择题31.(2005年全国九校名模)辨析题:认识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但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对实践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因此,在实践中必须获得正确认识,尽量避免任何错误。

32.某县地处内陆,经济上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

改革开放以来,为发展本地经济,县政府多次组织大干部和群众学习经济理论,并到周边较为发达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参观考察,逐渐摆脱了“左”思想束搏和传统的“等、靠、要”思想,确立了“主攻业,大力发展农业”的新思路。

对发展经济过程中到的新问题,允许看,不争论,坚持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提倡大胆试,要敢为天下先。

兴办了全县史上第一个外资企业,对县里唯一的中型国有企实行股份制改造,对一些长期亏损、产品又无市场的小型国有企业或实行停产,或出售。

大力发展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鼓励不同经济成份之间实行联合、兼并。

依据县情,发展特色农业,发展了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储藏、保鲜、运梢业。

目前,该县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结合材料,谈一谈该县在发展经济中是如何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33.(2006年预测)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理论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理论;一个以这样的理论武装起来的党,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