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洋遥感现状

海洋遥感现状

支。 MISR:多角光谱成像辐射仪,中分辨率(275-1100m)成像观测,
研究地表覆盖、气溶胶(aerosol)、云散射的角度分布特征。 Modis:中分辨光谱成像辐射仪,36波段和250-1000m的分辨率,
对地球陆地、海洋和大气进行逐日综合评价。陆地覆盖特征及陆 地变化、海洋生产力(oceanproduction)、陆地和海洋上气溶胶特 性、可降水量、大气温度廓线、云滴尺度、云高和云顶温度探测。 MOPITT:对流层(troposphere)污染观测仪,全球三个高度层CO分 布图,及分辨率(resolution)为22km全球甲烷(methane)分布图。 ASTER:高级空间热辐射反辐射计,采集自可见光至热红外地高分 辨率(15-90m)多光谱资料,用于局部和区域过程研究。
提供的海洋信息:SST、海面高度、海面风场、海浪(seawave)、海冰、海 底地形、风暴潮(stormsurges)、水汽(vapour)和降雨(precipitation)等。寿命 108天,被称为卫星海洋遥感的里程碑。
4. TIROS-N上装载了AVHRR(高级甚高分辨率辐射计)和TIROS业务化垂直探 测器TOVS.奠定了卫星海表温度进入气象、海洋业务化预报的基础。
1978年NASA发射了三颗卫星,喷气动力实验室(JPL)研制的
Seasat-A、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GSFC)研制的TIROS-N和
Nimbus-7卫星
3.Seasat-A海洋实验卫星装载:
微波辐射计SMMR、微波高度计(MicrowaveAltimeter)RA、微波散射计 (MicrowaveScatterometer)SASS、合成孔径雷达 (SyntheticApertureRadar)SAR、可见红外辐射计VIRR5种传感器
目前遥感技术已应用于海洋学各分支学科的各个方面 海洋遥感技术的应用,使得内波、中尺度涡、大洋潮汐、极地海冰
观测、海-气相互作用等的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 • 如气象卫星红外图像象,直接记录了海面温度的分布,海流和
中尺度涡漩的边界在红外图像象上非常清晰。 • 利用这种图像象可直接测量出这些海洋现象的位置和水平尺度,
进行时间系列分析和动力学研究。
不足
某些传感器的测量精度和空间分辨力还不能满足需要,很难做到定 量测量;
有的遥感资料不够直观,分析解译难度很大; 传感器主要利用电磁波传递信息,穿透海水的能力较弱,很难直接
获得海洋次表层以下的信息。
发展前景
EOS计划:投入100亿美元,18年完成 TERRA:1999-12-18:35颗中的第一颗卫星。搭载5个传感器: CERES:云和地球辐射能量系统,确定云净辐射作用和地球辐射收
5. Nimbus-7装载了7台传感器,其中多通道扫描微波辐射计SMMR和沿岸带 海色扫描仪CZCS与海洋观测有关,奠定了海色卫星遥感的基础。
1978-86CZCS提供了8年的全球海色(seacolor)图像以及海洋次表层叶绿素 浓度参数(parametersofoceansubsurface'schlorophyllconcentration)。
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
1960年NASA发射了第一颗电视与红外(infrared)观测卫星,开始从航天 高度上探测海洋
1961年美国水星(Aqua)计划。 1973年Skylab证实了可见光(visiblelight)和近红外(nearinfrared)遥
感对地球连续观测的能力。 1975年GEOS-3卫星高度计(SatelliteAltimeter)。
研究内容
海面风场 海表温度(SST)、海表盐度、海色 海洋动力要素:海浪、海面高度、内波 海冰、海底地形、油膜及其它海洋污染物 鱼群监测
SST
对于海洋研究的重要性
海洋观测难度大,因此更依赖于卫星遥感观测域具有重要作用 发展前景看好,对于考研以及今后的个人发展
列(HY-2) 以多光谱成像仪、合成孔径雷达、微波散射计、辐射计、雷达高度
计等多种遥感器为主载荷的海洋环境综合卫星系列(HY-3) 希望到2015年,形成以我国海洋系列卫星为主导的立体海洋监测网,
使我国的海洋卫星及其应用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进入世界海 洋遥感先进行列。
海洋遥感现状
优点
海洋遥感基础
什么是海洋遥感?
海洋遥感(ocean remote sensing)利用传感器对海洋 进行远距离非接触观测,以获取海洋景观和海洋要素的 图像或数据资料。
遥感主要有三个应用方面: 陆地遥感 海洋遥感(难度最大) 气象遥感
海洋遥感是一门交叉学科。 涉及海洋学、物理学和信息科学等多种学科,并与空间 技术、光电子技术、微波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 密切相关。 是2O世纪后期海洋科学取得重大进展的关键学科之一。 形成了从海洋图谱分析到海洋现象自动识别等一套完整 的理论与方法。
发展简史
1985年以来,海洋卫星遥感全面进入应用阶段。
发展简史
1985年以来发射的主要卫星
发展简史
主要传感器类型
我国的海洋遥感
2002年才发射了第一海洋卫星 HY-1A。 2007年4月11日发射了HY-1B。
我国的海洋遥感
发展目标
建立起一整套海洋卫星应用体系,包括: 以可见光、红外探测水色水温为主的海洋水色卫星系列(HY-1) 以微波探测海面风场、海面高度和海温为主的海洋动力环境卫星系
2.NOAA(美国海洋大气局)
1972-1976发射NOAA-1,2,3,4,5卫星,装载了红外扫描辐射 计(infraredscatteringradiometer)和微波辐射计 (microwaveradiometer),估计海表温度 (seasurfacetemperature)、大气温度 (atmospheretemperature)、湿度剖面(moistureprofile)。
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简史
海洋遥感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发展最早的是在河口海岸制图和近海水深测量中利用航空遥感技
术 1950年美国使用飞机与多艘海洋调查船协同进行了一次系统的大
规模湾流考察,这是第一次在物理海洋学研究中利用航空遥感技 术 此后,航空遥感技术更多地应用于海洋环境监测、近海海洋调查、 海岸带制图与资源勘测方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