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外出打工、做生意成为许多农民增加收入的主要方式,近几年来显得更为突出。
照此发展下去,我国乡村城镇化发展进程势必受阻。
我们只有充分利用乡村独具的特点,开发乡村旅游资源,以拉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从而促进城镇化的发展。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是农业生产与旅游活动的有机结合。
文章探讨了乡村旅游的涵义和类型,提出了乡村旅游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战略对策。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乡村旅游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乡村旅游;现状;发展模式;问题;战略目录目录 0摘要 0关键词 01旅游和乡村旅游 (1)1.1旅游的定义 (1)1.2乡村旅游的定义 (1)2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状况 (1)2.1省、市、区分布状况 (2)2.2微观区位条件方面 (2)3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及特点 (3)3.1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 (3)3.2我国乡村旅游的特点 (4)4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4)4.1缺乏整体规划和市场定位 (5)4.2旅游产品十分单一 (5)4.3基础设施不完善 (5)4.4经营不规范 (5)5乡村旅游发展的战略对策 (5)5.1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人员素质 (5)5.2科学策划,丰富内涵,丰富产品结构,吸引客源 (6)5.3突出特色,打造品牌 (6)5.4加强领导,加大扶持 (6)6我国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带动作用 (6)6.1乡村旅游促进农村就业 (6)6.2乡村旅游增加农民收入 (7)致谢 (9)参考文献 (10)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渴望能在典型的乡村环境中放松绷紧的神经,享受优美的田园风光。
在这种情况下,乡村旅游应运而生。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乡村旅游在中国有很大的发展机遇。
当人类社会跨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发展阶段。
我国的旅游业也蓬勃兴旺起来,并且向着个性化、多样化方向发展和繁荣起来。
特别是近几年来,中国的乡村旅游迅速的发展起来,成为旅游业中的一股强劲势头。
我国的乡村旅游以自己独有的特色和魅力,迎接着二十一世纪中国旅游黄金时代的到来。
因此,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则成为我国乡村旅游业兴旺发达的重中之重。
1 旅游和乡村旅游1.1旅游的定义我国旅游自南北朝时就已经出现,到了唐代,游山玩水更是成为文人墨客的时尚,这些都是我国最初的旅游。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旅游逐渐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不少学者对旅游提出了多种定义,本文所采用的定义是:旅游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人们以游览为主要目的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引起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合。
旅游在根本上是一种主要以获得心理快感为目的的审美过程和自娱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之一。
1.2乡村旅游的定义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是农业生产与旅游活动的有机结合。
它主要是在城市化压力和城市居民的需求的背景下蓬勃发展起来的。
国内外的专家们对乡村旅游的定义做出了多种探索和理解。
世界经济合作与生态发展委员会认为:乡村旅游是在乡村开展的旅游, 田园风味是其中心和独特的卖点。
在法国, 称乡村旅游为绿色旅游、生态旅游或可持续性旅游。
在我国, 对乡村旅游采用最普通的一种定义是:乡村旅游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 以农民所拥有的土地、庭院、经济作物和地方资源为特色, 以为游客服务为经营手段的农村家庭经营方式。
本文对乡村旅游所采用的定义是:以远离都市的乡野地区为目的地, 以乡村特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为吸引物, 以城镇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 通过满足旅游者休闲、求知和回归自然等需求而获取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一种旅游方式。
2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的旅游业获得较快地发展,而且在重视城市旅游和风景区旅游的同时,积极推动乡村旅游和农业旅游的发展。
1998年,国家旅游局推出“华夏城乡游”,提出“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做农家活、看农家景、享农家乐”的口号,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1999年,国家旅游局推出“生态旅游年”,全国各地抓住新机遇,充分利用和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开展乡村农业生态旅游,又进一步促进了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良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2004年,为了推动全国观光农业的发展,国家旅游局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进行了评选,选出203个农业旅游示范点,2005年,又进行了第二次评选,选出农业旅游示范点156处。
目前总共评选出农业旅游示范点359处。
其中:农业观光旅游点112个,占31.20%;农业科技观光旅游点60个,占16.71%;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点56个,占15.60%;民俗文化旅游点20个,占5.57%;休闲度假村(山庄)26个, 占7.24%;古镇新村39个,占10.86%;农家乐18个,占5.01%;自然景区28个,占7.80%。
2.1省、市、区分布状况各省市中,分布最多的是山东55个,占15.32%,江苏43个,占11.98%,辽宁34个,占9.47%,贵州18个,占5.01%,安徽、四川各17个,各占4.74%,河北15个,浙江、广东14个,山西13个,河南12个,广西11个,内蒙古、新疆各10个,黑龙江、重庆各9个,北京、甘肃各7个,湖北、云南各6个,江西、上海各5个,其余均在5个以下。
通过以上数据分布统计可以看出,我国大陆乡村旅游发展并不均衡,主要分布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其次是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发展较少。
2.2微观区位条件方面乡村旅游区一般均位于大都市郊区、景区边缘区、特色村寨和特色农业基地,并且乡村旅游项目开始逐步由大都市郊区向景区边缘区和特色村寨转移,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乡村旅游开始主要挖掘其独特的旅游资源和开拓客源市场。
(1)我国乡村旅游地主要分布在经济较发达、交通便利的大中型城市周边地带及景区周围。
在我国大中型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周边农村,由于具有广大的客源市场、便利的交通条件,且靠近旅游风景区,乡村旅游发展最快。
如北京郊区“九五”初期开始发展乡村旅游,到2001年乡村旅游项目达到1589项,全年接待游客2856万人次,总收入17亿元。
(2)乡村旅游的开发项目与景区观光、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的节庆活动相结合。
在我国的国内旅游市场上,乡村旅游表现出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的极大关联性。
目前游客参加频率最高和重游率最高的项目是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内容的民俗旅游和以收获各种农产品为主要内容的采摘旅游,如北京昌平县十三陵旅游区向游人开放观光果园,游客可自行采摘、品尝鲜桃、梨、杏子等果品,深受游人欢迎。
(3)乡村旅游国内市场的特点大多为短期游、近地游。
我国乡村旅游的国内客源地主要在大中城市,该地区的上班族大多利用周末和短期假日来放松身心,从而形成了近距离、短时间的出游。
有关调查显示,北京市40.6%的人把中短途旅游作为双休日的第一选择。
这是因为,一是我国上班族的闲暇时间以双休日为主,适于短途、短时旅行;二是我国工薪阶层的薪水不能负担通常的长途旅游;三是我国旅游业的配套交通设施如公路、铁路等很不发达,限制了短时间内的长途旅游。
由此看出,由于闲暇时间、工资、交通条件的制约,我国出游者大多选择交通便利的城郊乡村景点。
3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及特点3.1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按照我国各地乡村旅游发展状况,现有的乡村旅游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3.1.1田园农业旅游模式以农村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为旅游吸引物,开发农乡游、果乡游、花乡游、渔乡游、水乡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题旅游活动,满足游客体验农业、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
主要类型有:田园农业游、园林观光游、农业科技游、务农体验游等。
3.1.2民俗风情旅游模式以农村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旅游吸引物,充分突出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开发农耕展示、民间技艺、时令民俗、节庆活动、民间歌舞等旅游活动,增加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
主要类型有:农耕文化游、民俗文化游、乡土文化游、民族文化游等。
3.1.3农家乐旅游模式即指农民利用自家庭院、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及周围的田园风光、自然景点,以低廉的价格吸引游客前来吃、住、玩、游、娱、购等旅游活动。
主要类型有:农业观光农家乐、民俗文化农家乐、民居型农家乐、休闲娱乐农家乐、食宿接待农家乐和农事参与农家乐等。
3.1.4村落乡镇旅游模式以古村镇宅院建筑和新农村格局为旅游吸引物,利用乡土建筑、民居庭院、街道格局、村庄绿化、工农企业来发展观光旅游开发观光旅游。
主要类型有:古民居和古宅院游、民族村寨游、古镇建筑游和新村风貌游等。
3.1.5休闲度假旅游模式依托自然优美的乡野风景、舒适怡人的清新气候、独特的地热温泉、环保生态的绿色空间,结合周围的田园景观和民俗文化,兴建一些休闲、娱乐设施,为游客提供休憩、度假、娱乐、餐饮、健身等服务。
主要类型有:休闲度假村、休闲农庄和乡村酒店等。
3.1.6科普及教育旅游模式利用农业观光园、农业科技生态园、农业产品展览馆、农业博览园或博物馆,为游客提供了解农业历史、学习农业技术、增长农业知识的旅游活动。
如广东高明蔼雯教育农庄、沈阳市农业博览园、山东寿光生态博览园。
当然,我国的乡村旅游还只处于起步阶段,可能对乡村旅游的具体定位还不够完善。
但是我认为乡村旅游应具有以下定位:一是以独特的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为灵魂,以提高乡村旅游的品位和丰富性;二是以农民经营为主体,充分体现“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民俗特色;三是乡村旅游的目标市场应主要定位为城市居民,满足都市人享受田园风光、回归淳朴民俗的愿望;四是以开发乡村旅游资源特色,建立农业新村,带动乡村城镇化发展为目的。
3.2我国乡村旅游特点3.2.1资源分布广泛、内容多样我国国土幅员辽阔,纬度跨幅大,除高山、沙漠等少数地区外,广泛分布着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农民,他们在自然条件的基础上,通过世代不断的努力,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乡村景观资源。
因此,我国的乡村旅游资源在空间分布上极为广泛。
同时,乡村旅游资源的组成,既有自然环境、物质成分,又有非物质成分。
旅游资源多样化的组合形式,决定了乡村旅游资源内容丰富、类型多样,既有农村、牧村、渔村、林区等不同的农业景观,集镇、村落等不同特点的聚落景观,又有各地区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
3.2.2乡村旅游产品地域性强、整体性鲜明乡村旅游产品与乡村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
在不同的环境中,形成了不同的乡村景观类型。
即使同一种景观类型,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又有不同的特征,如不同气候带形成了相应的农业带。
而由政治、宗教、民族、文化、人口、经济、历史等要素组成的社会环境的差异性,又往往形成不同的乡村民俗文化和文化环境,如民族服饰、信仰、礼仪、节日庆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