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家校合作的背景和现状

家校合作的背景和现状

家校合作的背景和现状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条件下,教育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大学生教育工作正面临着新的要求与挑战,传统的高校教育工作模式存在着不足之处,需要改革和突破。

其中,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重视家校合作这个问题。

高校教育不应是单向的,而需要家校联动,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全方位开展教育活动,最终使得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教师、家长的教育能力得到提高,学校管理水平进步,推进全社会高校教育水平。

尽管如此,目前,我国的家校合作仍处于探索的初级阶段。

首先,对于家校合作很多人的理解还较为模糊。

用什么方法实施、各自的责任是什么都没有明确。

更由于各地高校情况的差异和家长的社会地位、教育思想、知识背景等的不同,教育者与家长在教育观念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分歧,存在着如家长与教师之间相互推诿教育责任、共育意识不强的现象。

其次,大部分学校与家庭之间由于种种原因缺乏沟通和交流。

此外,我国的教育管理体制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在传统的教师资格培训中,忽视了对教师进行家校合作方面的教育和培训,使得教师缺乏相应的技巧和能力主动开展家校合作工作。

我国的家校合作工作的现状概况起来就是:学校缺乏重视,家长撒手不管,学生不够主动。

对于学校而言,如今大学不再仅仅纯粹是教书育人的地方,老师们需要搞科研,评职称,老师很忙;学校还要与政府机关、社会企业合作,共谋学校未来发展,学校很忙,在管理学生方面势必会有所分心。

而且中国高校给学生的氛围相对较轻松,老师在管理上也就有所松懈。

至于家校合作,则被认为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是相对比较次要的工作。

家校合作的想法虽早已提出,但是一直没有真正的推动力去真正实践。

就家长而言,多数的中国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寒窗苦读十二年考进理想的大学,是该好好放松一下,就由他们去,只要不做什么出格的事情就好,把孩子全权交给学校,不但忽视了大学对人一生所起的重要作用,而且给学校很大的压力。

对于很多家长来说,他们将家校合作看成是到场、是参与,是义务而非权利。

而部分学生从心底就有些抵触家校合作这个理念,目前在校大学生都是90后这个性鲜明的一代,他们不想被约束,不想被家长和老师过分干预自己的生活,他们不喜欢家长的絮絮叨叨,不喜欢老师的经常谈话,很难积极的做家校合作的桥梁。

这样,家庭、学校和学生对于家校合作本身缺乏正确一致的理解,在实践中必然导致家校合作工作的低效,甚至无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