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案件防控知识培训
四、案件与操作风险
银行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 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 国家风险、声誉风险、 法律风险、战略风险。 (巴塞尔委员会)。
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 序、员工和信息科技系统, 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 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但不 包括战略风险和声誉风险。 (银监会2007年5月定义)
2、“六个领域”
一是授权卡; 二是印鉴密押; 三是空白凭证;
四是金库尾箱;
五是查询对账;
六是轮岗休假。
3、“8个环节”
一是授权卡; 二是印鉴密押; 三是空白凭证; 四是金库尾箱; 五是查询对账; 六是轮岗休假。 七是监控检查; 八是枪支弹药 。
4、会计核算“六相符”
账账;
账据;
账款;
账实;
账表; 内外账 。
1、一案四问责:即问案件当事人的责任、问 不严格执行规章制度的相关人员责任、问相 关知情人责任、问发案单位上级领导人的责 任。
2、双线问责:即对经营管理条线问责的同时, 还要对稽核监督条线问责。 3、上追两级:即重大案件责任追究到案发机 构的上两级领导。
七、银监会案件防控工作推动
背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金融改革的深入,银行业金 融机构操作风险同步加大,影响巨大的大案、要案多发, 造成巨大的财务和声誉损失,引起国内外各界的高度关注。
1、2005年开始,中国银监会在全国范围那开展银行业案 件专项治理活动。
2、2006-2008年,开展三年案件专项治理。(排查、问 责、强内控) 3、2009-2011年,开展三年案件防控治理。(规范、强 化、提升)
4、2012年-,构建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的长效案件防 控工作机制。
八、案件专项治理知识要点
13、“四项制度”
干部交流、
岗位轮换、
亲属回避、
强制休假。
一是制定岗位职责、操作规范,明确岗位权利、义务和责任,建立岗位 自我约束防线。 二是坚持业务操作前、中、后台分离,重要凭证、印鉴密押管用分离, 记帐对帐、管库查库分离,严格贷款“三查”制度,规范各岗位间的工 作衔接程序,明确同一流程前后手岗位职责,建立严密的业务流程制约 防线。 三是提高信息科技系统风险防控功能,增加对重要业务、风险环节的监 测预警功能,配置业务操作、安全保卫工作远程监控设备,建立信息科 技技术防线。 四是明确各级机构业务管理部门对本业务条线的辅导、培训、监督和检 查职责,履行业务条线风险防控责任,建立业务条线管控防线。 五是省级联社(农村银行)要设立专门的稽核机构,统一管理辖内稽核 人员,独立对辖内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实施稽核检查;各法人农村中小 金融机构要设立风险合规管理部门,推行会计主管或风险管理人员委派 制,加强对内控、业务经营的检查风险管理,建立监督检查防线。
1、防范操作风险的“十三条意见” 2、六个领域 3、八个环节 4、会计核算“六相符” 5、四类案件 6、立体式的案件查防体系 7、“三个坚持” 8、外科手术式作业检查方式 9、九种人 10、五结合 11、四个到位 12、三不为 13、四项制度 14、五道防线 15、整改工作“六个明确” 16、十个易发案件的环节 17、双台账 18、柜台业务“二十八个不准”
第一,惩治与教育相结合。
第二,案件查纠与防范相结合。
第三,制度完善与制度执行相结合。
第四,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管相结合。 第五,内部控制与文化建设相结合。
11、四个到位
责任到位
追究到位
惩戒到位
整改到位
12、“三不为”
抓好员工思想道德教育,以创建精神文明单位活动 为载体,提高员工道德水准和职业操守,引导员工 “不想为”; 大力开展企业诚信合规文化建设活动,强化员工遵 纪守法、照章办理意识,坚持从严治社的方针,警 示员工“不敢为”; 狠抓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和执行,强化风险管控和 检查力度,监督员工“不能为”。
1、防范操作风险的“十三条意见”
一是高度重视防范操作风险的规章制度建设; 二是切实加强稽核建设; 三是加强对基层行的合规性监督; 四是订立职责制,明确总行及各级分支机构的责任,形成 明确的制度保障; 五是坚持相关的行务管理公开制度; 六是建立和实施基层主管轮岗轮调和强制休假制度,并确 保这一安排纳入总行及各级分支机构的人事管理制 度; 七是严格规范重要岗位和敏感环节工作人员八小时内外的 行为,建立相应的行为失范监察制度;
十一是严格印章、密押、凭证的分管与分存及销毁制度, 坚决执行制度规定,并对此进行严格检查,对违规者 进行眼里惩处; 十二是加强对可能发生的账外经营的监控;
十三是迅速改进科技信息系统,提高通过技术手段防范操 作风险的能力,支持各类管理信息的适时、准确生 成,为业务操作复核和稽核部门的稽查提供坚实基础。
14、“五道防线”
15、整改工作“六个明确”
明确领导、 明确部门、 明确人员、
明确时限、
明确责任、
明确效果。
16、十个易发案件的环节
重要空白凭证、印签密押、授权卡或柜 员卡、票据审验、查询查复和对账、枪 支弹药、金库尾箱、ATM机、要害岗位 人员、监控录像。
17、“双台账”
银监局要求各银行机构建立“规章制度修订执行台账” 和“已发案件和操作风险执行台账”,并采用销号制, 逐条落实整改。
二、案件的分类 根据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业人员是否涉嫌犯罪,是否存在其 他违法违规行为等因素将案件分为三类: 第一类: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在案件中涉嫌触犯刑法 的。 第二类: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在案件中不涉嫌触犯刑 法,但存在其他违法违规行为且该违法违规行为与案件发 生存在联系的。(法规指刑法以外的法律法规、监管规章 及规范性文件、自律性组织制定的有关准则和以及银行业 金融机构制定的适用于自身业务活动的准则。) 第三类: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在案件中不涉嫌触犯刑 法,且银行业金融机构或其他从业人员也无其他违法违规 行为的。
银行案件风险防控措施
1、完善公司(法人)治理机制 2、建立健全案件防控责任制度 3、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4、下大力气狠抓执行力建设 5、增强稽核和业务检查的有效性 6、建立案件责任追究制度 7、强化科技系统技防功能 8、建立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 9、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风险文化、合规文化 10、加强对案防工作的监管
操作风险的类型
人员:指银行员工违反职业道德,违法或违规、违章操作, 单独或伙同他人挪用、盗用、诈骗银行资产;或由于 自身素质、能力达不到岗位要求、工作不尽职造成的 损失。 流程:指银行管理制度、业务流程存在缺陷、漏洞,导致员 工操作差错或不法分子蓄意犯罪而造成的损失。 系统:指银行内部IT系统不完善、软件硬件故障,不能形成 对风险的技术预警、控制,或影响正常运行造成的损 失。 外部事件:指直接来自外部的主、客观因素给银行带来的损 失和影响,包括犯罪、法律纠纷、灾害、政治事件等。
六、案件责任追究的有关要求
《农村金融机构案件责任追究指导意见》规定:对因 故意、过失或不尽职而导致发生重大案件的直接责任 人员,在核清违法违规事实后,按规定程序,一律解 除劳动合同。涉嫌违法犯罪的,无论涉案金额大小, 一律开除。对流程制约岗位和业务管理、监督等条线 未尽职尽责,或管理不力,知情不报的间接责任人员, 由本级或上级机构依据有关规定一并追究责任。
18、柜台业务二十八个不准
柜员卡使用(1) 1、复制、盗用、超权持有操作卡、授权卡、密码 (或口令等); 2、将个人名章、操作卡、授权卡、密码(或口令等) 交他人使用,或使用他人个人名章、操作卡、授权卡、 密码(或口令等)办理业务。 重要物品保管、使用方面(2) 3、违反领用、登记、交接、作废和销毁制度将本人 保管的业务印章、有价单证、重要空白凭证等重要物 品交给他人保管、使用。
案件与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产生银行案件的主要根源,案件是操 作风险的重要表现形式。
银行案件风险属于操作风险的范畴,是银 行工作人员发生违法违规违纪案件,或内 外勾结,及外部侵害(诈骗、盗窃、抢劫 等)案件造成银行资金财产损失和声誉损 失的风险。
案件风险信息
案件风险信息:指已被发现,可能演化为案件,但尚未确 认案件事实的风险事件的有关信息。
案件风险成因 1、思想认识不充分,对案防重视不够 2、公司(法人)治理不完善,监督约束缺失 3、制度流程不健全,执行力不足 4、监督检查不深入,不能有效揭示风险 5、责任追究不到位,惩戒警示作用不足 6、教育培训不重视,部分员工行为失范 7、经营思想不端正,弱化了内部管理 8、选人机制不科学,重要岗位用人失察
案件与操作风险的关联性
操作风险演变案件风险信息恶化案件;
操作风险是银行业风险的必然表现。 换句话说,全面的风险管理是案件防控的基础, 案件防控的重点就是有效防范操作风险。要杜绝 案件发生就必须严格控制操作风险演化成案件风 险信息,并坚决防止案件风险信息恶化成案件。
五、银行案件风险成因和防控措施
案件防控知识培训
件防控
一、案件的定义 二、案件的分类 三、案件防控的目的和意义 四、案件与操作风险 五、案件风险成因及防控措施 六、案件责任追究的有关要求 七、银监会案件防控工作的推动 八、案件专项治理知识要点
一、案件的定义
《银行业金融机构案件处置工作规程》 中案件定义为: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业人 员独立实施或参与实施的,或外部人员 实施的,侵犯银行业金融机构或客户资 金或财产权益的,涉嫌触犯刑法,已由 公安、司法机关立案侦查或按规定应移 送公安、司法机关立案查处的刑事犯罪 案件。 三要素:人、行为、程度。
八是对举报查实的案件,举报人属于来自基层的员工(包 括合同工、临时工)的,要予以重奖;对坚持规章制 度、勇于斗争而制止案件发生的,要有特别的激励机 制和规定;
九是加强和完善银行与客户、银行与银行以及银行内部业 务台账与会计账之间的适时对账制度,对对账频率、 对账对象、可对账人员等作出明确规定;
十是加强未达账项和差错处理的环节控制,记账岗位和对 账岗位必须严格分开,坚决做到对未达账和账款差错 的查核工作不返原岗处理,要设立独立的审核岗,建 立责任复核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