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西省煤矿现代化矿井标准

山西省煤矿现代化矿井标准

第十八条 掘进工作面个数应以满足回采工作面正 常接替和提高掘进装备水平为原则确定,原则上 一个采区内同一煤层的一翼最多只能布置2个掘 进工作面同时作业,一个采区内同一煤层双翼或 多煤层开采时,最多只能布置4个掘进工作面。
第十九条 主要巷道应优先采用锚杆、锚喷或挂网 锚喷支护方式。
第四章 回采掘进及装备
第四章 回采掘进及装备
第二十一条 掘进设备力求适应性强、保护齐 全、操控简单、并以实现数字化、自动化、信 息化为核心,促进管理简易化。主要以连续采 煤机、综掘机、掘锚一体机为主,应根据具体 情况合理选择。掘进设备应推广配置无线遥控、 具有自动截割成型功能,并应配置远程控制台, 实现掘进机的远程控制,具有实现自动钻孔及 快速锚固功能。
第四条 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合理确定开采顺序, 不断优化矿井和采区设计,科学合理开发煤炭资源。对稀 缺和特殊煤种实行保护性开发。积极推广采煤新工艺、新 技术,积极探索应用无煤柱开采、小煤柱开采、充填式开 采、沿空留巷、急倾斜煤层和0.7m以下极薄煤层采煤机械 化开采技术。
第五条 现代化矿井应以现代地质理论为指导,以地质分析 预测为基础,采用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综合勘探探测方法, 建立地理信息系统和完善的地测资料数据库,实现生产地 质工作的模拟和动态管理,为矿井建设、生产各个阶段提 供可靠的地质保障。
第十六条 合理确定采煤方法及采煤工艺。根据煤层赋存条 件,缓倾斜煤层可采用走向长壁、倾斜长壁开采,倾斜煤 层宜采用走向长壁开采;采煤方法原则上一次采全高,采 煤工艺特别推广大采高综采、放顶煤综采、薄煤层综采和 刨煤机综采,探索应用水采,并应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
第四章 回采掘进及装备
第十七条 煤与瓦斯突出煤层应积极推广采用无煤 柱开采或小煤柱开采。条件具备时,应首先开采 保护层。严禁采用放顶煤开采、水力开采和非正 规开采工艺。
第八条 加强矿井资源回采率管理。建立、健全矿井采区及工作面 回采率管理制度,建立生产矿井回采率管理机构并配备足够的专业 技术人员,负责采区及工作面回采率管理工作,制定提高回采率的 相关措施,生产矿井采区及工作面回采率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第三章 井田开拓
第九条 矿井应简化开拓系统、放大采区范围、加大井筒及 巷道断面、提高采掘设备能力、提升自动控制水平、减少 采掘工作面、减少用人、提高效率。通过系统简单化、采 掘装备自动化、管理信息化、控制智能化,实现减人提效、 安全生产。
第二十条 采煤工作面设备配备应坚持技术先进、性能可靠、 环节配套的原则,实现区域自动化,具备自动检测、自动 控制与互控功能,有利于实现矿井综合自动化。采煤机应 选用双滚筒无链电牵引,具有手动、无线遥控、远程监控、 运行及状态参数实时上传功能;液压支架应配备电液控制 系统和自动喷雾装置,放顶煤液压支架优先选用低位放顶 煤支架,大采高液压支架应配置护帮机构和抬底移架机构; 刮板输送机应选用大功率、大运量重型刮板输送机,输送 能力不低于采煤机平均生产能力的1.2倍,转载机输送能力 不低于刮板输送机输送能力,并具有运行状态监测监控和 信号上传功能;破碎机应选用大通过量、宽入料口破碎机, 破碎能力不低于转载机生产能力,具有出料粒度调整、运 行状态监测控制和上传信号功能。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快全省现代化矿井建设步伐, 以实现矿井 生产规模化、装备现代化、队伍专业化、管理信息化、 和谐人性化为目标,通过现代先进的采掘、信息、自 动控制技术优化集成和自主创新手段,建设一批资源 利用率高、安全有保障、经济效益好、 环境治理达标 的现代化矿井,推动全省煤矿走向高标准、高科技、 高管理、高端化、高要求、高质量、高效益、现代文 明的“七高 一文明”发展新模式。
第二条 根据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 《山西省现代化矿井标准》。本标准适用于建设、生 产规模在150万吨/年及以上井工矿,标准未涉及的内 容,执行国家及行业现行有关标准、规范、规程及规 定。
第二章 资源与地质保障
第三条 现代化矿井应有可靠的资源,矿井服务年限应与矿 井生产能力相匹配。
第三章 井田开拓
第十二条 大巷布置方式应本着系统简化的原 则,根据资源条件和外部条件及煤层赋存条件 合理确定。除有煤与瓦斯突出、冲击地压危险 的矿井外,大巷均宜沿煤层布置。
第十三条 井下主要巷道净断面,应满足行人、 通风、运输、管线及设备安装、检修等需要。 以胶轮车为辅助运输方式的矿井,运输大巷宽 度必须满足运输和行人的安全间距。
第四章 回采掘进及装备
第十四条 矿井生产装备实现100%机械化,综采机械化程度 达到100%,综掘机械化程度不得低于80%,并积极推广智 能化无人(或少用人)采煤工作面,提高工作效率。
第十五条 布置高产高效工作面,大力推广“一井一面”模 式。当煤层赋存条件简单、开采条件适宜时,采煤工作面 长度不应小于200m,推进长度不应小于2000m,原则上以 满足推进时间一年左右为宜,当煤层赋存条件不具备时, 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工作面长度和推进长度。
第十条 矿井必须至少设置主井、副井和风井三个井筒,根 据需要可适当增加井筒数量。风井井口位置应选择在灾害 发生时利于井下人员的撤离、缩短建井工期的区域。进、 回风井必须均有安全出口。
第十一条 立井井筒断面应根据提升容器、井筒装备、通风、 降温及排水管线等布置要求综合确定,井下采用无轨胶轮 车作为辅助运输设备时,副井井筒应符合有关规定;平硐 及斜井断面应满足运输、通风、行人等需要。
Hale Waihona Puke 第二章 资源与地质保障第六条 建立能够指导矿井安全高效生产的煤炭资源/储量、煤层、 构造、煤质、瓦斯地质、顶底板、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条件的可 视化系统;提高地质预测预报能力,实现矿井地质条件的量化预测 与综合评价,形成矿井地质信息有机集成和资源共享。
第七条 推广运用高新技术对地质构造、煤层及其顶底板岩性与厚 度、矿井瓦斯(水、气)富集区、应力集中带等进行精细探测;建立 矿井瓦斯、水害、热害、冲击地压等动力地质灾害的技术评价体系; 建立各类图纸的数字化处理系统,实现地质、测量、水文等与其它 相关专业图形的一体化管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