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带分布中的非地带性现象例析
由于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使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不具备地带性规律或者使陆地自然带地带性规律表现得不很完整或不很鲜明,称为非地带性。
现就自然带分布中的非地带性现象举例分析如下:1.地带性自然带的缺失
(1)南半球缺失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受海陆分布的影响,北半球高纬度的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呈东西延伸、南北交替的现象十分明显,而南纬56°至65°的地区是广阔的海洋,陆地面积很少,因此南半球大陆上缺失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2)非洲缺失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原因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分布在南北纬40°至60°之间的大陆西岸,而非洲大陆没有达到相应的纬度。
(3)非洲南部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分布纬度较低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分布在南北纬30°至40°之间的大陆西部,在非洲西南部它分布的最高纬度低于35°S,主要是受陆地纬度分布的限制,因为非洲大陆的最南端纬度低于35°S。
2.改变了地带性分布的自然带
(1)南美巴塔哥尼亚荒漠的形成由于地形阻挡,安第斯山南段东西两侧降水、植被差异很大。
安第斯山南段处于中纬西风带,强劲的西风从太平洋带来丰富的水汽,由于受到安第斯山脉的阻挡,西侧处于迎风坡,降水多,植被茂盛,形成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而同纬度的山脉东侧因地处西风带的背风地带,东侧的巴塔哥尼亚高原则位于雨影区,降水稀少,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形成了干燥的巴塔哥尼亚荒漠。
正是由于安第斯山脉的阻挡作用使得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不能继续向东延伸,而形成温带荒漠带这一非地带性分布。
(2)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呈现热带草原景观赤道附近在赤道低压带控制下,理论上应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然而东非高原虽有赤道穿过,却未形成热带雨林气候,而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
从下垫面状况来看,该地海拔高,气温较低,对流现象不如刚果盆地显著,因而降水较少,不具备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的条件,因而形成了气候温凉,降水较少的热带草原气候。
(3)四处特殊的热带雨林气候(带)马达加斯加岛东侧、巴西高原的东南沿海、澳大利亚的东北部及中美洲的东北部。
这些地区都远离赤道,纬度都高于10°(热带雨林气候一般分布在南北纬10°之间),怎么会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呢?综合分析它们的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洋流等因素,可知这四处有共同的成因,首先纬度位置较低,热量条件本身较好。
其次都受到暖流的影响,对沿岸有增温增湿作用。
均分布在信风带大陆的东岸,受来自海洋的迎岸风(东北信风、东南信风)的影响,海洋信风在山地地形的阻挡下,气流抬升,形成地形雨,从而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带)。
(4)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地区热带山地环境与北半球其它地区相比,向北推进了5—6个纬度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基本上是南北走向,北有大山阻挡,谷口向南,形成巨大的暖湿气流通道;夏半年,强大的西南季风从印度洋带来大量暖湿气流,深入大峡谷内部,使峡谷底部等温线与同纬度相比明显向北推进。
3.地带性自然带空间分布范围受到地形的约束
美洲西部沿海地区受地形影响各自然带紧逼西海岸南北美洲大陆西岸的气候类型分布呈狭长带状分布,其空间分布范围受到极大的约束,而且与东部地区的自然带隔断,究其原因,这是由于科迪勒拉山系分布于美洲大陆西部沿海地
区的结果。
各自然带受到高大山地阻挡,无法向东部扩展;同时又受沿岸寒流或暖流的影响,使得气候向低纬或高纬方向延伸,因此呈现出狭长带状分布。
例如,秘鲁、智利沙漠南北狭长的原因:安第斯山直逼西海岸,使热带沙漠气候难以向东扩展;南美西岸因受秘鲁寒流影响,热带荒漠带向低纬度延伸直至赤道附近。
再以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为例,欧洲西部比北美洲的分布面积大,其原因为:欧洲西部地势低平,海岸线曲折、破碎,受陆地形状及洋流势力的影响,欧洲西岸受北大西洋暖流和西风的影响较大。
欧洲缺少南北延伸的高大山系,来自海洋的西风能深入大陆内部,阿尔卑斯山为东西走向,利于西风深入内陆。
4.大陆东西两侧自然带分布纬度位置的差异
同一自然带,受暖流影响一侧自然带向高纬延伸且面积要广阔一些,寒流一侧则向低纬延伸。
例如,欧洲西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侧因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向高纬延伸到北极圈以北地区。
亚欧大陆东部地区受千岛寒流的影响,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向低纬度方向延伸。
再如非洲南半球热带荒漠带、南美洲西岸热带荒漠带,分别受本格拉寒流和秘鲁寒流的影响,向低纬方向延伸。
5.地带性自然带中的斑状分布
荒漠带中呈斑块状分布的绿洲,是由于受高山地形和土壤水分等非地带性因素影响所形成的。
如我国新疆塔里木盆地的棉花基地以及埃及尼罗河沿岸的绿色走廊。
我国天山、昆仑山等山麓地带,因为高山冰雪融水形成了较为丰富的地下水或地表水,形成众多的绿洲,呈斑块状散布于干旱地区的山麓,形成了与周围广大的温带荒漠的地带性现象截然不同的景色,绿洲属于非地带性现象。
地带性因素的影响是普遍的、基本的;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是局部的、特殊的。
地表各地的地理环境都具有所在地带的地带性特征,同时又不同程度地受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具有非地带性特征,使自然环境更加复杂。
【高考典型例题】(2007年四川文综卷)根据表1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A、①----亚热带和温带阔叶林带----水稻
B、②-----高山针叶林带-----玉米
C、③----高山针阔混交林带-----花生
D、④-----高山草地带-----小麦
(2)该山地最适宜人类聚居的地带是
A、①
B、②
C、③
D、④
(3)对该山所在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终年受赤道暖流影响
B、东北信风对自然带基带的形成有影响
C、位于板块生长边界
D、河流源远流长
【解析】该题以970W附近某山东坡年均温、山麓自然带为情景,考查学生空间定位能力及对自然带垂直变化规律、农作物的分布规律、自然条件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区域自然地理特征等知识的掌握情况。
低纬地区自然带的垂直变化的一般规律是:热带雨林带、常绿(落叶)阔叶林带、针阔叶混交林带、高山针叶林带。
第(1)题,由自然带的垂直分异规律及水稻的生长习性可以确定选项A正确;也
可以根据自然带的垂直分异规律排除选项B、C,由小麦的生长习性和4100~5700米的年均温排除选项D。
第(2)题,最适宜人类聚居地带的年均温应该是24℃~1 8℃。
第(3)题,由该地经度位置(970W)和山麓自然带类型确定该地位于中美地峡,该区域不受赤道暖流影响,山地东侧的山麓受来自海洋的东北信风影响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位于板块消亡边界,河流短小流急。
【答案】(1)A (2)A (3)B
【变式训练】读下图,其中图中两纬线数值相同,③、④自然带类型相同,①、⑤自然带类型相同,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影响甲大陆自然带地域分异的主要因素是()
A.热量
B.水分
C.海拔
D.纬度
(2)下列有关①、⑤自然带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都是由于深居内陆,气候干旱而形成的
B.都是由于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气候干旱而形成的
C.①自然带深居内陆;⑤自然带地处山脉背风坡
D.①自然带受西风带影响;⑤自然带受寒流影响
【解析】据图可知,甲图显示的是从沿海向内陆的自然带分异规律。
乙显示的是非地带性规律。
根据图示信息可判断出甲大陆应该是亚欧大陆,③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乙大陆是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南段,该地位于中温带,受西风带控制,④位于安第斯山脉的西侧,位于西风带迎风坡,降水多,形成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①、⑤为温带荒漠带,⑤位于山地背风坡,降水少,形成了巴塔哥尼亚荒漠。
【答案】(1)B (2)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