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案【篇一:《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案】《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案萍乡学院中文系彭豪绪论教学目标:掌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变、性质地位、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等理论知识。
教学重点: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教学难点: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演变授课时数:1课时教学内容及步骤:一、《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演变1.国文教授法(1918-1924年)2.国语教学法(1924-1949年)3.语文教材教法(1950-1978年)4.语文教学法(论)(1978-1989年)5.语文教育学(1989-1997年)6.语文课程与教学论(1997-现在)二、《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性质《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理论学科,是汉语言文学师范教育专业的一门主要必修课程。
三、《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地位和作用(一)地位高师院校中文系科的必修课程培养中学语文教师的专业课程集中体现师范性质的重要课程(二)作用增强语文教育理论修养掌握语文教学基本技能提高语文学科教学质量四、《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什么”(课程性质)课程论研究“为什么教”(教学目标)“教什么”(教学内容)“教学是什么”(教学本质和规律)教学论研究“怎么教”(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得怎样”(教学效果评价)五、《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1.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2.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六、《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方法阅读法、研讨法、训练法、见习法、实习法【小资料】(一)本课程参读著作1.王丽《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2.孔庆东等《审视中学语文教育》(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年)3.李海林《言语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4.倪文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5.彭豪《语文课程教学理论与实务》(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4年)6.王世堪《中学语文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刘淼《当代语文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朱绍禹《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9.王松泉等《语文课程教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10.刘永康《语文课程与教学新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二)参读刊物《语文课程标准》(含初、高中,北师大)《中学语文教与学》(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g31)《语文建设》(语文出本社)《中学语文教学》(首都师大)《语文学习》(上海教育出版社)《语文教学通讯》(山西师大)《语文教学与研究》(华中师大)《中学语文》(湖北大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陕西师大)《语文月刊》(华南师大)《语文教研》(浙江师大)(三)相关网址中国语文教育网/中国语文网/语文网中网/中国语文教育研究/chinese/语文新课程资源网/第一章语文课程的性质与目标教学目标:认识语文课程性质与特点,掌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初中阶段的“阶段目标”,形成正确的语文课程目标观教学重点:语文教学目标的具体内容与要求教学难点:“语文”及“语文课程”的含义授课时数:3课时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一节语文课程的性质一、性质问题的历史回顾“语言论”:语文是语言,故语文课程的本质是语言“工具论”:语言是工具,语文课程就是一门工具课程“文学论”:语文课程应以文学教育为主,故文学性是其本质“人文论”:语文是人的思想感情、社会文化的负载工具二、对“语文”含义的理解(一)“语文”名称的演变1.古代类似语文教育是和经学、史学、哲学、伦理学等结合在一起的,没有独立设科,也就没有名称。
2.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规定语文单独设科,定名“国文” 。
3.1920年,小学设“国语”,教白话文;初中设“国文”,教文言文。
4.1949年叶圣陶将学科正式定名为“语文”,取代以往“国文”、“国语”的学科名称,自此“语文”学科名称正式开始全国通用。
(二)叶圣陶解释“语文”含义1963年10月撰文说:“什么是语文?……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1964年2月撰文说:“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
……其后有人释为‘语言’‘文字’,有人释为‘语言’‘文学’,皆非立此名之原意。
”(三)“语文”的现代含义根据语言学理论,“语言”和“言语”有区别。
叶圣陶没有用“言语”一词,是因为我国对语言学的研究起步较晚,那时以“语言”来统称“言语”已是习惯用法,至今为人们所沿用。
所以“语文”的现代含义应该是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的合称。
三、语文课程性质的界定尽管“语文课程”不等于“语文”,但二者之间有必然的联系,既然“语文”的性质是言语,那么“语文课程”就是言语课程。
具体表述为:语文课程就是以“言语作品”(课文)为主要内容,以“言语活动”(课内外教学)为主要形式,以“言语能力”(读写听说)为主要目标的文化基础课程。
四、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1.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言语能力的实用功能;“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熏陶学生思想感情的文化功能。
2.综合性与实践性的统一综合性(1)目标的多重性、(2)内容的综合性实践性(1)学习过程的亲历性、(2)言语运用的技能性3.形象性与审美性的统一“形象性”:课文中各种鲜活的形象通过描绘性的教学言语,唤起学生头脑中的相关形象并不断生成、变化;学生在语文课上,形象思维十分的活跃。
第二节语文课程的目标一、确定语文课程目标的依据(一)语文课程目标的概念语文课程目标是从语文学科的角度规定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和质量要求。
(二)确立语文课程目标的依据1.依据国家的总体教育方针2.适应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3.适应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4.遵循语文课程自身的特点二、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目标(一)总体设计思路【篇二: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资料1、课程的概念是为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广义: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狭义:课程是各级各类学校根据自身教育目标的需要,为指导学习者的学习活动,发展学习者的品格,开发学习者的潜能而有计划地编制的学科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它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之中。
2、“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是我国古代流传最广、历史最久、最具代表性的蒙学读物。
“三百千干”:《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干家诗》 3、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的全部行为方式。
(其中包括呈示、对话、辅导等主要行为方式和激发动机、课堂管理、交流以及期望等辅助行为方式两大类。
)(对于教学的含义在我国的四种理解:一是学习,指自学和通过人教而学两种不途径的学习;二是教授;三是教学生学;四是教师教和学生学。
)4、语文学科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1)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现象;(2)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5、《礼记.学记》是我国最早的教学论专注。
《大教学论》是夸美纽斯著的最早的较为系统的教学专著。
6、特级老师的代表及其理论内容:(1)于漪:最突出的特色是教书育人的思想。
教师的职责不是教几个拔尖的,应该是教好每一个学生,且要做到心中不仅装书,还装下所有的教学对象。
(2)钱梦龙:创立了“三主四式导读法”。
(是导读教学的指导思想)“三主”理论,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
“四式”理论,即自读式、教读式、作业式、复读式。
(3)宁鸿彬:重点探索了语文教学中怎样去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培养跨世纪的人才服务。
提出学生必须突破教师的知识、能力和智力的局限,不迷信教师、课本和名人。
(4)魏书生:创立了以语文“知识树”为体系的“六步教学法”。
探索了语文教学中的民主化和科学化问题。
民主化要解决学生愿学的问题,科学化要解决学生会学的内容。
魏书生的“课堂教学六步法”:①定向:就是确定这一课的学习重点。
例如讲《桃花源记》一课,生字有哪几个;词,虚词“焉”的用法,“妻子”“阡陌交通”古今词意的不同;句,这一课的省略句式比较突出,列为重点;译,哪一段是重点。
还要理解作者在这篇文章里所表达的政治理想以及这种思想的局限性。
②自学:学生把课文通读一遍,逐段翻译。
不懂的地方,留待下一步解决。
③讨论:前后左右每四人为一组,把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互相讨论;讨论也不能解决的问题,留待答题去解决。
④答疑:也是立足于由学生自己去解答疑难问题。
由每个学习小组承担回答一部分问题,如第一组回答第一段中的疑难问题,第二组回答第二段。
这样,疑难之处越来越少。
然后由教师回答解决剩下的疑难问题。
⑤自测:根据定向指出的重点、难点,以及学习后的自我理解,由学生拟出一组十分钟的自测题,由全班学生回答,自己拿出红笔来评分,自己检查学习效果。
⑥自结:下课前,每个学生在自己座位上口头总结一下这节课的学习过程和主要收获,再不同类型的学生中选一两名单独总结,使学生接受的信息得到及时的反馈。
六步教学法以知、情、行、恒相互作用的规律为依据,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7、⑴语文教学的三个维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
⑵四个学段: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⑶五个领域:①识字与写字②阅读③写作④口语交际⑤语文综合性学习8、语文教材的内容要素⑴范文系统⑵知识系统⑶实践活动⑷系统助读系统。
9、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倡导自主性,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
“综合性学习”都是从学习主体的特点和需要出发的。
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式,都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和确定。
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亲身体验,做到有所感受,有所发现。
如七年级下册“马的世界”,就是引导学生走进马的世界,感觉马文化熏陶,积累、梳理马文化,国赤对“马的世界”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和新的发现。
(2)倡导合作性,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在这任务中承担个人的责任,大家在活动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进行评估。
在群体活动中增强合作精神。
如八年级上册“莲文化的魅力”。
学生分小组活动,去搜集关于莲的资料,参观莲塘荷池,在组内各种讨论、争辩关于莲的各种问题。
(3)倡导探究性,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探究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摸索适合于自己的获取新知的途径。
鼓励学生敢于说出与众不同的想法,支持学生在现成答案之外,寻找“新解”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