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方政府复习资料

地方政府复习资料

3第一章:地方政府绪论·政府:是基于一定价值制定和实施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政策的公共权力组织,是国家的日常表现形式。

地方政府:指由中央政府依法设置的,治理国家部分地域或部分地域某些事物的政府。

分为:<1>单一制国地方政府,指除中央政府外的其它各级政府。

<2>联邦制国家地方政府,指联邦成员单位以下的各级政府。

·地方政府的相关理论:1.多元主义理论:当各种团体、个人参与城市的政治决策过程时(如城市重建、公共教育和政治任命),政治权利是分散的,每个团体都拥有各种资源,有其特定领域的影响力,但是没有任何个人或者团体足以垄断地方政府的决策过程,政治决策总是倾向于反应大多数人的意见。

2.精英主义观点:政治控制是少数精英的专利,地方政府的政治权力掌握在少数社会名流手中,地方重大的政治方案通常是由这些精英起决定作用,而各级官员予以配合来实现少数人的意志。

3.地方治理理论:<1>实力-依赖论:中央与地方都有办法对付另一方及其他组织,这些手段包括宪法、法律、组织、财政以外的各种政策,如政治、信息、执行任务等;无论中央还是地方,都试图调动其所掌握的资源使其影响最大化,并将对对方的依赖最小化。

<2>规划论:地方政府的角色与资本发展的特定阶段相关:1.20世纪上半叶,地方政府主要提供和管理基础设施、为工业生产提供必要的条件。

2.战后进入福利主义,使地方政府专项提供供水、供电、住房、教育等社会福利职能。

3.70年代以来,进入后福利主义阶段,地方政府服务签约外包,设置地方准政府的公共机构,更为分散的公共服务消费方式,公共管理技术的更新。

第二章,中国古代地方政府·中国古代地方政府分为:一.封建制:1.定义:“封建”即“封藩建卫”是指王者以爵土分封诸侯,而使之建国于封建的区域。

2.特征:<1>天子是天下共主,有权授民授疆土,派遣诸侯国的上卿,保护封国,巡视封国,要求封国实行周法。

<2>各封国是周天子的卿士,派军队戍守王室,随王出征,定期朝聘周王,向周王交纳贡献,派民众为君王服劳役。

<3>封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诸侯在封国内有世袭权,封国的内政、外交几乎独立,各封国间、封国与周之间经济经济联系薄弱。

<4>西周王朝政治和军事的极不巩固的暂时联合体。

周王直接统治的只是王畿之地。

二.郡县制:1.定义:指对中国古代实行的中央集权体制下,郡、县两级政权的地方行政制度。

2.特点:<1>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

<2>县隶属于郡,设置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同级地方行政机构称为道。

<3>县级以下有乡里两级基层地方行政机构,还有负责地方治安的“亭”<4>郡县制的设置形成了中央直接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5>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三.行省制1.定义:行省制是元代的一项地方政府制度,就是在中央设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枢密院掌管军事,御史台负责检查;在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设丞相一人,掌管全省军政大事,行省下设路、府、州、县。

2.特点:<1>打破按自然境界划分重置的做法,实行按区域建制。

行省的治所也一般设在水际交通便利之地而非中心地带,在边远地区其治所则为军事重镇,防止地方分割实力的产生。

<2>实行首长中央派出制:行中书省事中央的派出机构,其最高长官代表中央来治理地方,因而其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是代表中央对地方官进行监督,一方面又直接负责本行省事务,对地方进行管理,这种双重性既加强了中央集权,又对地方进行了有效管理。

<3>实行横向分权原则:①行省的丞相不常设,具体的政务一般由副职,如平章政事等负责。

②行省实行群官圆署和种族变参制,行省官员所掌行政、财赋、军事、刑名等庶政,采用圆署会议和专官提调相结合的方式处理。

③行省的军事权,专门由佩金虎符的丞相。

平章等官提调。

④谷财赋也由朝廷指定的一二名官员掌管,其他官员不得干预。

四.封建制与郡县制的差异封建:以宗法制度大小宗的关系决定爵位,爵位、土地世袭,税收归封建主,封建主再向国王纳贡,并且拥有后地方军事权。

郡县:朝廷直接任命与监督、考核,赋税收入归朝廷,地方没有发兵权。

五.西汉为何推行封建、郡县双轨制1.封建制的重建<1>形势需要分封异姓王<2>拱立汉室,分封同姓王2.郡县制的推行<!>西汉地方行政区划,一级为郡和王国,二级行政区划为县,在少数民族地区设道,此外,皇太后、皇后、公主的食邑名邑,列侯的食县名侯国,都是与县同级的区划。

<2>东汉行政区划承袭西汉的郡县和分封的双轨体制,在分封上采取“封列侯,奉朝请”措施,不让封国掌握实权,只食租税,封域较小。

<3>实行郡县制,全国共设27个王国,71个郡,县、邑、省、公侯国、侯官等县及设置为1180个。

第三章,中国地方政府的变迁与架构一.大行政区政府的设立和撤销过程·1952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各大区行政机构一律改为行政委员会,作为中央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不再是一级地方政府,华北也成立了行政委员会。

·1954年4月,中央决定撤销大区以及党政机关,各大行政区委员会随同各中央局、分局一并撤销,至10月份,大区撤销的任务完成。

二、革命委员会一.革命委员会是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各级政权的组织形式,简称革委会·革委会“三结合”的人员构成:1.没有被打到的“革命干部”2.群众组织代表3.“工宣队”、“农宣队”或部队军管代表组成。

·革委会“一元化”的领导方式1.取消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分别,合为一体。

革命委员会既是党,也是政,党政不分,实行“一元化”领导。

2.革委会执行原各级政权机构的一切职能,革命委员会下设的“组”,例如文教组、宣传组、工交组等,以取代原来的司、处、科、股等政府机构。

3.省一级的革命委员会由中央确定,省级革委会主要领导人必须是由中央派出的或被中央认可的。

·特征:1.革命委员会实行“一元化”的领导,打破重叠的行政机构,精兵简政,组织起了一个“革命化”的联系群众的领导班子。

2.新建立的革命委员会,实际上不是造反派一统天下,保证了“文化大革命”中新产生的政权不是完全改变了性质的政权,这是后来党和国家即使再大的动乱之中仍然能够承受得住,而没有被毁灭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二.中国地方政府的结构(条块结合、横向并列)1.金字塔式结构(“块”管理):全国各级人民政府的层级划分属于该结构2.纵向垂直结构(“条”管理):我国政府职能部门的纵向分工结构呈现这一特征。

3.横向并列结构:同级政府机关之间和政府机关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横向协作,呈现此种结构。

第四章,中国地方政府一.党中央组织产生过程:由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产生------党的中央委员会------党的中央政治局-----党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二.具有特征:中国共产党是长期居于执政地位的政党三.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关系:1.领导关系2.合作关系四.市领导县的行政体制:市领导县的行政体制,是指地级市人民政府领导县级人民政府的行政的行政体制。

主要采取三种方式和模式:1.地市合并2.划县入市3.建市领县市领导县的行政体制打破了多年来市、县之间形成的行政壁垒和城乡分割,有效促进了城乡经济发展的一体化,使中心城市在带动周边地区发展方面发挥了作用,同时,市领导县的体制对中国地方行政组织体制也产生。

五。

计划单位市1.计划单列市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是让一些大城市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享有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而不是省一级行政级别。

2.计划单列城市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同省的行政隶属关系,仍受省的“统筹、服务、协调、监督”等方面的领导。

3.计划单列市的收支直接与中央挂钩,由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两份,无需上缴省级财政。

4.出任计划单列市市长的官员级别为副省级。

六.副省级城市1.副省级市政府是指百万人口以上,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行政级别上享受副省级待遇的特大型城市,副省级市与一般城市的区别,主要体现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方面,国务院和国家纪委等主管部门将副省级市视为省一级计划单位,尽管副省级市仍属于省辖市,但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上,副省级市政府已经拥有了省级政府的职权。

2.1994年2月25日,经中共中央,中国国务院批准成立副省级城市,副省级城市与地级市或地级行政区一起纳入各省的直接管辖之下,没有被单列。

七.特别行政区自治1.特别行政区的自治权:<1>行政管理权<2>立法权<3>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4>财政独立权2.特别行政区自治的限度<1>立法的限制:必须报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备案,如觉不合法可撤回。

<2>行政权的限制:行政长官当地选举产生,由中央任命;不能行使国家主权,防务由中央政府负责;外交事务由中央政府统一管理。

第七章,美国地方政府1.美国州以下地方政府的类型:主要分为县政府、市政府、市镇及乡村政府三类。

地方政府单位还有学区和特区。

·县政府体制:1、委员会制1)较为传统的政府形式,县政府的主要管理机构是县委员会,包括专员委员会、监督委员会或县公所,它们均有选民选举产生,约3-5人。

2)委员会集体行使制定县规章和通过县预算等权力,决定和执行政策,任命县其他行政官员。

3)县级行政官员包括县司法官、检察官、税务官、审计官等,由选举或任命产生。

2、议会-行政官制1)一种被普遍采取的方式,一方面保留由选举产生的委员会,同时由委员会挑选1名行政官。

2)行政官负责各部门的行政官员,协调各部门的工作,制定预算。

3)行政官接受县委员会或监督委员会的指导。

3.议会-执行官制1)选民同时选举产生委员会,以及县执行官,实行决策与执行分离的体制。

2)委员会有制定政策、通过预算和审计县财政的权力。

3)县执行官负责执行县委员会的决议,制定预算,雇佣各部门首长,但是不随县委员会离任而去职。

美国市长—议会制的特点有哪些?如何区分强市长制和弱市长制?答:市长-议会制是最普遍的市政府体制。

特点:1)在这种体制下,市议会是市的立法机关,根据市宪章行使立法权。

市长为市的行政首脑,或由选民选举,或由议会推选。

2)市长权力的两种形式:一是弱市长制。

二是强市长制。

弱市长制——市长通常由市议会从议员中选举产生,市长只充当“挂名的行政首脑”,“行政权力的来源在议会”。

市长做出的一切重大行政决策都必须得到议会的同意。

市长的任命权非常有限,许多行政部门的领导人,如警察局长、审计长等往往由选民选举,不对市长负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