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合金焊接通用知识
钛及钛合金
1 物理化学性能
良好的耐腐蚀性能(常温表面形成致密氧化膜),优于不锈钢10倍,在还原性介质中稍差,经氮化处理后增强;比强度大。
工业用量最大的是TC4,其次是工业纯钛和TA7。
纯钛抗拉强度350-700Mpa,伸长率20-30%,冷弯角80-130,具有良好的低温性能,线膨胀系数和热导率小,利于焊接。
钛合金中合金元素分类
工业纯钛在化学工业得到广泛应用,w(Pd)0.2%的钛-0.2Pd合金抗间隙腐蚀能力比工业纯钛好。
TA7(美国称ELI级)具有良好的超低温性能,ONH等间隙元素含量很低,可用于液氢、液氦贮箱和其他超低温构件。
钛合金分为α、β、α+β相,牌号分别为TA、TB、TC。
α型钛合金不能热处理强化,可进行退火消除残余应力;
α+β型钛合金可热处理强化,代表合金TC4,淬火-时效处理比退火状态抗拉强度提高180Mpa,综合性能良好,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工业,缺点是淬透性较差,不超过25mm,为此发展了高淬透性和强度略高的TC10。
TB2钛合金是近年研制的高强钛合金,属于亚稳β合金,强度高、冷成形性好、焊接性尚可。
Ti-33Mo属于稳定β合金,耐腐蚀非常好。
常用钛及钛合金室温力学性能见表13-3
2 钛及钛合金的焊接性
2.1 间隙元素玷污引起脆化
钛是一种活性金属,常温下与氧生成致密的氧化膜而保持高的稳定性和耐腐蚀性。
540℃以上生成的氧化膜不致密,300℃以上快速吸氢,600℃以上快速吸氧,700℃以上快速吸氮,在空气中容易进行。
必须对其焊缝及热影响区进行保护,焊接过程中,要求对其400以上区域进行保护。
O和N间隙固溶于钛,变形抗力增加,强度和硬度增加,塑性和韧性下降。
H含量增加,焊缝金属冲击韧度急剧降低,而塑性下降较少,氢化物引起脆性。
C间隙固溶于α型钛合金中,强度提高,塑性下降,超过溶解度时生成硬而脆的TiC,呈网状分布,易于引起裂纹,焊前应注意清理工件及焊丝上的油污。
2.2 焊接相变引起的性能变化
由于钛熔点高,比热及热到系数小,冷却速度慢,焊接热影响区在高温下停留时间长,使高温β晶粒极易过热粗化,接头塑性降低。
2.2.1 α型钛合金
工业纯钛,TA7和耐蚀合金Ti-0.2Pd。
合金焊缝和热影响区是锯齿状α和针状α组织。
焊接性能良好,接头强度系数接近100%,塑性稍差,原因为:焊缝为铸造组织,比轧制状态塑性低;粗晶;焊接时若加快冷却,易产生针状α组织,对接头塑性不利,冷速以10-200℃/s较好,太慢过热,太快易产生针状α组织。
2.2.2 α+β型钛合金
TC1、TC4、TC10三种,室温平衡组织为α+β。
TC1合金退火状态下β相少,焊接性能良好,冷却速度以12-150℃/s较好;
TC4合金以α相为主,加热到β转变温度996±14℃以上快冷时β-α’,α’为钛过饱和针状马氏体,晶粒粗大的原始β相晶界清晰可见。
焊接接头塑性,特别是断面收缩率较低,但断裂韧性较高,可提高20%。
TC4合金可淬火状态下焊接,焊后时效。
退火状态下焊接时接头强度系数可达100%,塑性约为母材的一半,焊接时合适的冷却速度2-40℃/s,可以采用较大的热输入,不宜采用太小的热输入。
TC10合金元素含量较高,焊接性较差,12mm合金焊接时会出现热影响区裂纹。
预热250℃可预防裂纹并能提高接头塑性。
2.2.3 β型钛合金
分为亚稳和稳定两种,亚稳是β相(TB2)加入极少量α相,焊后热处理析出α相,容易引起脆性。
TB2合金抗拉强度可达1320Mpa,焊后进行520-580℃、8h时效处理,接头强
度可达1180Mpa,伸长率可达7%,而经500℃、8h×620℃、0.5h时效处理,接头强度可达1080Mpa,伸长率可达13%
Ti-33Mo合金组织为稳定β相,耐腐蚀钛合金,焊接时无相变,焊接性良好。
2.3 裂纹
S、P、C等杂质很少,低熔点共晶很难在晶界出现,有效结晶温度区间窄,加之焊缝凝固时收缩量小,因此很少出现焊接热裂纹。
但当焊丝有裂纹、夹层等缺陷,含有大量有害杂质时可能出现热裂纹。
保护不良或α+β型钛合金中含β稳定元素较多时会出现热应力裂纹和冷裂纹。
加强焊接保护,防止有害杂质玷污和焊前预热,焊后缓冷可以减少甚至消除热应力裂纹和冷裂纹。
钛合金焊接时,热影响区可能出现延迟裂纹,这是由于焊接时熔池和低温区母材中的氢向热影响区扩散,引起热影响区氢含量增加,生成氢化钛,加上不利的应力状态引起的。
应降低焊接接头氢含量,选用氢含量低的材料(包括焊丝、母材、氩气),注意焊前清理,焊后进行真空去氢处理,及时消除残余应力。
薄壁α+β型钛合金用工业纯钛做填充材料时不会出现氢化钛,厚板α+β型钛合金多层焊时,若用工业纯钛做填充材料可能出现氢化钛并引起氢脆。
2.4 气孔
焊接热输入量大时,气孔位于熔合线附近,热输入量小时,气孔位于焊缝中部。
气孔能使疲劳强度降低一半甚至3/4。
一般情况下,氢不是气孔主要来源,焊丝和坡口表面清洁度是影响气孔最主要因素,如拉丝时表面润滑剂、磨粒、增塑剂、粗糙端面等。
去掉毛刺和减少表面粗糙度可以大大减少气孔。
熔池停留时间增加使气泡浮出,周围气体扩散促使气泡长大。
3 焊接材料和工艺
3.1 焊接材料
一般填充金属与母材标称成分相同,为改善接头韧性、塑性,有时采用强度低于母材的填充材料,如用TA1TA2焊接TA7和厚度不大的TC4,用TC3焊TC4。
填充金属的间隙元素含量要低于母材一半,如w(O)<0.12%,w(N)<0.03%,w(H)<0.006%, w(C)<0.04%,填充丝直径1-3。
保护气,以及纯氩99.99%,露点低于-60℃。
用环氧基或乙烯基塑料软管输送保护气。
增加熔深可用氦气。
3.2 焊前清理
除油:3%氢氟酸-35%硝酸水溶液,低于40℃防止增氢。
或机械磨光、刮削待焊表面用无水乙醇清洗;
除氧化皮:不锈钢丝、锉刀,喷丸、蒸汽喷沙;磨削,用碳化硅砂轮。
3.3 钨极氩弧焊
喷嘴直径16-18
厚度大于1mm的焊件用托罩,宽25-60mm,长40-100mm,分布管靠近进气一侧钻有直径0.8-1mm小孔,孔距10mm,经不锈钢网或多孔板(厚0.8-1mm,孔径1mm,距离8-10mm)进入保护区。
自动焊托罩长60-200mm。
距焊件距离10-20mm。
自动焊时加冷却水。
注意保护焊缝背面。
钛及合金密度小,熔池表面张力大,焊漏可能性比钢小,只要保护良好,容易获得良好的背面成形。
为加强冷却,自动焊背面垫板采用纯铜板,凹槽深2mm,宽3-8mm,槽下有通气孔,孔径1.0mm,孔距10mm,通氩气。
真空充氩舱,刚性采用不锈钢制造,柔性采用薄橡胶、透明塑料制造。
抽真空1.3-
13Pa,充氩气或氩-氦混合气焊接。
自动氩弧焊焊接钛合金参数
手工氩弧焊焊焊接钛合金参数
3.4 熔化极氩弧焊
热功率较大,用于中厚度产品焊接,可减少焊接层数、提高焊接速度和生产率、降低成本,气孔比钨极氩弧焊也少,飞溅较多,影响成形和保护,短路过渡用于薄板,喷射过渡适用于厚件,焊接破口角度较大,厚15-25mm一般选用90度单面v形坡口或不开坡口,留1-2mm间隙两面各焊一道。
托罩须加强。
3.5 等离子弧焊接
能量集中,单面焊双面成形、弧长变化对熔透程度影响小,无钨夹杂、气孔少和接头性能好等优点,适于钛合金焊接。
小孔型一次焊透2.5-15mm钛材,熔透型3mmm以上需开坡口。
背面沟槽尺寸宽深各20-30mm,背面保护气流量也要增加。
15mm以上钛材开V形或U 形坡口、钝边取6-8mm,用小孔型等离子弧封底,然后再用其他方法填满坡口。
TC4(TC3焊丝)接头塑性可达70%。
等离子弧焊接典型工艺参数
3.6 真空电子束焊
优点:冶金质量好,焊缝窄,深宽比大,焊缝角变形小,焊缝及热影响区晶粒细,接头性能好,焊缝和热影响区保护好,焊厚件时效率高。
缺点:焊缝向母材过渡不平滑,容易出现气孔,结构尺寸受真空室限制。
焊前认真清理,多用酸洗和机械加工,采用2道焊改善表面成形,第一道高功率密度深熔焊,第二道低功率密度修饰焊,可提高接头疲劳性能。
电子束摆动可改善焊缝成形、细化晶粒和减少气孔,接头性能也随之提高。
有时加背面垫板,预防未焊透或成型不良。
3.7 激光焊
3.8 闪光焊
3.9 高频焊
3.10 摩擦焊
3.11 扩散焊
3.12 扩散钎焊
3.13电阻点缝焊
4 焊缝缺陷及补焊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