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福州三坊七巷最新完整版

福州三坊七巷最新完整版


杨桥巷(路)
• 杨桥路是七巷中最北面 的一条巷。杨桥路古名登俊 坊,因西能通杨桥而改名。 民国时因城市建设需要,已 被扩建为马路,所以后来便 更名为“杨桥路”。在杨桥 路与南后街交叉处的林姓大 宅,是林觉民烈士生前的住 处,这一烈士故居,后来卖 给作家冰心的祖父谢銮恩。 冰心小时候在这里居住过, 《我的故乡》中,亦对故居 有生动的描述。巷道扩大为 道路后,林觉民烈士和女作 家冰心的故居(可参见词条 “福州冰心故居”),有相 当部份被保存下来。 杨桥 巷(南)有座“双抛桥”, 规模不大但传奇多。
郎官巷
郎官巷,在杨桥巷南, 南后街的东侧,巷的东头通 福州市内闹区八一七北路东 街口。 郎官巷也是宋代就 有的坊埠。据清《榕城考古 略》载:宋刘涛居此,子孙 数世皆为郎官,故名郎官巷。 宋代诗人陈烈原籍长乐,迁 居福州时也住在郎官巷。 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 家严复的故居也坐落在巷内。 郎官巷西头巷口立有牌坊, 坊柱上有副对联:“译著辉 煌,今日犹传严复宅;门庭 鼎盛,后人远溯刘涛居。”
衣锦坊
衣锦坊是三坊的第一坊,旧名通 潮巷。据清《榕城考古略》记载: 宋朝的“陆蕴、陆藻兄弟典乡郡 居此,名禄锦,后王益祥致江东 提刑任,更名衣锦。”宋时称 “禄锦”,明朝更为“衣锦”, 其实都是说坊内有人在外出仕做 大官,现在衣锦还乡,荣耀乡里, 所以坊名也改过去称“通潮”, 则是因为这个地方是水网地区, 西湖、南湖的潮水可以通到这个 坊巷的沟渠里去。 坊中16 号为清嘉庆进士郑鹏程居宅,其 中的衣锦坊水榭戏台最具特色。 这是一个木构单层平台,四柱单 开间,下建清水池塘,中隔天井, 正面为阁楼。于此观看戏剧演出, 水清、风清、音清,具有声学原 理和美学价值,是福州市目前唯 一现存的水榭戏台。
坊制度的活化石“。在这里居住过的名人辈出,如
林则徐、严复、林觉民、冰心、邓拓、左宗棠等。
• 三坊七巷位于历史文化名城福州中轴线以 西,总占地面积38.35公顷 • (575.25亩)。向西三片称“坊”,向东 七条称“巷”,自北而南依次为:衣锦坊、 文儒坊、光禄坊;杨桥巷、郎官巷、塔巷、 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
• The three lanes are Yijin (衣锦) Lane, Wenru (文儒) Lane and Guanglu (官禄) Lane. • the Seven Alleys are Yangqiao (杨桥) Alley, Langguan (郎官) Alley, Anmin (安民) Alley, Huangxiang (黄巷) Alley, Taxiang (塔巷) Alley, Gongxiang (宫巷) Alley and Jibi (吉庇) Alley.
安 民 巷
安民巷位于黄巷之南,隔着南后街与文儒坊相对,安民巷旧名 “锡类坊”,它改名“安民”,与黄巢入闽有关。据《福州地方 志》载:“因唐代农民起义军黄巢入闽时,到此巷即出示安民, 故名。” 旧有锡类坊,以宋刘藻以孝闻,后太宰余深居此改曰: “元台育德”。历史上巷内人家多为社会贤达。元行省都事贾讷 居之。巷西侧民居旧宅仍保留匀称格局和古朴风韵。 抗日战争 时期,新四军驻闽办事处设在其间。今此老宅列为革命文物保护
• 一是此桥所处内河沟道,是东西两水“合潮” 的地方,“万里潮来一呼吸”的内河奇观,在 此感受得最为真切。二是双抛桥边两岸相向而 长的一对榕树,在空中竟枝叶连理,相拥成阴, 于是就有个青年男女殉爱的凄美故事,传之久 远,以至后人已说不清先有爱后有树、先有树 后有桥,还是相反。近闻有海外作家将之与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绝唱相提并论,更添了 几分悲情。不过,由于河道改造和城市建设的 缘故,双抛桥已经由“桥”慢慢变成了一座街 边的“亭”,成为路人歇脚品茶的场所。
Tracing the ancient city of Fuzhou

三坊七巷是福州市南后街两 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 坊巷的简称。向西三片称 “坊”,向东七条称“巷”. 三坊七巷位于福州市中 此街区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 名街之一,“三坊七巷-朱 心,是保存完好的明清建 紫坊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 物保护单位。三坊七巷地处 筑群。它有古民居159座。 作为一个著名的古块,三 福州市中心,总占地面积 38.35公顷,基本保留了唐 坊七巷显示福州市历史悠 宋的坊巷格局,保存较好的 久的一个重要标志。享有 明清古建筑计159座,其中 包括全国重点保护单位9处, 声誉的“明清建筑鈥如今,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被 一些当地居民仍然生活在 誉为“明清建筑博物馆”、 “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 翻修后 的南后街将充满古色古香韵味,路面的 宽度将达到12米,包括中间宽7米的步 行街和两侧各2~2.5米的路侧带。起于 杨桥路、止于吉庇路的南后街全长只有 634米,定位上,它是传统与现代相结 合的休闲文化商业街。 历史上 的南后街曾聚集了花灯、裱褙、书坊等 许多福州传统工艺行业。有关人士说, 根据相关规划,南后街的定位是传统文 化商业街,初步打算根据老字号的经营 现状选择一部分予以恢复,如“米家船” 裱褙店、“聚成堂”书坊、花灯等百年 老字号,市民喜爱的传统灯市也初步打 算每年定期举办。此外,有关部门还有 意邀请寿山石刻、脱胎漆器、软木画等 福州传统工艺美术大师在南后街设置工 艺美术大师展示店,以增加传统商业氛 围。 现在,在南后街的经营商业 业态规划上,出现了酒吧咖啡、顶尖奢 侈品等“新面孔”。这些新面孔的出现, 将给传统的南后街注入现代化的因素。
吉 庇 巷
吉庇巷,福州三坊七巷之一,俗称“吉避巷”。宋郑性之中状 元衣锦还乡时,巷中居民因凌辱过他而赶紧回避,遂称“急避 巷”。明代以谐音改名为“吉庇巷”,取吉祥如意。改革开放后, 吉庇巷成为一条沟通东西方向的主干道,一度更名为“吉庇路”。 2009年福州市将其复名为“吉庇巷”,并开始对北侧的破损古建 筑进行改造。 福州著名的“安泰楼”酒楼也就位于吉庇巷 口。
文儒坊
三坊中的第二坊为文儒坊。 文儒坊这个名字宋时就有了。 据《榕城考古略》载,此巷 “初名儒林,以宋祭酒郑穆居 此,改今名”。郑穆任国监祭 酒,是国家最高学府的重要官 员,从三品的官附。明代抗倭 名将张经,清代名将福建提督、 台湾总兵甘国宝也居住在这里。 清代饮誉全国的“民进士”之 家(五代都中进士)陈承裘故 居也在坊内。陈承裘的长子就 是清宣统皇帝老师陈宝琛。清 代的著名诗人、《石遗室诗话》 作者陈衍的故居也在坊内,是 一座坐北朝南的大宅,内有光 华阁是为入室弟子课业的地主。 陈寓隔壁是现代著名法学家柯 凌汉教授的住宅,这条坊就因 历代文儒辈出而闻名。 三坊 七巷全貌
光禄坊名胜以光禄吟台最为有名,擅池、台、亭、石、花、木之胜,以及宋至 清摩崖题刻多处,1961年被列入福州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光禄吟台西荔枝 树下,原有石刻“鹤磴”,是纪念林则徐晚年放鹤处。还有清代大木构造、宽 敞明亮的刘家大院(今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明末古朴木构房的黄任故居, 高墙窄道的早题巷,明代石板铺设的老佛亭桥,都保存了明清建筑的特色。 可惜的是,在“文革”期间以及改革开放初期,光禄坊的一些老建筑被损坏严 重(特别是通湖路口附近)。为了重现老巷的风姿,目前该地正在进行整体大 修工作。
光禄坊
• 光禄坊也是名人聚居的地方。明末有万历间举人、画家林有台,提学孙昌裔,以及 学政许豸,其子许友、许宾,孙许遇,曾孙许鼎、许均,玄孙许良臣、许荩臣,都是诗人、 书画家。清康熙年间有林侗、林佶兄弟。林侗是考古学家,著有《来斋选古》、《来斋金 石考》等。林佶精诗文,著有《朴学斋诗文集》,又善书法,他手写的刻本《渔洋山人精 华录》、《尧峰文抄》、《古夫于亭杂录》、《午亭文编》非常有名,被称为“林佶四 刻”,在中国印刷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还有诗人、著名藏砚家黄任,琉球国册封使齐鲲、 同榜兄弟两进士——刘齐衢和刘齐衔、博物学家郭柏苍、近代小说翻译家林纾、著名作家 郁达夫等等。还出过不少才女,如黄任之女黄淑宨和黄淑畹,齐鲲之女齐祥棣,郭柏苍之 女郭拾珠姐妹,她们或精书画,或工诗文。
黄巷
黄巷在塔巷之南。隔着南后街, 与衣锦坊东西相联。据闽志载, 晋永嘉二年间(308年)固始人 黄元方(公元280-375年)又名 允字彦丰避乱入闽,落户于福州 南后街,故称黄巷。到了唐朝末 年,崇文官校书郎黄璞(837920年)退隐归居这里。黄巢军 入福州,因闻黄璞的大名,命令 兵士夜过黄巷"灭烛而过",勿扰 其家,从此黄巷名声大振。。巷 内历代多住儒林学士人文荟萃, 成为文化名人和社会名流的集居 地。清代知府林文英、榜眼林枝 春、巡抚李馥、楹联大师梁章钜、 进士陈寿棋、赵新等,都曾居巷 内。曾一度改名新美坊,后称新 美里。巷内有一“唐黄璞居”石 碥,20世纪50年代初期还有人 见过。 黄巷中有一庭院名曰 “小黄楼”,属于文物保护单位。
塔巷
塔巷,在郎官巷之南,东能 八一七北路闹市区,西能南后 街。据《榕城考古略》载: “旧名修文,宋知县陈肃改名 兴文,后改文兴。今呼塔巷, 以闽国时建育王塔院于此也。” 此大塔位于巷北,并有塔院看 管,被视为福州文运兴盛的象 征。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 塔还在,以后未见记载。清代 在巷内砌造半片的小塔,作为 古迹纪念。50年代,小塔移置 巷口坊门之上。 塔巷旧有旌孝 坊,为明代孝子高惟一立,流 传有一首赞誉他诗曰:“三年 流水如君少,一片天然孝子心。 昨夜三山明月照,不知甘露洒 幽人。”至今仍传为美谈。
光禄坊是“三坊” 中的第三坊。光禄坊 原名玉尺山,又名闽 山,是福州“三山藏” 之一。历史上,光禄 坊内有一座法祥院, 俗称“闽山保福 寺”(在今光禄坊公园 内)。当时曾任过光禄 卿的福州郡守程师孟 时常到此吟诗游览, 僧人就刻了“光禄吟 台”四字于石上。为 了感谢僧人,他吟了 一首诗:“永日清阴 喜独来,野僧题石作 吟台,无诗可比颜光 禄,每忆登临却自 回。”光禄坊的名字 就从此而来的。
福州三坊七巷是福州市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 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南后街为商业街,以南后街 为中轴,向西三片称“坊”,向东七条称“巷”。
“三坊”自北而南依次为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
“七巷”即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 宫巷、吉庇巷。此街区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 一,“三坊七巷-朱紫坊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 保护单位。 被誉为“明清建筑博物馆”,”城市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