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反复诵读,读通读顺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初步理解诸葛亮家书内容,体会其教子智慧。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这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诸葛亮一生为国,他为了效忠先帝刘备知遇之恩,辅佐后主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然而,他却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
朗读投影中的两组文字,体会诸葛亮写家书时身体状况以及对儿子的情感。
【投影展示】建兴十二年,亮出武功(地名),与兄瑾书曰:“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嫌其大器早成,难以担当重任。
重器,比喻能任大事的人。
)其年(建兴十二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
【讨论明确】建兴十二年春,诸葛亮患有疾病,八月就去世。
写此信时已重病在身,生命垂危,但对儿子诸葛瞻牵肠挂肚。
以诸葛亮才学与智慧,他既然“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那么,他给八岁儿子写信,一定会思虑周详。
【设计意图】交代背景,开门见山,直接进入情境,为学生赢得更多品读课文积累词语的时间。
同时,也为深入理解诸葛亮对儿子的情感服务,简洁洗练,富有语文味。
二、读准家书诸葛瞻当时尽管“聪慧可爱”,但还年幼,请同学们帮诸葛亮准确读家书。
要求: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
1.注意正音和并做节奏指导。
字音:淫(yín)慢则不能励精,险躁(zào)则不能治性。
节奏: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年/与时驰,意/与日去2.注意语气。
(1)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读得顺畅。
(2)小组互读,揣摩语气,读出韵味。
用担忧的语气读,要读出不能陪伴孩子成长的无奈。
用劝诫的语气读,语气语调要表现父亲的冷静与智慧。
用期望的语气读,语气要热切,热切中有期盼,期盼中有警示。
(3)学生个人展示朗读,师生点评。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朗读指导,符合初一新生刚接触文言文的学情特点。
学生个读,教师设计情境指导朗读,容易进入状态。
且朗读训练有层次,从读准确读流畅到读出韵味,逐渐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为后面理解文章内容打下基础。
三、读懂家书在古代,家书是相隔两地的亲人间沟通的主要方式。
家书的字里行间既包含着浓浓的亲情,又凝聚了做人、处事的智慧。
诸葛亮的智慧体现在什么地方?诸葛亮的智慧体现在:他期待八岁小儿将来成为谦谦君子,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他还告诉儿子,君子的行为操守就是以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师明确:这就叫宁静、节俭可以修身养性。
【投影展示】曾国藩曾留下十六字家训箴言:“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学生齐读背诵。
【设计意图】关于节俭,本文虽略讲,但写在开篇,可见节俭对做人的影响之大。
因此,拓展了曾国藩家训,突出强调了节俭是君子要修炼的美德。
诸葛亮的智慧体现在:他劝诫儿子,要永远保持学习力,才能不断增长才干。
而学习的态度是要保持内心的宁静,这样才能专心致志。
师引导:“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中“夫”和两个“也”也可以去掉,句意不变,你们怎么看?活动:比较读,体会虚词“夫”和两个“也”字之妙。
【投影展示】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学须静,才须学。
【讨论明确】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引发议论:才与学、静的关系。
中间的“也”,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
如果去掉,说教的意味就很浓,甚至还有命令的口气,体会不到慈父的一片苦心。
结尾的“也”还有肯定的意味。
以诸葛亮自身的成就足够证明,才干是需要不断学习的。
可见,语气词也能表现诸葛亮的智慧。
诸葛亮的智慧还体现在说话句式的变化上。
变换句式读:请把句式变成肯定句来读,并体会双重否定句式之妙。
【投影展示】双重否定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改成肯定句读。
比较读,体会在句意一样的情况下,诸葛亮为什么不用肯定句?【讨论明确】双重否定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宁静就不能高瞻远瞩。
不学习就无从增长才识,不立志就不能成就学问。
而肯定句就削弱了语气。
诸葛亮这样劝勉儿子,其实,他也是这样做的:【投影展示】关于淡泊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向后主这样表明自己的淡泊名利的高洁志趣: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关于节俭诸葛亮所处年代厚葬之风盛行,对此他深感不满。
在弥留之际,诸葛亮嘱咐后人: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
补充材料:生不奢侈,死不厚葬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的兰溪诸葛后裔。
诸葛亮不仅节俭,还清正廉洁:他曾在《又与李严书》中写到:“吾受赐八十万斛,今蓄财无余,妾无副服。
”资料链接:诸葛亮家里没有余财,清贫可见一斑。
“受赐八十万斛”的俸禄,从历史记载显示:十升为一斗,五斗为一斛,这是一个巨大的数额。
这个钱财哪里去了呢?据诸葛文化研究者介绍,大约有两种可能:一是没接受。
二是上交国库或奖励有功军士。
诸葛亮家中“内无余帛,外无赢财”,却将清正廉洁的精神财富留给了后世。
课中小结:说话语气很用心,也字停顿言意准。
句式运用颇巧妙,双重否定来加强。
【设计意图】采用聚焦法,围绕诸葛亮“智慧”展开讨论,问题集中,避免了碎问碎答,学生讨论热烈,理解内容深刻。
其实,智慧的背后还凝聚着父亲这一角色深沉的爱与期待。
做适度的拓展,丰富了课堂,丰满了诸葛亮形象,让短文丰教。
诸葛亮的智慧还体现在:他不仅从正面进行教导,还从反面进行劝诫。
【投影展示】活动:1分钟快速背诵词语及解释。
淫慢:放纵懈怠。
淫,放纵。
慢,懈怠。
励精:振奋精神。
励,振奋。
(这里用逗号吗?)险躁:轻薄浮躁。
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险,轻薄。
治性:修养性情。
治,修养。
活动:反复朗读“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体会诸葛亮讲的本意和言外之意。
朗读时,要认真体会叮咛中的严肃,严肃中又不失慈爱的味道。
【投影展示】我们先来对一组反义词:放纵对();懈怠对();轻薄对();浮躁对()。
【讨论明确】诸葛亮告诉儿子: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其实,诸葛亮的言外之意是希望儿子要学会克制,要勤勉,学习要沉稳,要集中精力。
课中小结:劝诫艺术更高明,正反对比来帮衬。
【设计意图】这两句理解比较困难。
我设计快速背诵重点字词解释和反义词组合法(反义词不唯一,意近即可),既能高效积累,又让学生轻松明白诸葛亮的意图。
诸葛亮的智慧还体现在:劝儿立志,行动还要早,要珍惜时光,方能成就学问,早日成才。
他说:时光匆匆,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
最终像枯叶一样衰败零落,对社会毫无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所,那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结合书注重点引导理解“驰”和“去”“接世”在语境中的意思。
四、课堂小结我们在朗读与比较中揣摩了诸葛亮家书,他对儿子用情至真至深。
请大声朗读老师编的七言小诗,好好体会。
【课堂小结】诸葛家训情切切,智慧之语传千古。
静以修身是核心,淡泊节俭品自高。
学习谨记静为先,方可增长大才干。
成学更须早立志,志存高远换新骨。
时光意志如叶落,吾要珍惜年华过。
说话语气很用心,也字停顿言意准。
句式运用颇巧妙,双重否定来加强。
劝诫艺术更高明,正反对比来帮衬。
做人治学写文章,孔明自是好榜样。
【设计意图】诸葛亮在历史上是智者的化身,我尝试着自编七言,从内容、形式、语言和情感上进行创新提炼,帮助学生形成整体印象,突出诸葛亮家书中传递出来的智慧和爱子之心,以诗解文,突出文言文学习的灵动性。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体会重点语句内涵。
2.揣摩“志”“学”“才”三者的联系,深切体会诸葛亮家书中蕴含的人生理念。
教学过程:一、导入:《诫子书》全文虽只有短短86字,但流传至今已1800多年,是修身立志的名篇,更是诸葛亮智慧的结晶。
我们一起来背诵一遍。
【设计意图】直接导入,背诵全文,回顾第一课时探讨的诸葛亮智慧,两课时衔接自然。
同时,节省更多时间留给理解诸葛亮人生理念。
二、“静”字见活法与教法1.自主找出带有“静”字或含有追求“宁静”之意的语句。
2.反复提及“静”字,它们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投影展示】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险躁则不能治性讨论小结:静是治学之基,静是修身之本,静是明志之根,静躁对比鲜明。
静是孔明活法,活法也是——孔明教子之法。
过渡:有人研究,诸葛亮跨越五十四个春秋的一生,共有两个二十七年,公元207年前,是他博览群书,修身养性,广交名士,静观天下,立志用世的准备和积累阶段,用宁静来修身就是他的活法;公元207年到234年的二十七年,是诸葛亮身体力行,实现自我,尽忠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阶段,是用行动来诠释志向,这又是他的另一种活法。
【投影展示】活法一:写作在《三国志》本传中载有《诸葛氏集目录》共二十四篇。
主要著作有《出师表》《隆中对》(陈寿记述)《上先帝书》《答关羽书》《与孙权书》《将苑》《诫子书》等。
一生功绩可用四川成都市南郊的武侯祠对联概括:【投影展示】活法二:报恩一生惟谨慎,七擒南渡,六出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伐志能尊教受;十倍荷褒荣,八阵名成,两川福被,所合四方精锐,三分功定属元勋。
而“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却贯穿了他的一生,最后作为遗训,影响着诸葛后人和今天的我们。
【设计意图】知文识人,知人识文。
一个人的气质里,一定藏着他读过的书,走过的路和爱过的人。
一个人的文章自然是他气质的最佳体现。
本环节以“静”为抓手,结合他的生平及贡献,提炼出“静”字本质:“静”就是他的活法。
他的活法也成了他的教子之法,以身作则,劝诫效果更强。
三、“志”字见厚望与情怀辩论:《诫子书》中首次指出“学习”“立志”与“成才”三者之间的关系。
我认为诸葛亮犯了经验主义错误。
其实我们只要认真学习,就可以成才。
同意吗?说说你的观点。
1.亮观点,并举手表决;2.小组合作找论据,辩论。
辩论小结:比如:我的观点是一个人要想成才,立志很重要。
【投影展示】关于志向名言: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
惟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
——朱熹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一王守仁生、死、穷、达不易其志。
——苏轼人须立志,志立则功就。
天下古今之人,未有无志而建功。
——朱棣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
——诸葛亮《诫外甥书》引导学生各抒己见,举手表决,积极辩论。
老师的观点和诸葛亮的观点一致: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志向是明灯。
孔子就说过“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诸葛亮还说过,志当存高远。
他这一思想与中华文化一脉相承,更是对前人立志思想的发展与超越。
而学习是关键,勤奋地学,保持宁静地心境专注地学,不好高骛远,不浅尝辄止,不急于求成,不浮躁不专,就一定能成就学问。
诸葛亮其实将为学与做人又紧密联系了起来:学习除了跟志向有关,还跟道德修养相辅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