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等教育研究:成果导向的课程开发

高等教育研究:成果导向的课程开发


E问题解决( 执行力)
F 职业素养( 发展力) 政府代表
思考
敬业
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备遵守伦理、忠诚职业、适应变迁的能力 校友代表 学生代表 教职员工
行企代表
知识
核心能力 技能 素养
成果导向教育核心能力示意图
核心能力 (%)
沟通整合 学习创新 责任关怀 问题解决 专业技能 职业素养 (协作力) (学习力) (责任力) (执行力) (专业力) (发展力)
20%
职业素养 (F)
30%
备注 合计100%
知识
核心能力 技能 素养
成果导向教育核心能力示意图
核心能力
沟通能力
学习创新 权重
责任关怀 权重
问题解决 权重
专业技能 权重
职业素养 权重
专业课程名称-能力指标 1
2
学分 3
4
权重
指标1 指标2 指标1 指标2 指标1 指标2 指标1 指标2 指标1 指标2 指标1 指标2
调整实施
专业 最小 最大 多元 法制 民主 分析 变动 收获 沟通 机制 程序 调整课 调整课 发展 程目标 程内容 新课程 修改开 调整课 课次序 程结构
课程设计模 式
目标模式 历程模式 情境模式 三明 教学 学习 C D IO C BE M ES 领域 课程 课程 课程 治课 工场 课程 模式 模式 模式 程模 课程 模式 式 模式
长期 回圈
C BE模式 C D IO 模 式 M ES模式 学习领域模式 “ 三 化 ” 模 式
课程或 活动评估 (三级) 就业升学 (佐证)
“ 需 求 先 导 、 成 果 中 心 、 连 贯 通 整 、 持 续 改 进 ” 三 循 环 模 式
知识
核心能力 技能 素养
成果导向教育核心能力示意图
p 定义成果蓝图,研定 核心能力 p 分解指标权重,连贯 统整课程 p 精准课程目标,再造 课程内容 p 设置学程模组,创新 课程体系 p 推进行动学习,活用 课程模式
课程结构 模式
职群化、学程化、模组化、通识化 素质通 专业统 专业选 专业核 识学 程 整课程 修学程 心课程
课程目标
学 生 呼 应 精选 中心 指 标 动词 控制 有效 外延 可测
建置历程
循序建置历程 同 步 建 置 历 程 校级培养目标与核心能力 院级培养目标与核心能力 协 作 力 学 习 力
校极目标 及核心能力
第二部分 (含5项)
J 参考书籍
L 教学资源
K 先备能力
M 注意事项
知识
核心能力 技能 素养
成果导向教育核心能力示意图
机械制图
1.善于使用制图工具,提高仪器和徒手绘图的操作技能。EJa1
2.精熟图学符号,严格执行国家标准。FJa1 3.精通正投影的理论,准确实现平面和空间的物图转换。EJa1 4.准确绘制专业图样,熟练表达设计意图。Dja2
《悉尼协议》应用研究高职院校联盟
成果导向的课程开发
黑龙江职业学院 王明海 2016.12.27·南京
《悉尼协议》应用研究高职院校联盟
1948年建校、五校合一、 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全日 制 在校生 14575人、成人本 专科 在校生6000人、专业45 个,教 授数量120人。
n 2014年 第 四 届 黄 炎 培 优 秀 学 校 奖 n 2014年 国家骨干高职院校优秀单位 n 2014年 全 国 高 校 毕 业 生 就 业 50 强
专业培养目标与能力指标
定义需求
课程大纲 开发
教 课课课材教学 指先 参 进 程程程内学习 定修 考 度 描 目 权 容 方 评 用课书 表 述标重大式价 书程 籍 纲
外部需求
内部需求
横向整合 民主审议 凝聚共识 专业培养目标 专业能力指标
调整建议
政府 行企 校友 要 学 生 学 校 求 需求 期望 发展定位
v 有效可测:应是具体可测的预期结果,可直接作为评量目标。
知识
核心能力 技能 素养
成果导向教育核心能力示意图
黑 职 业 学 械 工 专 大 2 0 15龙 -20江 16 学 年 度 第院 一机 学 期 机程 械制分 造与院 自 动业 化课 专业程 ( 英才
纲 班)
课程名称 课程类型 课外答疑时间 机械制图1&机械制图2
专业统 整课程
计算机网络技术
图形图像处理
15.0%
5.0% 15.0% 5.0%
B 教学 目标 (标注能 力指标)
5.准确识读图样信息,精准重现机件原型。Eja2
6.利用图形绘制养成严谨制图习惯。FJa2
教学目标撰写原则
v 学生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勿以教师为中心。 v 条目表述:条列式描述,数量4至6条,不得少于4条、高于8条。 v 精准用词:表述清晰、明确、具体,精准使用动词。 v 呼应指标:一个课程目标只能对应一个专业能力指标。 v 呈现高阶:含括知识、能力和素质,只呈现最高阶动词。 v 控制外延:处理课程与课程的关系,不延展或缩小本课程边界。
行企需求 校友期望
学生发展 学校定位
注:实绩为发展 流程;虚线为回 馈或辅助机制
学 校 循 环 机 制
能力指标 ( 绩效标准)
中期 回圈 课 程 循 环 机 制 课程或活动 调整( 纵横) 短期 回圈 课程或活动 设计( 引导) 课程或活动 配套( 行政) 教教与学)
卓越 落差 重叠 改进 发展 之处 之处 之处 部分 部分
知识
核心能力 技能 素养
成果导向教育核心能力示意图
学 校 政府要求
培养目标 核心能力 专 业 循 环 机 制
院 处
培养目标 核心能力
专 培养目标 业 核心能力
三循环模式中的 每个循环形成一 个大的闭环的回 圈,其中隐含着 若干个大大小小 的回圈。它们互 相循环、彼此影 响、环环相扣, 形成持续改进的 运行机制。
能力指标 权重分析
课程能力 同类课程 专业能力 通识课程 指标权重 能力指标 指标权重 能力指标 分析 权重分析 分析 权重分析
“ 检测仪” “ 标准尺” “ 导航仪” 型课程 型课程 型课程 地图 地图 地图
单元教学设 计开发
活(活泼性、生活性) 架(架构性、支撑性) 组(分组性、合作性) 合(整合性、融合性) 思(思考性、反思性) 做(体验性、实做性) 放(开放性、放开性) 导(辅导性、引导性) 法(方法性、法则性)
责 任 力 执 行 力 专 业 力 发 展 力
核心能力 权重分配
校级核心能 专业核心能 通识核心能 力权重分配 力权重分配 力权重分配 专业核心能力权 通识核心能力权 重 重
课程地图 绘制
规 理 关 精 完 程 解 联 确 整性性性性 性
课程能力 指标权重
发展核心 能力
学生中心 具体可测 纵向连贯 学院培养目标 学院核心能力
政府代表
行企代表
校友代表
学生代表
教职员工
知识
核心能力 技能 素养
成果导向教育核心能力示意图
问卷调研
分组研议
分院研拟
会议研定
专家审定
A沟通整合( 协作力) B学习创新( 学习力) C责任关怀( 责任力) D专业技能( 专业力)
倾听 作业 爱心 应用
具备有效沟通、团队协作、跨界整合的能力 具备学会学习、信息处理、创新创作的能力 具备责任承担、社会关怀、人文涵养的能力 具备熟用知识、掌握技术、运用技能的能力
责任力 10 10
25 5.00
专业力 40 50
10 63.33
执行力 15 10
10 10.00
发展力 15 10
20 6.67
合计
100 100 100 100
10
5 11.67 10.00 10.00
10
10 10.00 10.00 10.00
10
5 11.67 10.00 10.00
15
45 5.00 35.00 40.00
。 目的:建构成果蓝图;营造成功情境与机会。
前提:所有学生均能学习并获得成功;成功是成功之母;
学校掌控成功的条件。
原则:清楚聚焦;扩大机会;高度期许;向下设计。 实践:定义成果;设计课程;教学授课;评量结果;决定进阶。
成果导向教育金字塔(Spady, 1994)
知识
核心能力 技能 素养
成果导向教育核心能力示意图
30
20 33.33 15.00 15.00
25
15 28.33 20.00 15.00
100
100 100 100 100
备注: 1. 素质通识课与专业课比为1:3 ; 2. 非正式课程中,学团与分院( 含专业) 比为3:1;3.学工部与团委比1:1;4. 选 修课开设科目、数量应呼应六力目标权重,限选课程纳入权重计算,并纳入雷达图。任选课不纳入权重计算,但纳入 学 生核心能力雷达图。
权重 学校核心能力权重 正式课程能力权重(60%) 素质通识课程权重(1/4) 专业课程权重(3/4) 非正式课程能力权重(20%) 分院非正式课程权重(含专业)(1/4) 学工与团委非正式课程能力权重(3/4) 导师评量权重(20%) 合计 协作力 10 10
20 6.67
学习力 10 10
15 8.33
形塑理念
专题性 参与性 实作性 敏感性 培训 培训 培训 培训 成功 行动 职业 人本 能力 多元 教育 学习 教育 教育 本位 智能 理念 理念 理念 理念 理念 理念
调查研究
问卷政策文献 座谈调 研研究研究 访谈
课程调整
向下 微调 强化 沟通 设计 重组 关联 协作 预先 预设 分析 提出 完成 检视 权重 权重 建议 调整
核心能力权重 (初稿) 核心能力权重 (定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