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
学习目标
掌握:带状光检影镜的投影系统和观察系统的特征,检影镜的原理,工作镜的概念,检影验光中反射光的性质和判断、中和的理解;镜片箱的结构及各类镜片的作用
熟悉:验光的概念、重要性、分类、设备;检影验光的概念;检影镜的分类;
了解:检影验光的优点、设备、发展史
1、验光的概念
--是检查光线入射眼球后的聚集情况,以正视眼为标准—让位于无穷远的物体通过被检眼眼前的矫正镜片(不同性质和度数的镜片)后落在视网膜上产生共轭点—测出受检眼与正视眼间的光线聚散差异的程度。
2、验光的重要性:
---是视光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验光是眼科学和视光学临床实践活动中的主要检查手段;
3、验光的分类
客观验
光主观验
光
用仪器直接检查眼
屈光状态的方法为
客观验光。
根据被检者的主观感
觉,更换适当的镜片,
达到所能达到的最佳视力的验光方法叫做主观验光。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4、验光的设备
检影验光
m检影验光:属于客观检查法,是利用共轭焦点(反转点影光)
的原理,用检影镜来观察眼底的影光状态,寻找被检眼的人工远点,来获得眼屈光状态的信息。
m作用:作为主觉验光检查的起始点,或者是在患者无法做主觉验光时的最后处方的参考。
检影验光的优点易学实用
准确性高容易使用
价格便宜方便
检影验光的设备
检影镜的发展史
m1859年S.W.Bowman用Helmohotz检眼镜观察散光眼底:带状反光;
m1873年F.Cuignet用镜面检眼镜,但其认为该反射由角膜所致,Keratoscopie;
m1878年M.Mengin确定反射来自视网膜,并开始推广检影法;
m1880年H.Parent开始了定量测量;
m1920年Jack打碎点状检影镜,带状光检影镜。
1.点状光检影镜
特点:灯丝为环状,出射光为点状光斑。
2.带状光检影镜
特点:① 灯丝为线状,出射光为带状光斑。
② 带状光束宽度可调
③ 带状光束方向可调
2.带状光检影镜
结构:
①照明系统(投影系统)
②观察系统
2.带状光检影镜
①照明系统(投影系统)m作用:照亮眼底,形成受照光斑。
m特点:光斑运动方向与入射光运动方向一致。
2.带状光检影镜
①照明系统(投影系统)
组成部分:
I.光源:一个具有直线状灯丝的灯
泡,用于形成带状光。
II.聚光透镜:用于将灯泡发出的光线聚焦至反射镜。
III.反射镜:位于检影镜头部,用于将光线以正确的角度反射出去。
IV.焦距控制钮:用于调整灯泡和聚光透镜的相对位置。
2.带状光检影镜
②观察系统
m视网膜作为反射光源向外发光。
二、检影验光的原理
m检影验光检查法的重点就是找出患者的远点,达到验光的目的。
m远点:被检眼完全放松调节时,在空间与视网膜的共轭点。
m共轭点:是两个对应点和可逆点。
物和像就是共轭点,根据共轭点可逆性,我们可以把物放在象的位置上,形成一个像在原来物的位置上。
F'2f'
对于无散光的眼来说,无调节时,视网膜上的一个发光点经眼屈光系统后在眼的远点处会聚。
只要能找到这一点,眼的屈光不正就能确定。
屈光不正度= 1/远点距离(以米为单位)
如:远点距离为25厘米,屈光不正为 100/25厘米=4.00D
m远点距离为40厘米,屈光不正为 100/40厘米=2.50D
二、检影验光的原理
三、概念的理解(一)视网膜光源
(二)工作镜
(三)反射光的性质和判断(四)中和的理解
m平行光线 m发散光线
m会聚光线
眼底反射光的类型
m顺动:反射光和线条光移动方向相同。
m中和:反射光填满整个瞳孔呈不动状。
m逆动:反射光和线条光移动方向相反。
中和:
远点在观察孔。
m50cm检影,-2.00D的近视m1m检影,
-1.00D的近视
顺动:
远点在观察孔后方直至到眼后。
m50cm检影
小于-2.00D的近视或正视或远视。
m1m
检影,小于-1.00D的近视或正视或远视。
逆动:
远点在观察孔和角膜之间。
m50cm检影,
大于-2.00D的近视
m1m 检影,
大于-1.00D的近视
被检眼与影动的关系:
m检查者用检影镜观察影动的情况,是顺动、中和还是逆动决定于检查者自己站的位置与被检眼远点的关系。
m A代表被检眼的远点
眼底反射光的中和
※平行光及发散光(一般统称为平行光) 顺动--加"+"镜片
逆动--加"-"镜片
(二)工作镜
m用检影镜直接看见被检眼中和点,只在一定度数的近视眼才是可能的。
m对于检查者来说,不可能把自己放在远视眼的远点上,因为它是位于远视眼眼后一个虚拟的远点。
m通过在被检眼前加镜片来移动被检眼的远点到检查者的入瞳。
m工作镜=工作距离的倒数。
m当用检影镜和镜片达到了中和点,是人为地把被检眼的远点放在了距离被检眼50或者67cm检查者的入瞳上。
m 检影度数
粗检影镜度数用于中和或者使被检眼的眼底与检查者入瞳共轭的所用镜片度数。
纯检影镜度数所需镜片的度数决定于我们的实际工作距离:我们可以把工作距离的正屈光度 ,直接从原来粗检影镜度数上减去,转换为纯检影镜度数
以下为带状光平行光检影,工作距离为67cm,必须减+1.50D,得出纯检影度数
A.粗检影镜度数 +0.00D
纯检影度数 -1.50D ---近视眼
B.粗检影镜度数 +1.50D
纯检影度数 plano ---正视眼
C.粗检影镜度数 +0.50D
纯检影度数 -1.00D ---近视眼
1.速度:离远点远时,影动速度较慢;越接近中和
点影动越快,达到中和点时,瞳孔满圆,没有影动。
屈光度数越高,影动越慢,屈光度数越小,影动越快。
2.亮度:当远离远点时,反射光的亮度比较暗,越
接近中和点,反射光越亮。
3.宽度:当远离远点时,反射光带很窄;接近中和
点时,光带逐渐变宽;到达中和点时瞳孔充满。
有时远离中和点时,光带非常宽,称为“假型中和点”见于高度屈光不正,但此时光带非常暗淡。
m总而言之,越接近中和点影动越宽、快、亮。
m又称反转点,即从被检眼视网膜反射的光线正好聚焦于检影镜的窥孔处,这时,瞳孔充满影光,当照亮光束稍有偏离,瞳孔完全变暗,观察不到任何运动。
这时称为中和点。
m但实际上,它并不是聚焦于一点,由于受球差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中和点是一个区域,它是顺动与逆动的分界线。
m该中和区的大小取决于被检者瞳孔的大小,工作距离的大小。
该区过小,判断的误差就比较大,稍微少量的判断误差会导致大的屈光度的误差。
m当被检眼的眼底 (视网膜)与检查者的入瞳互为共轭点时,就到了中和点。
四、检影镜的基本操作过程略
五、提高检影镜精度有关的的仪器参数
m小窥孔提高敏感性,但减少了亮度(介质不清)。
m将直接光源置于平面镜处:减缓反光运动的速度;接近中和时,像质较锐利易辨。
六、检影法的误差
年龄:年轻组正值/年老组负值
m对准效果:视轴/中心凹,8°极限
m球差:瞳孔中央与周边不同
m色差:红光反射,非白光(主觉)
m反光部位:内界膜,Bruch膜
E
模型眼结构
m可以通过改变眼轴长度来设置不同的屈光度数。
m可以改变瞳孔的大小。
m在模型眼前放置散光镜片可以造成不同度数的散光。
试镜片m球镜片m柱镜片
马氏杆片(MR):隐斜视或斜视棱镜(Δ):隐斜视或
斜视;双眼平衡
有色片(RF GF):双眼平衡或双眼融合功能
裂隙片(I):散光轴向和度数交叉圆柱镜(C):精确散光
轴向和度数
黑片:遮盖片
针孔片(MR):
是否是屈光不正
无色片(N):
检查伪盲
磨砂片(FL):
遮盖片
1.控制眼的调节;
⑴ 散瞳
⑵ 看5m外光标,尽量不看视力表,避免调节
2.检影过程尽量保持检影距离不变;
3.以瞳孔中央的反射光为准;
4.检影镜发光亮度不宜太亮,照射时间不宜太长;5.检查者和被检者视线夹角不宜太大;
6.检查者双眼自然睁开,一眼观察;
7.反射光形状或动向怪异时,表明有不规则散光,如“剪刀动”反射光中央部分顺动,边部分逆动,可根据反射光中央部分的动向判断;
8. 亮而快时,加的度数小些;暗而慢时加的度数大些;
练习题
1.被测眼的眼底视网膜被检影镜照亮后发出橙红色
的反射光,近视眼光度大于工作距离分之一,则反射光焦点位于( )。
2.工作距离为67厘米,检影结果为-4.00DS,则验
光结果为( )。
3.反射光性质的判断?
4.检影验光时,顺动代表被检眼是远视,逆动则代
表被检眼是近视,对否?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