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九讲 图书编辑出版的兴盛时期(明及清前期)
第九讲 图书编辑出版的兴盛时期(明及清前期)
2、套版术的成就与版画 1)套版印刷术
出现早,但明代后期(17世纪)才广泛 应用。 明代套印本:常见大部分为万历间吴兴 闵氏、凌氏刻本戏曲小说。另有吴兴茅兆 河、南京王凤翔和庆云馆。 凌濛初刻印图书多为套印且有插图,如 《红拂记》、《琵琶记》、《明珠记》和 《南柯记》。
清代套印本: 康熙年间官刻四色本《御制唐宋文醇》、 五色本《劝善金科》等; 清道光民间私坊涿州户坤六色印《杜工 部集》。
为了收藏《四库全书》,乾隆仿照宁波著名藏书 楼“天一阁”式样,先后建造了七处藏书楼,统 称“南北七阁”。文渊阁(北京皇宫)、文源阁 (北京圆明园)、文津阁(承德避暑山庄)、文 溯阁(沈阳故宫)为“北四阁”,均为皇家藏书 楼,不对外开放。“南三阁”是指文宗阁(江苏 镇江)、文汇阁(江苏扬州)、文澜阁(浙江杭 州),南三阁对当地士子开放,可以进入其中阅 读抄写。七部《四库全书》,现在仅存四部,分 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文津阁)、台湾省图 书馆(文渊阁)、甘肃省图书馆(文溯阁)、浙 江省图书馆(文澜阁)。其它三部均在19世纪60 年代毁于战火。
3、民间坊刻的特点 历史悠久,老字号,如建阳郑氏崇文堂开 业近三百年,刘氏日新堂近二百年,叶氏 广勤堂和杨氏清江书堂一百多年,余氏三 台馆和双峰堂。 刻坊分布广,刻书数量大。除建阳外,南 京、苏州、湖州、徽州、杭州、北京都是 书坊的集中地。Βιβλιοθήκη 四、清代前期的图书出版事业
1、官刻本与武英殿刻书 清前期的图书官刻主要集中在内府,刻书 的印刷形式采用了雕版、铜版、铜活字、 木活字、彩色套印等方法。 前期官刻,以内府所刻为最多、最精,其 缮写刊刻、用纸、校勘、装订集我国手工 业印刷术之大成。清代地方官刻主要是印 刻地方志及翻刻殿本书籍,其他书籍刻印 很少,善本不多见。
4、图书装帧形式的变化 线装书于明代中叶出现。 是古代书籍装帧技术发展的最后阶段。
六、明清时期的图书发行业
1、图书发行体系日臻完善
图书贸易中心与出版中心已逐渐分离。 出版业不发达地区如北京、杭州等成为销 售中心。 出版业较为发达的地区,逐渐形成了以 批发为主、零售为辅的格局,如建阳县的 崇化里图书集市,还有南京三山街、苏州 阊门。
3、影刻本 盛于明代正德嘉靖年间。 背景:李梦阳等前后七子复古运动—— “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在出版业兴起翻 刻宋本的风气。 源于苏州、吴县为中心的一批私人刻书 家,如正德年间陆元大覆刻宋建康郡斋本 《花间集》、《李太白集》。 明影宋覆宋之风很快波及全国,如福建、 余姚、浙江等地,如震泽王艳吉翻刻宋黄 善夫本《史记》。
二、明清时期的编辑活动
1、明清的政府编纂机构 明主要是翰林院 清主要为翰林院、内阁
2、类书的编纂——《永乐大典》 背景:燕王朱棣夺取建文帝的地位,改元永乐, 欲以文治笼络文人。 总编纂为谢缙。 价值:汇集了许多后世无传本的书,保存了许多 失传的古籍。 全书共22937卷,其中仅凡例和目录就有60卷, 约37000万字。 收录范围相当广泛,不但连书契以来的经史子集、 百家之书都要收录,甚至包括天文、地志、阴阳、 医卜、僧道、技艺、戏曲小说等。
8、戏曲与通俗小说 冯梦龙编选“三言”:《喻世明言》、 《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凌濛初小说戏曲、“二拍”
三、明代的图书出版事业
1、由内府到地方的官刻
1)中央内府刻书。 2)南、北国子监刻书,南监更优。 3)中央各部门及地方官刻、藩刻。
2、私家刻书 私刻技术最高,刻本质量最好,贡献突出。 明代前期私刻不多,传世以游明所刻《资 治通鉴》最精美。 中期私刻影宋异常活跃,如嘉靖四年震泽 王延吉影刻黄善夫《史记 集解索隐正义》, 刻印精良,曾被误为宋版。 明代后期私刻业愈加繁荣。
锡活字:清道光广东佛山 镇唐姓书商锡活字印成 马端临《文献通考》。 铅活字:据明陆深《金台 纪闻》、清魏崧《壹是纪 始》,明清已有铅制活字。
木活字:明代木活字使用普及到苏州、杭 州、南京、福州、四川、云南等地。 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出现用木活字排 印的《邸报》。 清代木活字印本在全国通行。乾隆时金简 主办印《武英殿聚珍版丛书》,作《钦定 武英殿聚珍版程式》。《京报》从乾隆到 清末一直用木活字排印。清朝的木活字印 本内容包含经史子集各个方面,如《红楼 梦》程甲本。
故宫文渊阁
杭州文澜阁
4、史籍的编纂 修起居注 修国史 修前代史
5、地方志的编纂 明永乐第一次由政府颁布了统一的《纂修 志书凡例》。 清方志编辑思想: 一派以章学诚为代表,认为地方志就 是地方史乘,应该用史书的体例来编写。 另一派以戴震为代表,着重考证地理沿 革与方位,重视史书中的材料,轻视现实 材料。
6、清代考据学及其主要著作
黄宗羲、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学风。 胡谓由“经世”转“避世”,从要求社会 改革到“为考据而考据”。 乾嘉学派,戴震的《声韵考》、段玉裁的 《说文解字注》、王念孙的《广雅疏证》、 王昶、毕沅的《金石考证》、钱大昕的 《廿二史考异》、王鸣盛的《十七史商 榷》、赵翼的《廿二史札记》,章学诚的 《文史通义》等。
武英殿设立专门刻书机构,殿本内容以钦 定书为最多,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武英 殿刻书达到极盛,乾隆至嘉靖间因大火而 式微。 殿本刊刻质量十分讲究,康熙朝时多用唐 代欧阳询和元代赵孟頫两种楷书字体,精 写上版,工整而娟秀。 清代内府殿本设立“分号”——扬州诗局。
2、精审的私家刻书 内容: 一类是著名文人所刻自己的著作和前贤 诗文。 一类则是考据、辑佚、校勘学兴起之后, 藏书家和校勘学家辑刻的丛书、逸书,或 影摹校勘的旧版书。如:顾千里校刻宋元 本书。
泥活字 自北宋毕昇发明泥活字印刷术后,泥活 字的使用甚为罕见,直到18世纪中期,才 相继出现了李瑶和翟金生的泥活字印品。 清苏州李瑶排印《南疆绎史》、《校补 金石例四种》。清道光安徽泾县翟金生及 其家人印《泥版试印初编》、《水东翟氏 宗谱》、《仙屏书屋初集》。
磁版 泥字上上釉再烧,即为磁版。 清康熙山东泰安人徐志定印《周易说略》、 《蒿庵闲话》。 沈括记述毕昇制泥活字,王祯、金简记述 制木活字文献,林春祺记述制铜活字印刷 技术。
3、明清对图书出版的管制 1)明代对图书出版流通的管制 明代不存在书禁,还免征书籍税。 书籍校刻质量和流通价格上政府发挥监 督职能。 对常用书及法律文书校刻质量的规范。 干预《永乐南藏》,最高限价。
2)清代的文字狱与禁书运动
文字狱:仅见记载的就有108起之多,如顺 治毛重倬《制艺序》案;康熙《明史稿》 案、《南山集》案等。 禁书运动:全毁、抽毁和改窜
7、科技书籍 农书:徐光启所撰《农政全书》,清《授 时通考》等。 医书,明《普济方》、《本草纲目》、清 《医宗金鉴》等。 明《徐霞客游记》和宋应星的《天工开 物》;明代后期翻译出版了一批反映西方 科技成就的图书,如《几何原本》、《泰 西水法》、《万国舆图》、《坤舆图说》、 《人体图说》等。
2、类书的编纂——《古今图书集成》 清康熙、雍正时由陈梦雷、蒋廷锡等先后 主持编纂,陈梦雷用力最多,历时30余年。 《古今图书集成》共10040卷,525函, 5020册,是现存最大的一部类书。 该书为铜活字印本,只作朝廷赏赐贵胄显 官之用。
3、丛书的编纂——《四库全书》 在历代所编丛书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广 的是清代官修的《四库全书》。“四库” 指经、史、子、集四部书籍,“全书”既 言其所收之书均为全本,又反映其收书之 广。此书从清代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 到乾隆四十六年(1782年)编成。共收集 中国古籍3470种、79018卷,分装36078册, 约10亿字。是一部内容浩博、篇幅宏巨、 影响巨大的鸿篇巨制。至今,世界上尚无 一部书籍的规模可与之相比。
1)经济繁荣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2)市民阶层及广大民众对图书的需求 3)统治者对文化及图书出版事业的重视 4)造纸、印刷技术的提高
2、清朝前期的文化政策 1)尊孔崇儒 2)开科取士 3)提倡理学 4)重视图书的编纂、典藏、整理 如求书、修四库全书建立七阁、清宫多 处藏书、政府机关的藏书,有收藏《四库 全书》底本的翰林院及最高学府国子监、 内阁等。
2、明清的书价 影响书价因素:
物质工本上的因素,如雕刻、手抄、 用纸等。 形式上的因素,如精粗、美恶、工拙。 内容上的因素,如正伪、时代远近等。 发行商的因素,如刻印地远近、是否 畅销、是否罕见、是否急用等。
3、图书发行中的宣传与防伪 1)图书发行的宣传 利用售书书目。 附刻广告性介绍文字。 请名人作序跋。 2)防伪措施 打出铺号及防伪标记。 附刻自己的小像。 商品防伪标志,如《宣和印史》汉佩双 印印记。
编辑出版专业基础课 全校通选课
主讲教师:肖东发
第九讲 编辑出版的兴盛时期
◆ 一、明清编辑出版业发展的背景
◆ 二、明清时期的编辑活动
◆ 三、明代的图书出版事业
◆ 四、清代前期的图书出版事业 ◆ 五、明清的印刷技术及图书形制 ◆ 六、明清时期的图书发行业
一、明清编辑出版业发展的背景
1、明代图书事业发展的社会因素
3、坊刻的兴盛 著名书坊如叶氏扫叶山房、老二酉堂等。 清朝坊刻内容: 大部分是私塾采用的《四书》、《五 经》及《三字经》、《百家姓》、《千字 文》、《弟子规》、《名贤集》、《千家 诗》、《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 《古文释义》等启蒙读物。
五、明清的印刷技术及图书形制
1、活字印刷的发展 1)金属活字 铜活字 明朝江苏的无锡、常州、苏州一带富家 铸铜活字印书,著名的如 无锡华燧会通馆 华坚的兰雪堂 安国的桂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