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他们说和她们说
第1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日前落下帷幕,在电影节举办的多场论坛中,有两场论坛因其尖锐的观点及独特的视角引起广泛关注。
6月15日,“发现下一个电影类型”主题论坛举行,主办方煞费苦心请来业界各行业代表,包括制片人宋光成、杨子,监制、编剧文隽,导演贾樟柯、张一白,以及媒体人张京华,期待他们能从各自立场发出声音。
事实上各位发言人确也不负众望,直抒胸臆,言辞犀利,观点大胆,彼此间碰撞出不少火花。
作为星光国际的负责人,宋光成曾出品电影《花木兰》,目前正在制作《鸿门宴》。
在他看来,投资人没有义务开创电影新类型;作为商人,投资和回报才是他们追求的重点。
宋光成说:“《花木兰》和《鸿门
宴》都是古装题材。
为什么选择这个类型呢?因为拍特技类的电影,我们拼不过好莱坞,只能在历史当中选那些经典的桥段。
古装电影有什么好处?一看《花木兰》观众就知道你讲什么故事,不需要太多的宣传和营销,这个名字本身已经是成功的一半。
”他认为现代题材的电影风险比较大,“古装戏的优势就是题材比较有深度,投资量比较大,在营销和宣传方面都可以进行最大的投入。
而现代题材深度挖掘的空间就比较小。
”
媒体人张京华对这种喜好不以为然,他直言类似“鸿门宴”这样的题材,因为不用去电影院看也知道是什么故事,所以根本无法吸引像他这样对故事怀有好奇的观众。
张京华毫不客气的说:“《鸿门宴》每个字值五千万?我看是每个字赔五百万。
”
虽然入行资历不深,但杨子似乎对业内一些不良
现象已经看不惯很久了。
他说现在有很多所谓老板拿着几千万就要进军电影业,这完全是在捣乱。
杨子进一步爆料,很多投机的制片人一边忽悠为名为利的老板砸钱投资,一边拿着钱找明星拍戏,哄骗做明星梦的小女孩上床。
结果抬高了明星身价,占用了好制作班底,却让真正想拍片的人什么都找不到,也请不起。
和杨子的义愤填膺相比,文隽显得更加有备而来。
他首先指出杨子将3D电影也视作一种电影类型的说法很不专业,接着毫不客气地批评电影节主办方,对电影类型也缺乏常识。
他拿出电影节组委会制作的《电影手册》,边说边翻:“主竞赛单元影片竟有14部的类型是剧情,只有一部《肩上蝶》是爱情。
连这种应该很专业的电影节都不懂类型怎么分,所以更需要大家搞清楚,否则做什么新的类型片就无从谈起。
”
在文隽看来,如今中国其实只有两种电影:大片
和小片。
“现在大片基本是古装片。
小片则多是个人伤痕的体现。
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把大家都知道的市场上的类型,挪到内地的市场,并能通过审查。
现在我们最大的问题不是没有创作,不是不想拍,而是我们没法拍。
”
贾樟柯用自己的经历从侧面佐证了文隽所说拍摄禁区的存在。
贾樟柯表示,作为导演,他最能感受类型电影发展所受的局限。
他曾写过一个剧本叫《踏雪寻梅》,描写男主角关于性的探索,没有通过立项审批。
后来有相关人员好心提醒他:“小贾,你知道你这叫什么吗?制黄!幸好没通过,要是拍了,就触犯刑法了啊!”
多少有拂主办方的美意,在诸位参与人的发言里,与会听众能明显感觉到,“发现下一个电影类型”作为美好愿景,遥远得近乎望梅止渴。
中国电影人真正关
心的是,现有类型如何能在中国电影市场开花结果――如此议题虽然“低端”,却更符合目前中国电影市场初级阶段的冷酷现实。
与“发现下一个电影类型”高屋建瓴的忧患意识相比,当天举办的另一场论坛“她们说:多元时代的女性制作力量”则私人化得多。
如果说前者是无意请来清一色男嘉宾听“他们说”,那么后者清一色女嘉宾的“她们说”则明显是主办方的匠心独具。
100多年电影发展史中,从来不缺女性电影人的积极参与。
近年来她们尤其活跃,去年女导演凯瑟琳?毕格罗凭借《拆弹部队》首度折桂奥斯卡,更是被认为女性电影人崛起的标志之一。
论坛“她们说:多元时代的女性制作力量”长达两个半小时,主办方特别邀请来香港导演许鞍华、张婉婷和黄真真,著名制片人崔宝珠、金牌经纪人阎柔怡
以及意大利演员玛莉亚?嘉西亚?古辛娜塔等多位在
电影各领域都颇有成就的国内外杰出女性,来共同探讨女性制作的现象与潮流。
六位女嘉宾分别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探讨了女性力量的成长过程,包括如何平衡工作与家庭的关系,以及如何随时代变化调整创作心态。
论坛主持人欧宁总结:“女性比较有亲和力,沟通能力较强,所以在今天这个时代爆发出非常强大的力量。
”他特别强调了今天这个时代和以往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当今女性早已不用像许鞍华曾在文章里写过的那样,“要把自己当作一个男人才能进入到电影这个行业中去”,当今的女性更懂得她们的优势何在,并将其在日常工作中发扬光大。
责任编辑/辛加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