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工程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

马工程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国内生产总值: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
和。

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收入减去个人所得税即为个人可支配收入。

投资乘数:收入的变化量与带来收入变化量的投资变化量的比率。

价格粘性:指价格不能随着总需求的变动而迅速变化。

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消费在增加的可支配收入中所占比例。

边际储蓄倾向:增加的储蓄在增加的可支配收入中所占比例。

棘轮效应:指消费者的消费容易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不易随收入的减少而减少。

均衡产出:均衡产出就是指与社会总需求或社会总支出相等的产出。

相对收入消费理论:消费习惯和消费者周围的消费水平决定消费者的消费,当期消费是相
对地被决定的。

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利创立。

流动偏好陷阱:当利率非常低时,人们认为利率不会再降低而只能上升,或者说有价证券的价格不会再上升而只会跌落,因而会将所持有的有价证券售出来换成货币,即使手中又另外新增了货币,也决不肯再去购买有价证券,以免证券价格下跌而遭受损失,即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会持在手中,这种情况叫做“凯恩斯陷阱”,也叫“流动偏好陷阱”。

IS曲线:表示在投资与储蓄相等的产品市场均衡条件下,利率与收入组合点的轨迹。

LM曲线:表示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相等的货币市场均衡条件下,利率与收入组合点的轨迹。

资本边际效率:资本边际效率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使一项资本品的使用期内各个预期
收益的现值之和正好等于该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重置成本。

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使提高国民收入水平的同时也引起利率的提高,从而使得私人
部门的消费与投资减少。

货币幻觉:人们不对货币的实际价值作出反应,而是对用货币来表示的名义价值作出反应。

自动稳定器: 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减少对国民收入冲击和干扰的机制。

自愿失业:指劳动者不愿意接受现有的工资水平而找不到工作岗位的现象。

非自愿失业:指劳动者愿意接受现有的工资水平但找不到工作岗位的现象。

法定准备率:银行法(或中央银行)所规定的存款金融银行(商业银行)所吸收的存款中
必须向中央银行缴存的准备金比例。

货币政策: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调节金融市场信贷供给与利率,
从而影响投资和社会总需求,以实现既定的宏观经济目标的经济政策。

财政政策:为了促进就业水平的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
政府收支、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出的决策。

再贴现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办理贴现贷款时所收取的利率。

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是指既定的政府预算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即潜在的国民收入水平
上所产生的政府预算盈余。

通货膨胀:指经济体在一定时期内价格水平普遍、持续地上升。

需求拉动通货膨胀:指社会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升。

成本推动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源于总供给的变化,具体是指由于产品成本上升,即原材料价格上涨、工资成本上升和企业要保持一定利率水平,而使物价水平普遍上涨的一种经济现象。

失业率:失业人口占劳动人口的比重。

菲利普斯曲线:表达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的逆向变动关系的曲线。

奥肯定律:表达失业与产出之间存在反向变动的关系。

摩擦性失业:指由于正常的劳动力周转所造成的失业。

结构性失业:指由于技术或经济结构变化导致工作所需技能或工作地域变化所带来的失业。

周期性失业:又称需求不足性失业,是指一个经济周期内随经济衰退而上升,随经济扩张而下降的波动性失业。

经济周期:一般指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所经历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

资本的黄金律水平:是指使稳态时的人均消费达到最大化的资本量。

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或总产量(GDP 总量)水平的持续增加。

总需求函数:以产量(国民收入)所表示的需求总量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

总需求:指一个在一指定时期及物价的经济体系(Y)内对最终物品及服务的需求的总和。

总供给: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由社会生产活动实际可以提供给
市场的可供最终使用的产品和劳务总量。

利率效应: 价格水平变动引起利率同方向变动,进而使投资和产出水平反方向变动的情况
实际余额效应:价格水平上升,使人们所持有的货币及其它以货币为固定价值的资产的实际
价值降低,人们会变得相对的贫穷,于是人们的消费水平就相应的减少
论述题。

试述生命周期消费理论的主要内容。

1.生命周期消费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弗朗科·莫迪利安尼提出。

生命周期消费理论认为,人们会在相当长时期的跨度内计划自己的消费开支,以便于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实现消费的最佳配置。

从个人一生的时间发展顺序看,一个人年轻时的收入较少,但具有消费的冲动、消费的精力等消费条件,此时的消费会超过收入;进入中年后,
收入会逐步增加,收入大于消费,其收入实力既可以偿还年轻时的债务,又可以为今后的老年时代进行积累;退休之后步入老年,收入减少,消费又会超过收入,形成负储蓄
1.凯恩斯理论是如何解释西方国家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原因的?
1、根据凯恩斯总需求决定理论,已有的收入、消费倾向、货币需求、货币供给、预期
收益和资本品价格是影响总需求从而影响国民收入量的因素。

在社会经济条件既定的情况
下,已有的收入、货币供给数量以及资本的供给价格可以视为常量,因而国民收入则主要取
决于人们的消费倾向、对货币的流动偏好以及投资者对投资未来收益的预期。

对于发生在30年代的大萧条,凯恩斯理论给出的理由如下:
(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决定了消费不足。

(2)资本边际效率下降,即在萧条时期投资者对未来收益预期偏低决定了投资不足。

(3)流动偏好。

当人们处于流动偏好陷阱时,经济中的货币需求趋于无穷大,无论货币供给多少,利息率不会下降,从而也导致投资不足。

消费不足和投资不足的共同作用,使得总需求不足,最终决定均衡国民收入
处于较低水平,从而使得经济出现萧条。

2. 试述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
2. 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用来解释失业和经济危机。

那么,什么是有效需求呢?所谓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总需求与总供给相等时的
总需求。

总供给=消费+储蓄+税收+进口。

因为本国的进口表示国外厂商的供给。

总需求就是一定价格水平下的总支出,因为支出代表对一定产品的购买。

总需求=消费+投资+政
府支出+本国出口。

凯恩斯认为,在现实经济中,总需求往往小于总供给。

凯恩斯将这种现象称为"有效需求不足"。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有效需求不足?凯恩斯
的分析是: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存在三条永恒的心理规律,抑制着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增长:1、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虽然消费随着收入一起增加,但消费总比收入增加得慢。

2、资本边际效率递减3、出于交易、谨慎和投机的需要,普遍具有"流动偏好"的心理。

费需求不足使得储蓄增加,投资需求不足又不能吸收储蓄将其转化为投资,结果造成了整个社会的有
效需求不足。

1.试述IS曲线的斜率和LM曲线的斜率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
当LM曲线的斜率不变时,IS曲线越平坦即斜率越小,实行一项货币政策变动货币供给
量,LM曲线发生移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越大,货币政策效果越大;反之,IS曲线越陡峭即斜率越大,LM曲线的移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就越小,货币政策效果越小。

当IS曲线的斜率不变时,货币政策效果就取决于LM曲线的斜率。

LM曲线斜率越大,即LM 曲线越陡峭,货币政策使LM曲线移动导致的国民收入变动就越大,也就是说货币政策效果
越大;反之,LM曲线斜率越小即LM曲线越平坦,LM曲线的移动对国民收入产生的影响就越
小,即货币政策效果就越小。

2.IS曲线和LM曲线怎样移动才能使收入增加而利率不变?怎样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
混合才能做到这一点?
一般而言,如果仅仅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即LM曲线不变,而向右移动IS曲线,会导致利率上升和国民收入的增加;如果仅仅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即IS曲线不变,而向右移动LM曲线,可以降低利率和增加国民收入.考虑到IS曲线和LM曲线的上述移动特点,如果使IS、LM曲线同方向和同等幅度的向右移动可以使收入增加而利率不变.
松紧不同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需要相互搭配使用(相机抉择).在本题中,是松的财
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一方面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总需求;另一方面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降低利率,减少“挤出效应”,使经济得以迅速复苏、高涨.
1.政府如何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整宏观经济?
1.一国的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来控制货币供给量,再通过货币供给量来调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