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转型升级论文宁波企业转型升级的经营模式研究摘要:从企业转型升级的内涵分析入手,认为企业的经营机制、创新机制和用人机制这些关键因素决定了企业的成败。
对于宁波企业来说,OEM企业如何向自主品牌的转型,是宁波企业转型升级的难点,并指出当前企业转型发展中值得重视的问题,从五个方面提出了可供宁波企业转型升级借鉴的经营模式。
关键词:转型升级;OEM;经营模式;自主创新;宁波;企业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6-0028-02一、企业转型升级的内涵对于企业来说,转型升级具体体现在:1.企业生产经营上的转变。
加快推进企业的转型升级步伐,使企业发展由资源主导型向自主创新主导型转变,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外延型向集约型、内涵型转变,经营上从外源型向内外源型并重转变,生产结构上从加工制造环节的向加工制造与研发服务环节协调发展转变,资源利用从线型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变,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低碳产业”,进军国家战略新型产业。
2.其他很多方面的转变。
不仅在生产经营上,还要在思想观念上、企业管理上、体制机制上做好转型升级,只有政企携手,全市上下同心协力、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才能使企业绿树常青,浙江的经济才能确保持续、稳定和又好又快发展。
二、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1.企业的经营机制。
营销大师科特勒2010年9月来宁波时说过“企业真正的价值创造过程在于三块,生产制造、品牌和分销。
制造可能占到10%~15%的利润率,品牌利润率可达到35%,剩下的在分销领域,可达到50%~60%的利润率。
”在面对风险和困难时,宁波企业应考虑实现产业调整和升级。
如通过资本并购后整合,进入全球产业链的技术、生产、品牌、分销环节,实现企业全球化。
这是企业的经营机制在起作用。
这方面,宁波技嘉公司转型值得借鉴。
其做法:不断更新主打产品,收购台湾一大公司在宁波的生产厂,拓展上下游产业链,打出漂亮“组合拳”。
2.企业的创新机制。
创新决定企业的命运,以宁波沁园集团的做法为最典型。
沁园集团自1998年发明全世界第一台饮水机专用净水器至今,先后获得300多项国内外专利。
在掌握大量专利的基础上,沁园目前已成为饮水机、净水器等多个行业国家标准制定者。
目前,集团销售额和利润均已连续六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专利—标准—品牌”,沁园集团的这一发展路径,体现了宁波市鼓励企业创新发展的战略思路,值得宁波其他企业学习借鉴。
3.企业的用人机制。
企业的用人机制即企业的执行力问题,浙江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巴音朝鲁曾经坚定地说:“抓创新促转型,最关键的因素是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最有力的支撑是广纳各类创新人才。
我们要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使宁波成为最适宜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创优的城市!”执行力最简单的定义就是保质保量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和任务的能力。
在领导者提出工作的任务和要求后,如果我们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它,就叫做有执行力。
21世纪的企业文化即是执行力文化。
海尔成功执行力的秘密即一句话:靠海尔企业文化,让企业文化打造企业执行力,让企业文化培育员工创新意识!三、宁波企业转型升级的难点全国工商联副秘书长、著名经济学家王忠明博士在2010青岛中小企业投融资高峰论坛上曾提出“企业自身创新转型升级才是真正难点”的新观点。
笔者认为,对于宁波企业来说,OEM如何向ODM或OBM转变,即OEM企业向自主品牌的转型,是宁波企业转型升级的难点,也是浙江经济由“宁波制造”向“宁波创造”转变的关键。
企业转型的实施包括人才引进、内部管理、技术改造、产品研发、资源融合等等,是一个系统过程,必须结合企业各自的具体情况。
但有一点是共同的:民企转型升级必须从原来粗放、低端、低附加值、制造加工为主,转到做品牌、做整合、做高端市场、做产业链接。
四、当前企业转型发展中值得重视的问题当前企业转型发展中值得重视的问题:投资公司迅猛发展应引起注意。
2009年以来为保经济增长,信贷投放量大规模增加。
但有相当部分宁波民营企业由于制造业的需求前景不明朗,放弃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把用于制造业投资的资本转向资本市场与房地产投资。
如果企业对制造业的创新投入动力下降,区域技术创新和经济转型升级的难度增加,产业创新和经济转型升级速度将减慢,宁波企业将错失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机遇,须引起注意。
五、加快宁波企业转型升级的经营模式借鉴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施“专利、标准、品牌”三轮联合驱动的经营模式。
围绕“专利、标准、品牌”,宁波市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从资金投入、税收优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多个方面,加大力度,着力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
沁园集团的“专利、标准、品牌”三轮联合驱动的经营模式,成为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典范。
深入实施专利战略,对鼓励推动发明创造、提高创新应用能力、推进由宁波制造向宁波创造的转变至关重要。
深入实施标准战略,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创新的重要目标,是开拓市场、提升竞争能力的重要举措。
深入实施品牌战略,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部分,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拓展国际国内市场的重要手段[1]。
2.借力收购国际品牌,实行品牌国际化经营模式。
近年来,宁波企业借力收购国际品牌,品牌国际化已成为发展趋势。
杉杉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发展“多品牌、国际化”的合纵联横战略,通过同世界知名服装巨头互助,跟踪三年的奥特莱斯项目于2010年开业,以宁波为中心辐射全国。
以兼并、联合为手段,以服装、投资、科技为立足点,杉杉将全面开始工作整个集团与世界五百强的联合。
斐戈集团的请国外设计师设计、与国际品牌互助、用外贸利润培育自主品牌,已经成为斐戈集团融入国际元素,与国际品牌开展加盟、互助的新模式。
3.发展宁波总部经济,创建“线上线下”互动发展的网络营销经营模式。
这种营销模式是把专业网站作为交易平台,直接达成商品信息的沟通,大大减少了流通环节。
宁波阿华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由十五年生产历程的传统企业信息化转型而来,旗下有中国羊绒衫网、羊绒衫定做全国连锁等多条网络经营战线。
经过三年多的网络运营,已经由传统产供销一体化经营完全转型成宁波为总部的网络运营:借鉴PPG经验,将现代电子商务模式与传统零售业进行创新性融合,首创B2B2C网络运营模式,实现线上线下互动发展,成功整合了众多知名品牌在网上直销,致力于建设全国最大的羊绒衫网上超市。
这种利用互联网络、连锁网络和人际网络三网合一的“泛渠道”销售模式和旗下的羊绒衫自主品牌米索尔“量体定做”、“线上线下互动”的经营模式受到企业和消费者的欢迎。
中国羊绒衫网作为宁波众多行业网站的一个先锋代表,其在互联网领域的有益探索为宁波乃至更多中国传统企业及区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商业模式借鉴。
4.整合产业集群企业,培育区域品牌的经营模式。
产业集群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而区域品牌则可以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培育和建设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是实现企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所谓区域品牌,是指在某个区域范围所形成的以产业集群为依托、具有较强生产能力、较高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的产业或产品的品牌[2]。
它象征着该产业集群的历史与现状,是区域产业集群的代表;同时,区域品牌也是一个识别系统,这个识别系统是由区域(地名)和产业(产品)名称为核心构成的;它在法律上表现为集体商标和证明商标[3]。
区域品牌在性质上既具有产业集群的属性,又具有品牌的属性。
其构成包含三个基本要素:区域特性、产业基础和品牌内涵[4]。
余姚榨菜、鄞州服装、宁海文具、余姚工量具四大浙江省专业商标品牌基地已经成为宁波区域品牌名片。
同时,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集体商标也即农产品区域品牌,如“余姚瀑布仙茗”、“余姚杨梅”、“奉化水蜜桃”、“象山大白鹅”等,其统一生产技术、统一销售、统一服务、统一标准的“公司+基地+农户+品牌”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有利于调动农民和农村经济组织的创牌积极性[5]。
5.着力研发营销环节,发展加工特许加盟的虚拟经营模式。
所谓虚拟经营,是指企业在组织上突破有形的界限,虽有生产、行销、设计、财务等功能,但企业内部没有完整的执行这些功能的组织,仅保留企业中最关键的功能,如知识、技术等,而将其他的功能虚拟化。
虚拟经营作为一种全新的经营模式,是对传统的企业自给自足生产经营方式的一种革命,是新型的独特的经营模式和管理方式的融合。
目前,虚拟经营在国外已十分普遍。
许多国际知名品牌企业正是通过虚拟经营,创造了辉煌的业绩。
如全球最大的运动鞋制造商美国耐克公司,自身并不拥有制鞋的工厂,而全部委托给劳动成本低廉的发展中国家企业代为加工生产,公司只负责产品的设计和市场销售。
又如美国的波音公司,作为世界知名的飞机制造公司,其本身只生产座舱和翼尖,其他都是靠虚拟经营来完成的;还有荷兰的飞利浦公司,企业本身并不拥有生产线,主要靠虚拟功能生产,而企业的主要精力则是创造品牌和经营市场。
在国内,虚拟经营的理念也逐渐深入人心,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重视和采用。
宁波博洋集团有限公司早在1997年即已启动只负责设计、销售,生产外包特许加盟的“虚拟经营”模式,但温州的美斯特邦威公司是目前国内成功运用虚拟经营策略的典型企业之一。
这家创立于1994年、以生产休闲系列服饰为主的企业,目前已拥有800多个品种、年产销量达300多万件,这样一个颇具规模的,企业走的却是外包加工的路子,即所有产品均不是自己生产,而是外包给广东、江苏等地的20多家企业加工制造,仅此一项就节约了2亿多元的生产基建投资和设备购置费用。
在销售上,公司也主要采取了特许连锁经营的方式。
虚拟经营具有节约资源、运作方式高度弹性化的优势,但须注意对关键性资源的掌握、核心竞争优势的确立、品牌战略的实施三个方面的问题。
参考文献:[1]续建伟.实施“三大战略”,提高创新能力[N].宁波日报,2010-07-08(A14).[2]尹静.以区域品牌为导向发展地方产业集群[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72-75.[3]杨爱民.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建设——对文山三七的个案分析[J].企业经济,2008,(7):53-56.[4]王哲.产业集群、区域品牌与区域经济转型[J].商业时代,2007,(21).[5]祝国强.浙江以品牌引领经济转型[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05-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