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到实验室去:探究燃烧的条件

到实验室去:探究燃烧的条件

燃烧和灭火
教学设计说明
燃烧与灭火主要让学生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学生对自然界及日常生活中的燃烧现象比较熟悉,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课堂中设计了三组探究燃烧条件的创新实验,并结合课本设计实验及其改进,让学生对燃烧的条件有更深刻的认识。

从分析燃烧的条件过渡到灭火,用灭火情景的视频,引导学生分析灭火的原理。

增设课堂灭火探究实验,目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交流的环境中掌握新知识。

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另一部分是燃烧与灭火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生活中消防安全知识的介绍。

活动与探究,由学生分析并得出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使学生对生活中燃烧与灭火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学生能使用所学知识处理和应对生活中的一些突发情况,为今后进入社会积累了经验。

因此,本课题使教材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增强了化学学科的实效性。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对燃烧和灭火有一定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经过燃烧和灭火的学习和实验探究后,对燃烧和灭火在生活中的应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对生活中燃烧和灭火现象的不断挖掘和分析中,对生活和知识的探究兴趣增强了,而教师设计的具有较强实践性和趣味性的探究实验,更深深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但学生在实际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容易混淆因果,需教师加以引导,使学生的实际分析和运用能力逐步加强。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并能以此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了解化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并能分析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培养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
2.通过活动和探究,体会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对燃烧的认识从感知上升到化学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通过趣味实验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

教学重点
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引导学生不断完善科学探究的方法;
爆炸的原理及防爆。

教学难点
利用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如何进行火灾应急处理。

教学策略
本课题要重点训练学生对燃烧条件和灭火方法的探究,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1、总结出燃烧的概念。

通过让学生欣赏火的发现和应用的历史视频,以及回顾已有知识经验来建构新知识,得出燃烧的概念。

2、探究燃烧的条件。

通过三组对比探究实验,分别得出燃烧需要可燃物、需要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并通过课本设计实验及其改进装置,进一步强化燃烧的三个条件,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探究灭火的原理。

通过灭火情景视频,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活动场景,顺利从燃烧过渡到灭火。

设计使燃烧的蜡烛熄灭的探究,让学生在亲身感受实践中,认识灭火原理。

随后再次通过模拟火灾场面,利用自制泡沫灭火器,参与现场灭火。

通过这些实验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并尽量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多媒体播放一段视频:火的发现和利用历史。

【提问】这段视频都和什么有关?(提示:用一个字概括)火
【学生讨论】视频与火有关,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不同点又是什么?
【教师小结板书】共同点都是燃烧,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提问】燃烧需要哪些条件呢?
【假设】1.需要可燃物;2.需要氧气;3.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探究实验】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实验,要求学生完成实验学案(教师巡回指导并参遇到小组的研究和讨论中去,注意对学生的表现加以肯定和表扬)。

探究实验1 探究内容用镊子分别夹取一根小木条和一块小石子,在酒精灯上点燃。

实验现象小木条燃烧,小石子不燃烧
实验结论燃烧需要可燃物
探究实验2 探究内容分别点燃两支小蜡烛,将其中的一支用烧杯罩住。

实验现象用烧杯罩住的蜡烛燃烧一会后熄灭,另一支正常燃烧实验结论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
探究实验3 探究内容用镊子分别夹取一根小木条和一块小煤块,在酒精灯上点燃。

实验现象小木条很快燃烧,小煤块加热很长时间后呈红热状态
实验结论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着火点)
【汇报交流】各组分别派代表进行汇报,把本组的实验结果通过多媒体投影到大屏幕,然后进行归纳得出燃烧的三个条件。

【介绍】着火点是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板书】1、需要可燃物;2、需要氧气;3、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过渡提问】能否设计一组实验同时证明燃烧的三个条件?
【实验探究】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演示
第一步:铜片上的白磷燃烧
第二步:向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
第三步:将铜片上的红磷加热
【提问】该实验有无不足之处,能否改进?
【学生讨论】不环保、产生有毒物质、操作性较差……
【实验改进】
【讨论小结】物质燃烧是需要同时具备以上三个条件还是只需要具备某一两个条件就行?用大屏幕展示“火山角”的示意图,通过形象的分合动画,学生加深对燃烧条件的理解。

【提问】燃烧三个条件的关系是“只具其一”还是“缺一不可”呢?
【展示】展示“火山角”的示意图,通过形象的分合动画,学生加深对灭火的理解。

【实例分析】在火灾发生的时候,我们经常一边灭火,一边抢救财物。

为什么抢救出来的财物没有着火?
【板书】灭火的方法(1)清除可燃物(2)隔绝氧气(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探究活动】灭火大比拼
利用各种方法将燃着的蜡烛熄灭,并说明灭火的原理。

【课堂小结】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掌握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

【课堂检测】
1.小红在纸叠的小船中加入适量的水,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纸船安然无恙,纸船没有燃烧的原因是()
A.纸不是可燃物B.没有与氧气接触
C.没有达到着火点D.纸能灭火
2.下列关于燃烧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燃烧不一定都产生火焰B.燃烧不一定都要先点火
C.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D.发生燃烧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时,反应物一定的碳和氧气
3.酒精灯内的酒精洒在桌上起火后,可以用湿布、盖灭,其原理主要是()
A.降低温度B.隔绝空气
C.降低酒精着火点D.使酒精具有不可燃的性质一
4.在宇宙飞船上划燃火柴,火柴立即熄灭,这是因为()
A.氧气不够B.在失重的情况下空气不对流
C.宇宙飞船上温度低,达不到着火点D.火柴潮湿,不易燃烧
5.将一根铜丝绕成线圈,罩在蜡烛火焰上(如图所示),观察到火焰立即熄灭, 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A.隔绝了氧气B.蜡烛的着火点降低了
C.铜丝具有导热性,使蜡烛的温度低于着火点
D.蜡烛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使其熄灭了
【交流与体会】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与探究你有哪些体会和收获?
板书设计
燃烧和灭火
一、燃烧
1.燃烧:指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燃烧的条件:(1)可燃物
(2)可燃物要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3)可燃物要达到着火点
...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1)清除可燃物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教学反思
1.燃烧条件的创新实验探究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在老师的引导下也能自然地归纳出燃烧所需要地条件,效果令人满意。

2.教材中燃烧条件实验中的改进设计环节。

学生考虑的角度较发散,针对性不强,实验的改进效果不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