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洋产业结构现状分析与优化升级的政策建议

海洋产业结构现状分析与优化升级的政策建议

新世纪以来,海洋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资源价值日益凸显,海洋成为全球竞争新的焦点,由此海洋战略被推到从未有过的高度。

舟山作为发展海洋经济的核心区域,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资源优势,海洋经济增速一直保持较快增长。

2014年全市海洋经济总产出2435亿元,海洋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69.8%,在全国地市中比重最高,已成为海洋资源最丰富,海洋产业最齐全的地区,初步形成了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在这里我们试图从舟山海洋经济的核心环节――产业结构分析入手,在深入研判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助推产业发展。

一、舟山海洋产业结构的现状与特点近年来,舟山凭借优良的区位、资源、政策优势,海洋经济实现了跨越发展,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渔业产业化、标准化水平提高,海洋水产品产量、产值、出口等一直保持全省第一位;水产品精深加工规模继续扩大,船舶工业集群效应初步显现,竞争力增强;海洋运输、港口服务、滨海旅游等产业增长幅度均超过10%。

2014年三次产业比重为9.9∶42.1∶48.0。

海洋产业门类齐全,形成了各业互促共进、有序推进的新业态。

从各产业具体情况看又呈现以下特点。

1、海洋渔业产业链拉长、转型加快近年来舟山加快了渔业结构调整,通过淘汰落后渔船,改善生产设备,产业结构优化。

2014年海洋渔业产量达166.9万吨,渔业经济总产出182.5亿元。

远洋渔业发展迅速,作业船只达到450余艘,已经形成国内一流的现代远洋船队,无论是数量、技术装备、生产能力都位居全国前列。

渔业产业结构呈现出由捕捞向养殖、由近海向深海远洋、由产销为主向产加销一体化发展趋势。

水产品精深加工能力提高,目前全市拥有水产加工企业200多家,单冻虾仁、烤鳗生产线、蟹肉罐头等上百条现代化生产线,水产精深加工比例达47%,水产品出口占全国的9.5%左右,初步形成集养殖、捕捞、储运、加工、商贸、网上交易平台、出口、休闲渔业等为一体的产业链条。

2、船舶修造业规模扩大、质量提升2014年实现船舶工业总产值762亿元,约占全市工业的46.9%,占全省、全国船舶工业的比重分别达到62%和13%,全市造船完工量676.6万载重吨。

手持订单1882万载重吨,总体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近年增幅有所趋缓。

造船周期明显缩短,目前能够制造常规船型外,还能制造大型原油轮、大型液化气船、大型冷风集装箱船、滚装船等技术含量高的船舶,船舶产业集群化已经形成,涌现了金海湾、扬帆、中远船务、日本常石等国内知名大型船舶企业。

造船能力正朝着大型化、规模化、高端化、智能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并开始向海工产业拓展。

3、港口物流发展迅猛、辐射增强2014年舟山港域货物吞吐量达到3.5亿吨,是我国十大港口之一。

目前港域有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41个,其中25万吨级以上的大型深水泊位5个。

形成了布局合理、功能互补、内外开放的港口体系,货物吞吐量持续增加,石油储存,煤炭、铁矿石中转发展迅速。

海运能力不断壮大,目前共有海运企业274家,海上运力达到543万吨。

港口辐射增强,从传统的装卸、转运业务逐步向加工仓储、配送、提供信息服务等高附加值综合物流延伸,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4、海洋旅游特色鲜明、档次提高重点培育以普陀山为依托的佛教文化旅游,以海岛、海洋风光为依托的滨海休闲度假旅游,以海鲜美食为依托的饮食文化旅游。

开发邮轮、游艇、海上游轮、环岛旅游巴士、印象普陀、禅修、海钓等特色旅游产品,推出观音文化节、国际沙雕节、海鲜美食节等重大节庆活动,海洋旅游呈现出开发档次趋高、投资规模扩大、海洋特色显明的特点。

2014年接待游客339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338.4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达到20%以上。

旅游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接待能力提高,服务质量提升。

旅游产业由低端化、大众化向低、中、高并举梯度演进。

5、海洋新兴产业端倪初露、增势强劲近年来临港化工、海水综合利用、海上风能、生物质能等新兴产业增势强劲。

舟山具有“风能大市”的优越条件,全省最大的岱山衢山风电场己并网发电,海水综合利用增幅明显,嵊泗海水淡化使用率达78%左右,华东地区最大、日产十万吨级的六横海水淡化厂一期已投入使用。

海洋科教服务得到快速发展,国家级“海洋技术海上公共实验场”、浙江省海洋开发研究院、科技引智园区等业已创建或正在筹备。

风险投资、涉海咨询、信息软件、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物流金融、航运结算等服务业也呈现增长势头。

二、加快海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现实困境舟山海洋产业已步入快速成长期,但仍然存在明显的结构问题,制约了产业发展。

1、人才支撑力不足,产业技术瓶颈凸显舟山海洋科研力量薄弱,与产业布局相适应的人才紧缺。

从对16家修造船企业调查看,大专以上学历仅占从业人员的10.51%,拥有中高级职称人员只占从业人员的7.42%,而国外则占到25%以上。

海洋科研机构的数量,也明显少于山东、江苏同类地区。

船舶设计、船配制造、现代物流等人才明显不足,领军人才、高层次人才稀缺,由企业参与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几乎为零,尽管我市在海水淡化、海洋新能源、海洋生物等方面已有涉及,但总体来说,海洋产业的技术水平还相对偏低,在船舶关键性设备研制、水产品精深加工、海洋生物医药研发、大型海洋工程装备等领域,距离世界先进水平差距甚远。

同时,涉海金融保险、海洋信息服务、港航物流服务、海洋地质勘探、海洋环境保护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公共研发平台层次低,制约了海洋经济的集约化发展。

2、海洋渔业捕捞能力过剩,养殖产量不稳定一是海洋捕捞能力过剩,生态平衡破坏。

马力产能依旧过剩,导致鱼资源锐减,尤其是近海渔场已很难形成渔汛,陆源污染、近海养殖污染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渔业生态平衡破坏,大黄鱼等一些优质鱼种濒临灭绝的境地,水产捕获物产量总体平稳,但质量下降,高值鱼减少、低值鱼增加。

远洋捕捞同样面临资源衰退的趋势,投资风险加大。

二是养殖产量不稳定,受气候环境影响明显。

水产养殖范围有所扩大,但养殖产量受气候变化、病害影响还比较明显,产量不稳定,养殖人员素质虽有提高但总体偏低,养殖规模偏小,疫苗等安全、有效的专用渔药研发滞后,不合理用药现象时有发生。

养殖饲料主要依赖投喂天然鱼虾,浪费现象严重。

3、临港工业产业链不完整,要素制约明显(1)造船业组装为主、配套滞后。

虽然造船模式离自动化、流程化、数字化、绿色化造船提升较快,但离造船强国还有较大距离。

国际船级社资质认证通过率低,自主品牌少,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

产业链不完整,缺少钢材、管子等中间产品的企业,船用配套设备本土化水平低,仅为8~9%,造船生产能力过剩,综合竞争优势不明显。

(2)水产加工业资源短缺,成本上涨,精细化加工不足。

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劳动力成本提高,原材料短缺,价格上涨、利润减少,加工生产设备空置率提高。

精深加工虽有提高,但粗放型加工比例还是偏高。

海洋功能食品开发、海洋生物化妆品、海洋生物药品等与日韩有较大的差距。

(3)新兴产业规模小、成本高、融资难。

海水淡化成本偏高,浓缩海水没有综合利用。

风电产业虽得到快速发展,但比例不高,各项指标体系还需不断完善。

临港石化、游艇业、海洋工程、海洋高科技生物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市场份额不高,经济效益不明显,面向社会进行市场融资的能力不强。

4、服务业高端产品少,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1)旅游业精品景点少,高端服务跟不上。

除普陀山外,精品景点相对缺乏,游客逗留时间较短,抽样调查平均1.7天,人均消费约820元,游客消费偏低,旅游商品缺少特色。

旅游企业规模偏小,导游数量严重不足,尤其缺乏高端服务,对地方财政贡献度不大。

(2)生产性服务业明显滞后。

研发设计、金融保险、技术咨询、通关中介、信息服务、第三方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成为生产发展的短腿。

(3)本土运力缺乏规模效应。

每家海运公司,平均运力不足2万吨。

金融支撑能力弱,服务中介发育滞后,特别是缺少远洋运输相配套的业务网络体系和信息服务。

航运抗风险能力不强,海上保险业务滞后,港口物流集疏运体系网络尚不完善。

三、加快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政策建议针对舟山海洋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这就必须发挥政策在产业准入、扶持、规制等方面的作用,通过政策的指导与管控,实现产业的升级换代。

1、以国家实施海洋强国战略为契机,争取更多国家海洋政策的投放与落地一是用足海洋新兴产业政策。

利用舟山群岛新区承接海洋强国战略实验区的优势,争取国家对海洋新兴产业扶持政策,对舟山范围内的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所得税,给予出口退税特定政策,在土地使用、基础设施、投融资方面给予政策便利。

二是用好国际旅游岛建设政策。

参照香港、海南岛政策,开辟国际邮轮航线,对国际海员、国际邮轮乘客等,实行免签证政策。

设立免税商店,保税旅游小商品交易区,实行海空航权开放、开辟国际航线航班,岛间区域低空开放,进一步提高舟山旅游产业的国际化水准。

三是争取自由贸易港政策。

按照港航联运中心定位,大宗散货国际枢纽港的要求,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政策延伸到舟山群岛新区,以优惠的政策吸引物流企业落户舟山,推进企业开设离岸账户试点,对外向型企业在境内银行开设离岸账户,对境外业务提供资金结算便利等,逐步由保税港向自由贸易港发展。

2、以引进大项目、大企业为平台,带动产业优化发展一是创投资好环境。

加大政府投入,完善设施配套建设,为投资者创造优良的服务环境、诚信环境、治安环境,围绕大企业、大项目推进,不断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进一步营造心齐、气顺、劲足的良好发展环境。

二是招高端大企业。

运用产业招商、园区招商、会展招商、网络招商等手段,促进招商引资向产业重点区块和领域倾斜。

要搭建大平台,把技术先进、实力雄厚的高端大企业作为引进的重点,鼓励智慧海洋供应商励图高科等高新技术企业来此发展,用足用好国家政策,招强选优,落地生根,形成新的产业集群。

三是促产业新组合。

充分利用国内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积极引进新兴产业和适用技术。

依托国际、国内航运集团企业,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组合方式,改变航运企业“散小弱”的现状,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以智库管理、人才开发为核心,提升产业发展支撑力人才是实现产业优化升级的核心,要通过区域间的政策协调、制度衔接和服务贯通,提高人才资源效率。

一是建立专家智库。

建立国内外一流专家资源库,组建高效的管理团队,专门从事收集国际、国内领军人才、名家教授及其它一流高端人才的资料信息,实行动态有效的智库管理。

二是破解引才难题。

要打破长三角区域内限制人才流动的行政壁垒。

在人才培养、资质认证、户籍制度、就业政策、社会保障等方面互相衔接,为人才自由流动营造政策环境。

建立区域性人才市场,搭建网上最强人才招聘平台。

借助各地猎头公司,高薪猎取急需人才,对优秀人才配给一定比例的研发经费和必要待遇保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