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中国网球的春天已在一夜间到来。
WTA官网更撰文称,李娜夺冠“可以让中国增加三亿网球人口”。
但当热潮退去之后,现状并非如此乐观。
仅凭借一个强势的李娜,还不足以让这项源自欧洲的主流运动在中国产生剧烈“质变”。
现状一:后继乏人缺乏自信 在29岁的李娜法网捧杯、25岁的彭帅和28岁的郑洁在温网创下个人最佳战绩时,中国网球仍面临后继乏人的尴尬现状。
国家队的几位“小花”与以上四人相比,实力和战绩上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虽然22岁的张帅已能进入大满贯正赛,但在WTA最新的世界排名上,百位之内的只有这四位中国选手。
曾被寄予厚望的韩馨蕴和鲁晶晶排在150名开外,其他队员只能在200名之外徘徊。
反之,俄罗斯女网“红粉军团”在世界前十中占了16席。
目前的世界第一沃兹尼亚奇还是一名稚气十足的“90后”。
中国男网则长期处于亚洲二流水准,大多选手只能混迹于ITF卫星赛。
究其原因,年轻队员缺少比赛经验是关键。
前网管中心副主任高沈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要想让中国的网球有新的发展,就一定要借鉴李娜这一批队员成功的经验,就是在合适的时候要让他们“走出去,真正与国际接轨”,要让“他们的翅膀硬起来”。
由于排名不够,年轻选手们只能参加低级别的区域性比赛,没有资格参加高规格的WTA巡回赛。
这就形成了一个怪圈:队员缺少与世界顶尖选手过招的机会,无法尽快成长。
但是打不出好成绩,又冲不进顶尖的职业比赛。
李娜曾说,缺少自信是年轻选手“出不来”的根本原因。
由于缺乏大赛经验,“小花”们一碰到高手就会退缩,在困难面前没有强大的心理支撑。
归根结底,自信只能通过更多高质量的比赛去积累和获取。
现状二:培养模式遇金钱“瓶颈” 在中国网球人才培养的问题上,近邻俄罗斯女子网球的经验令人眼前一亮。
从上世纪90年代起,俄罗斯陆续有大批选手去往海外训练比赛,整体水平的提高换来的是占据女子网坛半壁江山的风光。
俄罗斯网球杂志记者安德里•罗曼柳科曾表示:“5至16岁是网球运动的黄金时期,这阶段俄罗斯的球员就前往欧洲或美国训练,教练也都是一对一的辅导。
”他介绍说,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俄罗斯经济的发展,很多人也看到了网球的市场价值,选择前往高水平国家发展训练,国家对网球运动的控制也放松了。
但这个看似理想的培养模式,却远非中国的一般家庭能够承担。
国家网球队女队主教练蒋伟宏在接受采访时给出了一组数据:“在中国培养一个职业网球选手的底价是上百万人民币。
从1997年进入国家队到1999年成为职业网球选手,李娜用了3年,合每年30多万元。
如今,她在国外有3块训练地:马拉喀什、什切青、内乌姆;还请迈克尔莫滕森当自己教练,这个费用应该也不会少于30万元。
”他直言道:“现在大家看到的只是李娜不断在刷新纪录、制造奇迹、大把赚钱,但谁曾算过,李娜为成就今天,所付出的努力和代价。
” 李娜出生在湖北的一个普通的工薪家庭,刚学网球时才6岁。
当时,李娜父母一个月的工资加在一起还不到百元,当时汉口青少年宫租借网球场地的价格是1小时5元钱,一个月下来,光场地费的支出就是二三十元,占到了整个家庭收入的三分之一。
换言之,李娜要是出生在今天,在展露出天赋之前恐怕就会被“埋没”。
更关键的是,这还是一项“没钱打不了,但有钱也不一定能打好”的运动。
在技术的反复练习和掌握上,网球也非常困难。
门槛同样很高。
一名选手训练十年,没有七八百万甚至千万元的投入,很难打出成绩。
上海网球协会副秘书长李耀表示:“没有10万美元一年,不可能打下去……别看有些选手很风光,但职业比赛的开销吓死人,出去随便转一圈,二三十万美元就没了。
” 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成才率低,这是网球选手成才难的“规律”。
体制外的国家荣耀仍然大于个人荣耀 “孙主任是100%对中国网球做出了很大贡献的人。
无论是李娜、郑洁还是彭帅、晏紫,正是她的努力给了这一批球员非常非常大的空间和帮助,在举国体制的大环境下,她做的许多决定也不是那么容易就可以决定得了的。
” 在马伟开看来,所谓体制外与体制内的千差万别,比如自组团队,自主训练参赛,经济上自负盈亏等等,其实只是外界解读的比较,从职业角度来看,两种模式的最终目的并没有什么不同,“我们都是在寻找最有利的方法去帮助选手。
”在美国的职业网球圈打拼30年,马伟开以自己看到、听到的体会给出见解:国家的荣耀永远大于个人的荣耀,他说现在的年轻人或许会对此嗤之以鼻,但这种观念不只在中国,在全世界任何地方都是不容质疑的。
“当然,职业网球圈是有一定游戏规则的,怎么做好二者之间的平衡,就要看双方的智慧来做决定。
” 体制外的成功模式不适用每一个人 “今天我帮彭帅做了决定,结果走得很好,但这并不表示这个决定也适合赛赛,适合其他选手。
”与孙晋芳一直以来所持的观点相同,马伟开也认为不是所有人都必须要选择相同的道路去走。
“现在李娜打出来了,所有人都说要照搬,可是即便你一模一样去走,可能机会确实是大一点,但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走得下来的。
” 如果只是模仿,人的性格不一样,你照葫芦画瓢,最后也只能画出一个大概。
李娜的成功在于她敢于做出改变,郑洁的成功在于她为每一分都拼,没有运动员自己练就的这些内在修养,光是相同的外部环境显然是不够的。
体制内保障更好,但运动员反而少了渴望 现在的中国女网只有李娜、郑洁、彭帅、张帅四人是自主训练参赛,自负盈亏,郑赛赛情况稍有特殊,训练和比赛由马伟开负责,但同时她也会获得来自天津队的一定帮助。
除此之外,段莹莹、周弈妙、韩馨蕴,包括男网双子星张择与吴迪,则全部是依附在各自省队的统一管理下安排训练和比赛。
从两个不同阵营运动员所取得的成绩来说,体制内的小花小草显然无法跟老大姐们相比较,多年下来没有突飞猛进不说,排名与进取心还在倒退。
“我甚至会觉得说,也许网管中心对年轻的这一拨做得太多了。
”其实马伟开的观察不无道理,作为体制内的运动员,小花小草们出外打比赛,办签证,买机票,订旅馆,甚至包括吃饭都有人专门叮嘱,照顾,可是他们的训练热情表现在哪里?与国外同龄人对抗时的竞争力表现在哪里?对比赛获胜志在必多的信念又表现在哪里?对这个问题,孙晋芳曾在2010年美网比赛时痛批年轻一代的运动员不懂得珍惜,“她们现在所拥有的训练和后勤保障条件比郑洁、李娜当年不知道要强多少,但却一直没能培养起艰苦拼搏的作风,实在令人难以满意。
” “每天练球八个小时,这不是牺牲,也不是付出,这是作为运动员最基本的要求。
”马伟开意味深长的表示,“你认真练技术,认真练体能,出去打比赛跟全世界一样训练八个小时的人相比竞争力表现在什么地方,我认为这个问题是许多中国选手没有考虑过的。
”接触过许多不同文化背景的球员,马伟开直言让自己感到印象最深刻的是他们在比赛中破釜沉舟的斗志。
“你打比赛,对面的球员是从东欧过来的,输了以后没饭吃,睡觉只能睡在车子里,你怎么跟人家拼。
打一场球说我压力好大,你有什么压力啊,是输了球被关起来吗?是不给饭吃吗?是家里穷到没饭吃吗?只不过是被教练说一说而已,说完还要问你晚上想吃什么。
你怎么跟人竞争,不可能。
” 中国网球的未来发展需要更多的大智慧 作为传统网球强国,美国、法国、西班牙、澳大利亚这些国家的网球协会都制定得有适用于本国青少年培养与资助的可持续计划,所以一直以来,这些国家从不用担心一两位明星球员的退役会突然带来后辈人才的严重断档。
但即使是已经有了一套相当成熟的发展体系,这些国家的网球协会仍然会根据社会发展所带来的观念变化来不断调整具体实施的政策。
“USTA(美国网协)每隔两三年就会调整自己的人才培养计划,比方说在选材上,他会评估名单中的运动员是否取得了足够的进步,是面临被替换还是保留在资助名单中。
”说到这儿,马伟开不无感慨的表示,“相比起来,网管中心的态度就要软太多了,提供那么好的保障,而且他们的态度是积极帮助选手。
” 可是,随着时代发展所带来的观念改变,尤其是年轻人一旦在社会财富迅速增长的大环境中迷失自我,失去了像老大姐们在成长过程中对于打好自己网球的“渴望”时,体制内的保障是否也应该顺应潮流做出调整?“没有说得那么容易。
”对于记者提出的疑问,马伟开思考几秒后缓缓答道。
“毕竟中国有自己的国情,美国的那一套不是照搬过来就一定行得通的,我们也只能是希望未来有更多体现大智慧的政策出台来解决问题。
”总结展望:拓展培养人才途径举国体制“保驾护航” 在谈到中国网球未来的发展时,网球中心主任孙晋芳表示:网球比赛在西方有悠久的传统,对运动员的体能和才智要求十分全面。
中国网球运动员作为一个整体,要想在世界网坛占一席之地,还要做出更多努力。
培养优秀的网球运动员,就要让“中国选手从青少年开始不断参加国际赛事”。
以此为中心,中国网球发展前景也变得逐渐清晰起来。
首先,除去国家培养的体制内运动员外,还出现了个人和公司出资培养人才的多元途径。
据官方统计,中国网球人口已突破千万大关,球场更是每年以12%的速度增长。
中国网球的巨大金字塔塔基已在形成巩固。
其次,尽管中国网球人才的培养还不能靠个人或俱乐部投入来实现,但近年来年轻选手已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参加高级别的赛事。
例如每年一次的中网公开赛外卡、中国网协和澳网合作拿到的参赛外卡等。
尽管一两次机会在成才路上只是点点“星星之火”,但若是抓住机会创造佳绩,有助于年轻选手建立自信、加速成长。
2009年的中网,持外卡参赛的张帅爆冷战胜了当时排名世界第一的萨芬娜,成为了她职业生涯中的一个转折点。
此后,张帅排名一路上涨,自信提升的她也在WTA赛场赢得了不少胜利。
此外,对于外界议论纷纷的“金花单飞”改革,网球中心主任孙晋芳给予了正面的评价:“我经常对运动员们说,你们飞出去以后我的压力非常大。
你们是一个试验田,发展好了,说明我们的改革政策是对的,所以你们一定要走好。
回过头来讲,我们现在这条改革的道路是走对了、成功了,对中国体育确实起到了非常大的示范作用。
” 她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现在的体制改革中会受到很多制约。
如何完善改革、构筑青少年培训、怎样出现更多的“李娜”和“郑洁”来为国争光?孙晋芳称,希望她们的突破引起更多的社会关注、政府更大的投入,让更多的青少年走到网球场来——这才是“最终的目的”。
尽管前路漫漫,但李娜在法网夺冠后的感言已为中国网球的现状和未来做出了注脚。
“获得这个冠军,我不知道能为中国网球做出多少贡献。
但对于很多喜欢网球的年轻人来说,能坚定他们走下去的信念,总有一天会比我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1] 王桂忠.体育旅游资源分类与资源可更新性探讨[J].体育科学,2003(4):12~15.[2] 黄燕飞.我国体育旅游发展前景初探[J].体育文史,2001(2):l8~l9.[3] 柳佰力,尧燕.体育与旅游结合的机制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3):l2~l5.[4] 陈涛.体育旅游探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0(4):37~40.[5] 段超.土家族文化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6] 刘勇.体育市场营销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 ] 曹灵,李明. 我国大中小学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一体化培养模式研究[J ]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1 ,(8) 1[8 ] 张军平. 湖北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J ] .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 ,(6) .[9 ] 杜伟. 体教结合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现状与对策[J ] . 体育与科学,2006 ,(2) .[10 ] 李相如. 中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发展现状与管理机制研究[J ] . 体育科学,2006 ,(6) .[11 ] 徐持忍. 上海市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现状及对策[J ] .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 ,(4) .[12 ] 沈建青,戴镇德,吴鸿. 上海市青少年业余训练可持续发展的对策[J ] .体育科研,2003 ,(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