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得体会:推进“三治合一”乡村治理体系建设

心得体会:推进“三治合一”乡村治理体系建设

心得体会:推进“三治合一”乡村治理体系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乡村治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建设“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体系,既是当前全面依法治国形势下,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新时代乡村社会转型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本质要求,更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石。

“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体系,为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指明了方向,更为乡村由“管理民主”向“治理有效”升级找到了路径。

近年来,我省各地不断推进和谐乡村、法治乡村、文明乡村建设,努力打造田园美、村庄美、生活美的幸福美丽乡村。

一是完善村民自治机制。

圆满完成第十一届村委会换届选举,选优配强村委会班子。

及时修订完善《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等民主管理制度,引导村民积极参与农村社区公共事务和自治活动。

加快完善民主议事决策制度,通过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党群联席会议、城乡社区协商、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等基层民主自治制度,推进村民自治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不断提高村民自治能力。

建立健全村务监督机构,规范开展村务公开,主动接受群众监督,
切实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二是抓好法治乡村建设。

大力开展法治文化进乡村,引导村民学法、懂法、守法、用法,为乡村建设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建设法治文化广场、农民夜校、法宣画廊、法律图书室等阵地,开展常态化法治宣传教育。

加大农村法律顾问制度建设力度,组织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主动承担农村法律顾问工作。

三是营造良好社会风尚。

依托乡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以农村文化艺术节、农民读书节等活动为载体,开展广场舞、读书会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引导村民主动革除陋习,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

推动移风易俗,在农户中广泛开展“文明家庭”“文明十星户”“文明村镇”等精神文明创建,使群众自觉成为新风尚的传播者和实践者,形成讲文明、除陋习、树新风的良好社会氛围。

新时代、新要求,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结合我省实际,探索从以下方面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强富美高”新X 提供可靠保证。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夯实党的执政基础。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完善以乡镇(街道)、农村社区党组织为领导核心,基层政府为主导,村民委员会为基础,村民为主体,村务监督委员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驻村单位、农村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等各类主体共同参与的村级治理架构,健全农村基层党组织引导农村社区治理与服务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创新完善组织设置,加大在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非公企业、社会组织、农民工聚集地等建立党组织的力度,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着力解决一些地方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夯实党在农村基层执政的组织基础。

抓好“第一书记”选派和日常管理工作,实行村党组织书记县级备案管理。

建立县级以上机关党员干部到农村社区挂职任职、驻点包户制度。

开展常态化大走访,强化乡镇(街道)、社区党组织的政治属性和服务功能,推动服务大落实。

加强农村社区党风廉政建设,有力打击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

推动农村社区协商,夯实村民自治基础。

依托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等载体,通过村民议事会、村民理事会、民情恳谈会、社区治理委员会、村民决策听证、民主评议等协商形式,广泛开展协商,逐步实现农村社区协商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

拓宽农村居民和基层政府、社会组织、驻村单位等各类主体协商议事途径,完善农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