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社会治理心得体会感想在培训期间,我们聆听了区委党校李新霞老师《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的授课,李新霞老师从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的背景、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思路与对策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当前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社会管理工作,通过不懈努力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制,我国社会管理与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制度总体上是适应的,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目前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社会管理领域的一场改革,必须从我国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原则和指导思想,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到创新社会管理要切实转变管理理念,关键是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
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必须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贯彻始终,在思想观念、管理方式、工作作风等方面,必须充分尊重群众、贴近群众、依靠群众、保护群众,必须认真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当前,我们面临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大多数属于利益诉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正确反映和协调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阶段的利益诉求,兼顾好各方面群众的关切,特别是处理好征地拆迁、失地农民救助等问题,既要左顾右盼,又要瞻前顾后,促进社会动态平衡。
同时,要运用民主的方式、群众路线的方式、说服教育的方式,尽可能通过平等地沟通、协商、协调、引导等方法进行社会管理。
通过学习,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政府工作人员,我们要在创新社会管理中发挥先锋模范和带头作用,带着对群众深厚的感情开展工作,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诚心诚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在为人民群众服务中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一、什么是社会管理?什么是社会管理?广义上,社会管理是指由社会成员组成专门机构对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事务进行的统筹管理;狭义上,是指在特定条件下,由权力部门授权对不能划归已有经济、政治和文化部门管理的公共事务进行的专门管理。
社会管理的目的就是保护社会秩序有序和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公平,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
提高人民普遍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是社会管理的应有之义,也是良好社会管理的最高追求。
进一步说,立足公平正义、维护人民群众的权益是社会管理的价值尺度,也是社会管理的第一要义和首要前提社会管理的最终目的在于维护社会秩序。
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是人类进行正常生产生活的环境和条件,是人们从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前提和基础。
但是,人类发展历史表明,社会秩序的实现有不同的方式,社会秩序也有不同的性质。
通过专制统治和高压政治也能够实现暂时的社会有序运行,保持社会稳定和秩序。
但是,这种强权和专制条件下的社会秩序,人们的自由被剥夺,合法权利得不到尊重,创造性被压制,每一个人都是驯服的工具,社会没有生机、没有活力。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把维护社会秩序和激发社会活力有机结合起来,既要保证社会安定有序、规范运行、调控有力,又要有利于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让人们心情舒畅地工作和生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
也就是胡锦涛论述的围绕服务与协调的社会管理,这是一种新的管理模式。
它的最大特点是人性化管理。
二、怎样理解胡锦涛关于“创新社会管理”的含义?我认为,XXX就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专题论述对旧有的社会管理模式有四大创新。
1、理念新,把被管理者变成了主人、主体。
这是社会管理的根本性创新。
我们党讲的社会管理不是把人民群众当奴隶,而是当主人;鲜明的提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人民,依靠人民,把领导变成了平等的普通人,这是社会管理理念的创新。
2、地位新,把管理者即过去所说的“父母官”变成了公务员和服务员。
就是把管理者地位由上管下,变成了上为下服务,把官员变成了公务员服务员,他们的优劣、先进与落后以人民满意不满意做为评判的标准,人民群众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体和主人。
3、方式新,把消极等待制裁变成了积极引导。
把管理变成了服务,把上管下变成了平等协商、协调,把裁判、处罚变成了说服、教育先行,对不觉悟者再给以处罚,把处罚作为辅助手段,补充手段,把人性化、关心人、教育人、引导人作为管理者的主要手段。
4、体系新,就是扬弃层级管理体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管理新体系。
胡锦涛讲这个新体系要做到三个坚持:1坚持群众路线;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开创新形势下社会管理新局面;3要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这个新体系的新就是以人民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当我们明白什么是社会管理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含义后,我们就可以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理解为“做好新时期、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
三、政协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中怎样有效作为XX主席在全国政协XX届十二次会议上对人民政协如何推动和促进创新社会管理提出了具体要求。
他强调要深刻理解并把握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刻理解并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情况新特点,以及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总体思路和重点工作。
他强调,人民政协作为大团结大联合的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团结各界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开展群众工作具有独特优势,能够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把服务群众作为人民政协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不断创新履职为民的方式方法,积极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献计出力。
结合贾庆林主席的讲话精神,我认为,做好推动和促进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大任务,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应该做到三点:一是抓住学习不放松。
不断学习、善于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是做好人民政协工作的决定性因素,更是政协组织和委员为群众工作出好力的根本保证。
科学发展观回答了如何使发展更好地服务于最广大人民的问题,通过学习,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及其蕴含的科学性、规律性,才能为党和政府推动科学发展献良策;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复杂的群众工作就迎刃而解。
学习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讲话精神,可以促使自己不脱离群众,建真言促使政府改进工作,让群众更加拥护支持党和政府的工作,促进社会和谐。
二是深入调研取真经。
通过深入调研,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需要、关心群众疾苦,才能取到参政议政的真经,才能增强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合作共事能力。
政协委员调研取真经,才能就民生问题出谋划策,发出多数群众的声音,才能理顺社会情绪,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公平,这样的深入调研和出谋划策才能符合党心民心。
三是建言献策说真话。
人民政协工作就是要讲真话,谏诤言,献良策。
在建言献策的时候必须要讲真话、讲实情,要本着为社会负责,为人民群众负责的精神,在建言中说真话,在提案中写真话,用一颗公平公正的心反映真实存在的情况,为党委、政府的决策提供真实的参考。
但前提必须讲政治、讲大局。
只有在讲政治、讲大局的前提下,讲出来的真话才是有水平的话,才是对发展有用的话,才是真正做贡献的话。
学习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教授龚维斌所讲《加强和创新社会服务管理》一课,收获较大。
龚老师着重讲了为什么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怎么办?首先他用“五个转变”阐述社会风险不断加大,即资源配置从扩散向重新聚集转变、社会结构从简单化向复杂化转变、需求结构从低级化高级化转变、社会问题从生存性向公平性转变、社会矛盾从个体性向群体性转变。
其次,他指出了中国社会管理在理念、主体、方式、法规、载体、人才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最后,他提出了加强和创新中国社会管理的内涵、任务、原则、目标等。
社会管理就是党委和政府以及其他社会主体运用法律、法规、政策、道德、价值等社会规范体系,直接或间接地对社会领域各方面、各环节进行服务、协调、组织、监控的过程和活动。
其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
其原则是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坚持多方参与、共同治理,坚持关口前移、源头治理,坚持统筹兼顾、协商协调,坚持依法管理、综合施策。
其重点: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管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思想道德建设。
其目标是建立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系,即要实现从以政府为单一主体、以单位管理为主要载体、以行政办法为主要手段、以管控为主要目的的传统模式,向政府行政管理与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管理良性互动,社区管理与单位管理有机结合,多种手段综合运用,管理与服务融合,有序与活力统一的多元治理、共建共享的新模式转变,构建起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以及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制。
北京市制定了加强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的《行动方案》,重点围绕社会保障体系创新、各类社会群体服务管理创新、社区服务管理创新、社会组织服务管理创新、互联网等新媒体管理创新、社会领域党建工作创新等6个方面,开展34项重点工作,推出90项创新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努力实现社会服务管理全覆盖,力争用2至3年时间,初步形成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首都特点的社会建设新格局的基本框架,开创首都社会建设新局面。
西城区社会服务管理面临的挑战主要有:政府、社会组织和企业的社会服务管理与居民日益增长的诉求难以快速对接,需要的未解决、提供的不实用等现象依然显著;多部门协同机制不完善、缺乏统一基础数据的共享,制约跨部门服务管理事件的处理;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分散,难以全面掌控区社会动态,并根据社会问题的变化及时调整政策和策略;社会组织的参与机制、长效机制有待完善,在社会服务管理创新中的重要主体作用亟待加强。
结合实际,我们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思路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社会管理格局”的要求,以社会为本位,以激发多元主体参与为目标,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着眼全方位响应,构建全面感知、快速传达、积极响应的社会服务管理“响应链”,构建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群众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各司其责、协作运行的管理格局,实现社会服务管理全覆盖、全感知、全时空、全参与、全联动,促进我区社会服务管理的良性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