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商丘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文本)

商丘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文本)

目录第一■章总贝U ........................................................................................... ..1第二章规划目标与指标................................................... ..3第三章市域绿地系统规划................................................ ..5第四章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10)第五章城市绿地景观规划 (32)第六章树种规戈U (37)第七章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 (42)第八章古树名木保护 (46)第九章防灾绿地系统规划 (49)第十章城市绿地近中期建设规划 (52)第十一■章规戈U实施措施 (70)第十二章附则 (72)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规划缘由为适应市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与管理的需要,整合并优化市城市绿地系统的布局和结构,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切实可行地指导城市绿地建设,为城市绿地的系统性、持续性发展提供法规性文件。

第二条规划依据1 、《中华人民国城乡规划法》(2008 年)2 、《中华人民国土地管理法》(1998 年);3 、《中华人民国防震减灾法(修订草案)》(2008 年)4 、《中华人民国森林法》(1984 年通过,1998 年修正);5 、《中华人民国文物保护法》(2002 年);6、《城市绿化条例》(国务院[1992]100 号令);7、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的通知》(国发[2001]20号);8、建设部:《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建城[1993]784 号);9 、建设部:《国家园林城市评选标准》(2000 年);10 、建设部:《城市绿地分类标准》(GJJ/T85 -2002 );11 、建设部:《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建城[2000]192 号);12 、、建设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建城[2002]240号);13 、建设部:《城市绿线管理办法》(2002 年第112 号);14 、《城市建设用地分类标准》15 、《公园设计规》(CJJ48 —92);16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17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GB50298 —1999 );18 、《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豫政[2002]47 号)19 、《省城市绿化实施办法》(1998 年)20 、《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意见》21 、《市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管理办法》22 、《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 -2020 )》23 、国家及省的相关政策、法规、条例和行业标准等第三条规划指导思想立足于现有城市绿地基础,充分借助城市得天独厚的自然绿地骨架的生态优势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步骤,规划本着近、远期结合,宏观控制与微观建设结合的原则,以宏观控制为前提,严格依据规划分期建设,营造与城区风貌相协调的各类绿地,形成地域性特色与时代气息相融合的城市绿地景观。

第四条规划原则1、整体性原则市绿地系统规划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 -2020 )》为指导,科学安排各类绿地。

2、系统性原则绿地系统建设以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为目标,注重不同类型绿地间的相互联系,构成系统的城市绿色生态网络3、地域性原则继承和发扬悠久的历史文化,并将地域文化与城市绿地相结合,形成具有地域性特色的绿地景观。

4、功能性原则以满足市民使用需求为前提,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5、生态性原则规划从宏观到微观,宏观控制与微观建设相结合,构建城乡一体化绿化系统;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重点,提高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效益。

6、可操作性原则重点和一般、集中与分散、近中期和远期相结合,做到经济、实用、可行,提高绿地系统规划的可操作性。

第五条规划期限2008 年为规划基准年:近中期:2008 —2010 年远期:2010 —2020 年第六条规划规模人口规模:近中期:100 万人(2010 年);远期:150 万人(2020 年)。

建设用地规模:近中期:105 平方公里(2010 年);远期:145.4 平方公里(2020 年)。

第七条规划围1、市域:指市行政辖区围,包括辖两区(梁园区、睢阳区)、一个县级市(永城市)和六个县(虞城县、民权县、宁陵县、睢县、夏邑县、柘城县),市域总面积10704 平方公里。

2、城市规划区:城市规划区即睢阳、梁园两区行政区划围及虞城县贾寨镇、古王集乡、城关镇、小候乡、谷熟镇、芒种桥乡和宁陵县孔集乡、村乡、乔楼乡,总面积2165 平方公里。

3、中心城区:即城市集中连片建设的区域,即城市总体规划用地围,东至晨风大道和神宇大道,南至富民路,北至田园路和农贸路,西至梁园路,规划总用地围为164.30 平方公里。

第二章规划目标与指标第八条规划目标1、总体目标市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力争经过多年努力,使城市绿地布局合理,绿地类型齐全,形成市、郊联网,达到绿地系统框架结构,为市建设生态城市奠定基础,使之成为有特色的园林城市。

充分营造和保护生态环境,形成“古城商韵,碧荫八溪、翠掬广厦,阡陌绕城” 的绿地景观格局,实现生态化、园林化、人文化的融合与统一;把市建设成为一个景观优美、生态健全、水城相依的生态园林城市。

2、近中期目标至2010 年,合理规划布局各类绿地,加快城区绿地建设,结合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迅速增加城市公园绿地面积,提高城市的绿地率和提升城市景观风貌品质,进一步优化城市绿地系统的空间结构。

通过新增精品绿地和绿地改造途径,大幅度提升绿地数量与质量,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国家园林城市。

三、远期目标:全面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和城市景观风貌,提高城市绿地的物种丰富度,形成完善的城市绿地景观系统和完备的城市游憩系统,将建成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相融合,自然和人文资源得以合理保护利用,园林绿化达到国同类城市的先进水平,具有良好景观风貌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第九条规划指标1、中近中期指标至2010 年,中心城区绿地率35% ,绿化覆盖率40% 。

公园绿地面积达860 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8.6 平方米。

2、远期指标至2020 年,中心城区绿地率45% ;绿化覆盖50% ;公园绿地面积达1800 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 平方米。

表 1 市主城区各类绿地规划技术经济指标一览表(2020 年)备注:2010年城市建设用地105平方公里,规划人口100万人。

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145.4平方公里,规划人口150万人。

第三章市域绿地系统规划第十条规划结构综合考虑市域的生态环境与有相当规模的自然保护区和景区、生态廊道和种群源以及主要运河水道等因素,以沿主要发展轴线为依托,以众多道路、河流沿线绿化及农田林网为基础,以中心城区绿地系统为核心,形成“ 一核、一带、五片、七点、蓝脉绿网”的空间结构;建成有特色的市域绿色空间体系。

1、一核一核:即市,城市围以景观性绿地为主,城市以外区域以生态绿地为主2、一带带:即市区境的黄河故道风景区。

位于市北部边沿与省县和单县分界处,分为南堤和北堤。

具有相当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历史悠久的人文资源,故具有较高的生态旅游开发价值,可以促进风景名胜区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强化生态化开发,提高水体的生产、生活、文化等功能。

3、五片五片:即市域围旅游资源相对集中的五个片区:白云禅寺旅游区;宁陵万亩梨园景区;睢县城湖旅游区;芒砀山文物旅游风景区;伊墓园旅游景区。

1、白云禅寺旅游区:南起民权—睢县县界,北抵店——浑子集—龙塘镇一线,东起龙塘镇—寄岗,西达市界2、宁陵万亩梨园景区:北倚310 国道,南抵牛庄-宁陵县城,东起庄-石桥- 宁陵县城,西到前屯-逻岗-牛庄一线。

3、睢县城湖旅游区:东起帝丘-周堂镇,西至榆厢-西陵镇-长岗镇,北起榆厢-董店-帝丘,南到长岗镇-河集。

4、芒砀山文物旅游风景区:位于永城市东北32 公里处芒山镇附近,全区面积约8平方公里,北距陇海铁路和310 国道约30公里,东距京沪、西依京九两铁路干线,约距70-80 公里。

5 、伊墓园旅游景区:北至市界,西至105 国道,南至沙集镇,东抵营盘。

墓址为古亳故墟之地,地下为堌堆遗址,系龙山、商、周文化类型,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4、七点七点:即市域围所包括的一个县级市区(永城市)和六个县城(虞城县城、民权县城、宁陵县城、睢县城、夏邑县城、柘城县城)。

5、蓝脉绿网蓝脉绿网:即沿市域主要道路、水系和重要的风景林地、沿湖防护林带、生态廊道和农田保护区有机组织起来的绿色生态网络系统。

第十一条市域绿地系统容根据市域的空间布局特点和现有绿地分布情况,整体协调,联系发展。

以市域围的道路、河流为主骨架,在其两侧规划建设防护林带,交错形成生态绿网,成为城市的绿色经脉;提高绿色廊道的质量,增加宽度,使其真正的满足物种的流动,尤其是河流廊道的建设,更应突出支持生态过程的功能;同时规划建设市域围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风景旅游观光区等绿地,协调保护和开发的矛盾,并发展城市生态农业区以及休闲农业,满足市人民休闲娱乐需要的同时,形成城市的绿色供应站。

构筑景观生态格局,重视大环境景观规划,维护景观生态过程与格局的连续性,在城市上风向建设楔形绿地及防护林地,有效改善城市环境。

加快集镇中心村绿化的园林化、生态化进程,乡村绿化加强宅间植树、农田林网化、防护林建设;同时纳入高科技农业园、生态农业区、绿色食品基地等容,形成市域的生态绿地布局体系。

根据市域的空间布局特点和现有绿地分布情况,整体协调,联系发展,其绿地系统布局按“核、带、片、点、网” 五个层次进行。

1、核:市中心市区的绿化。

根据具体情况,结合已有的绿地,做适当的林相改造,协调保护和开发的矛盾,同时发展城市生态农业区以及都市休闲农业,满足市民休闲娱乐需要的同时,形成城市的绿色供应站2 、带:黄河故道及其沿岸的绿化,可以促进风景名胜区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强化生态化开发,提高水体的生产、生活、文化等功能。

3 、片:市域围旅游资源相对集中的五个片区的绿化,包括白云禅寺旅游区、营郭木兰祠景区、睢县城湖旅游区、芒砀山文物旅游风景区、伊墓园旅游景区。

可以促进风景名胜区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强化生态化开发。

4 、点:市域围重点城镇建设区的绿化,主要节点的绿地建设营造绿色链珠。

5、网:以市域围的道路、河流为主骨架,在其两侧规划建设防护林带,交错形成生态绿网,成为城市的绿色经脉。

第十二条分类绿地发展规划一、城镇绿地系统在市域围加强中心镇、中心村和各类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文化古迹保护区的绿化建设,强化植被恢复力度,以国家园林城市绿地指标为依据,形成城乡统筹、城市与自然协调、人与自然共生的市域大环境绿化格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