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农业环境保护作业题参考答案作业题一参考答案一、概念1. 是指以农业生物(包括农作物、畜禽和鱼类等)为中心的周围事物的总和,包括大气、水体、土地、光、热以及农业生产者劳动和生活的场所(农区、林区、牧区等)。
2. 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的现象。
3. 由于人类活动或其他活动产生了废水和废物,这些物质未经处理或未经很好的处理进入水体,其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导致水体的质量下降,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这种现象称为水体污染。
4. 污染物质进入水体,经过一段时间(距离)后,由于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作用,使污染物浓度降低,水体水质恢复到受污染前的状态,称为水体自净。
5. 是指土壤不受或少受人为污染的情况下,保持的化学成分的自然含量。
二、填空题1. 发展不协调2. 机械除尘器、过滤除尘器、湿式除尘器、静电除尘器3. 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农业废水4. CO2、CFC、CH4、N2O;CO2的含量5. P、N;赤潮;水华6. 镉、甲基汞7. 物理法、化学法、物理化学法、生物法;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8. 太阳紫外线、保温三、简答题1.答:(1)以长江为界,南方酸雨多于北方;(2)我国酸雨属硫酸型;(3)降雨酸度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冬季雨水pH低,夏季pH高;(4)城区的酸雨比郊区严重。
2.答:(1)调节城市小气候、防风沙、滞尘、降低地面扬尘;(2)使空气增湿、降温,缓解城市“热岛效应”;(3)可吸收有害气体和杀菌作用。
3.答:(1)调整肥料结构,降低肥料的使用量;(2)大力普及平衡施肥,减少化肥用量;(3)合理的有机无机肥结构;(4)科学的施肥技术,减少化肥损失;(5)合理的灌溉技术,减少化肥流失;(6)适当调整种植业结构,充分利用豆科作物的固氮肥源,减少化肥使用量。
4.答:(1)污水灌溉;(2)土壤退化;(3)农药污染;(4)畜禽粪便、生活垃圾;(5)焚烧秸秆;(6)社区、庭院污染;(7)大量施用化肥造成蔬菜中硝酸盐积累;(8)乡镇企业污染;(9)地膜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危害;(10)非农业占地。
5.答:光化学烟雾是指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一次污染物,在太阳紫外线的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浅蓝色的混合物(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污染烟雾现象。
形成条件:(1)大气中存在NO2和碳氢化合物;(2)必须有充足的阳光,产生290—430nm的紫外线辐射,使NO2光解;(3)地理气象条件,天空晴朗、高温低湿和有逆温层存在,或由于地形条件,导致烟雾在地面附近积聚不散者,易于形成光化学烟雾。
危害:刺激人眼和上呼吸道,诱发各种炎症;影响植物生长,降低抵抗病虫害能力;使橡胶制品老化,染料褪色;对油漆、涂料、纺织纤维、尼龙制品造成损害。
6.答:(1)生态工程技术:a.农业的立体种植、养殖技术,b.食物链结构的工程技术;(2)能源开发技术:a.沼气的产生及利用技术,b.太阳能利用技术;(3)小流域综合管理技术:a.水土流失治理技术,b.小流域综合利用技术;(4)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5)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6)农业生产资料的生态化改造技术:a.控释肥料,b.新型农药;c.降解地膜。
四、论述题(参照教材232-234页)可从我省具有的地域优势、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优势(光、温、水、土、气、森林资源、生物资源、生物有机肥源等)、政府发展绿色食品政策和导向等方面进行论述。
作业题二参考答案一、概念1. 指围绕这人群的空间及其可以直接、间接影响着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社会环境)的总体。
2. 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的现象。
3. 由于人类活动或其他活动产生了废水和废物,这些物质未经处理或未经很好的处理进入水体,其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导致水体的质量下降,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这种现象称为水体污染。
4. 污染物质进入水体,经过一段时间(距离)后,由于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作用,使污染物浓度降低,水体水质恢复到受污染前的状态,称为水体自净。
5. 是指土壤不受或少受人为污染的情况下,保持的化学成分的自然含量。
二、填空题1. 发展不协调2. 机械除尘器、过滤除尘器、湿式除尘器、静电除尘器3. 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农业废水4. CO2、CFC、CH4、N2O;CO2的含量5. P、N;赤潮;水华6. 镉、甲基汞7. 物理法、化学法、物理化学法、生物法;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8. 重金属、有机合成农药三、简答题1. 答(1)以长江为界,南方酸雨多于北方;(2)我国酸雨属硫酸型;(3)降雨酸度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冬季雨水pH低,夏季pH高;(4)城区的酸雨比郊区严重。
2.答:(1)调节城市小气候、防风沙、滞尘、降低地面扬尘;(2)使空气增湿、降温,缓解城市“热岛效应”;(3)可吸收有害气体和杀菌作用。
3.答:(1)调整肥料结构,降低肥料的使用量;(2)大力普及平衡施肥,减少化肥用量;(3)合理的有机无机肥结构;(4)科学的施肥技术,减少化肥损失;(5)合理的灌溉技术,减少化肥流失;(6)适当调整种植业结构,充分利用豆科作物的固氮肥源,减少化肥使用量。
4.答:特性:(1)长期性;(2)隐蔽性;(3)难治理性。
防治措施:(1)植物吸收去除重金属;(2)施用重金属抑制剂;(3)调节土壤氧化还原电位;(4)改变耕作制度;(5)客土、深翻。
5.答:光化学烟雾是指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一次污染物,在太阳紫外线的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浅蓝色的混合物(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污染烟雾现象。
形成条件:(1)大气中存在NO2和碳氢化合物;(2)必须有充足的阳光,产生290—430nm的紫外线辐射,使NO2光解;(3)地理气象条件,天空晴朗、高温低湿和有逆温层存在,或由于地形条件,导致烟雾在地面附近积聚不散者,易于形成光化学烟雾。
危害:刺激人眼和上呼吸道,诱发各种炎症;影响植物生长,降低抵抗病虫害能力;使橡胶制品老化,染料褪色;对油漆、涂料、纺织纤维、尼龙制品造成损害。
6.答:作用:臭氧层中臭氧能够强烈吸收来自太阳的紫外线,所以臭氧层使地球生物免受紫外线的照射,同时又对地球起保温作用。
防止臭氧层破坏对策:减少或停止向大气的排放消耗臭氧层的化学物质,是有效措施。
1987年签订的《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对CFC及哈龙(Halon)二类中的8种物质进行了限控,规定发达国到2000年完全停止使用这些物质,发展中国家在2010年完全停止使用这些物质。
在进行这样的限定后,预计到2050年北极臭氧减少速率低于现在,而到2100年以后,南极臭氧洞将消失。
此外,积极开展消耗臭氧层物质(ODS)替代品及替代技术开发与研究工作也使有效解决途径。
四、论述题(参考教材6-9页)从农业上存在的污水灌溉;土壤退化;农药污染;畜禽粪便、生活垃圾;焚烧秸秆;社区、庭院污染;大量施用化肥造成蔬菜中硝酸盐积累;乡镇企业污染;地膜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危害;非农业占地等问题入手展开论述。
作业题三参考答案一、概念1. 是指以农业生物(包括农作物、畜禽和鱼类等)为中心的周围事物的总和,包括大气、水体、土地、光、热以及农业生产者劳动和生活的场所(农区、林区、牧区等)。
2. 是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与其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3. 由于人类活动或其他活动产生了废水和废物,这些物质未经处理或未经很好的处理进入水体,其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导致水体的质量下降,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这种现象称为水体污染。
4. 化学需氧量,是废水中有机物经化学氧化剂氧化所需要的氧量。
5. 是指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一次污染物,在太阳紫外线的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浅蓝色的混合物(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污染烟雾现象。
二、填空题1. 发展不协调2. 机械除尘器、过滤除尘器、湿式除尘器、静电除尘器3.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4. CO2、CFC、CH4、N2O;CO2的含量5. P、N;赤潮;水华6. 镉、甲基汞7. 物理法、化学法、物理化学法、生物法;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8. 重金属、有机合成农药三、简答题1. 答(1)以长江为界,南方酸雨多于北方;(2)我国酸雨属硫酸型;(3)降雨酸度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冬季雨水pH低,夏季pH高;(4)城区的酸雨比郊区严重。
2.答:(1)调节城市小气候、防风沙、滞尘、降低地面扬尘;(2)使空气增湿、降温,缓解城市“热岛效应”;(3)可吸收有害气体和杀菌作用。
3.答:(1)调整肥料结构,降低肥料的使用量;(2)大力普及平衡施肥,减少化肥用量;(3)合理的有机无机肥结构;(4)科学的施肥技术,减少化肥损失;(5)合理的灌溉技术,减少化肥流失;(6)适当调整种植业结构,充分利用豆科作物的固氮肥源,减少化肥使用量。
4.答:特性:(1)长期性;(2)隐蔽性;(3)难治理性。
防治措施:(1)植物吸收去除重金属;(2)施用重金属抑制剂;(3)调节土壤氧化还原电位;(4)改变耕作制度;(5)客土、深翻。
5.答:(1)种苗选择;(2)外源物质处理;(3)提倡在农业系统内实行轮作、间作、套种和立体种植和其他轮作套种模式;(4)绿色食品的肥料使用;(5)作物的病虫害综合防治:a.生物防治技术;b.农业防治技术;c.物理及机械防治技术。
6.答:作用:臭氧层中臭氧能够强烈吸收来自太阳的紫外线,所以臭氧层使地球生物免受紫外线的照射,同时又对地球起保温作用。
防止臭氧层破坏对策:减少或停止向大气的排放消耗臭氧层的化学物质,是有效措施。
1987年签订的《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对CFC及哈龙(Halon)二类中的8种物质进行了限控,规定发达国到2000年完全停止使用这些物质,发展中国家在2010年完全停止使用这些物质。
在进行这样的限定后,预计到2050年北极臭氧减少速率低于现在,而到2100年以后,南极臭氧洞将消失。
此外,积极开展消耗臭氧层物质(ODS)替代品及替代技术开发与研究工作也使有效解决途径。
四、论述题答:参考教材106页图4-3污水的活性污泥法处理工艺流程简图,及相应文字表述回答该问题。
作业题四参考答案一、概念1. 大气层中的某些微量气体组分能使太阳的短波辐射透过,加热地面,而地面增温后所放出的热辐射,却被这些组分吸收,使大气增温,这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
2. 是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与其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