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及其分析(成绩第一名)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及其分析(成绩第一名)


2.2.3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
案例一: 2015年6月9日,贵 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4名儿童服 农药自杀。这4名儿童是留守在 家无大人照顾的四兄妹。
贵州4名留守儿童服农药中毒死亡死亡事件大儿子遗书内容曝光: “谢谢你们的好意,我知道你们对我好,但是我该走了。这件事情 其实计划了很久,今天是该走的时候了。”
留守儿童
完全留守儿童
单亲留守儿童
1.2 农村留守儿童的特征
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其首要特征是“儿童”;留守儿童之所以产生诸 多社会问题,也是源于儿童这一群体的特殊性。那么留守儿童作为儿童 有哪些特征呢? (1)留守儿童是一个未成年的社会群体,他们处在初级社会化进程中; 他们不是成人,没有完全的行为能力。 (2)家庭是留守儿童最重要的社会化场所,父母是最重要的教育者。 (3 )作为儿童 ,留守儿童具有无限的发展可能性 ,儿童期的教育和环境 决定他们的未来发展,也直接影响到未来社会秩序的建构。 鉴于留守儿童具有的上述特点: 未成年、缺乏独立行为能力,是儿童的 主要特征。留守老人、留守妻子是成年人 ,他们具有相对独立的意志和 行为能力。因此留守儿童群体与留守妻子、留守老人相比较时 ,尤为突 出。儿童作为一个社会群体 ,在成长过程之中的主要涵盖心理、情感、 学习、教育、交际等问题。
近几年来,伴随着大量青壮年农民工 涌入城镇打工经商等 , 监护责任落实不 到位,或缺乏防范意识等原因,使得 农村留守儿童遭受意外伤害、意外死 亡、自杀死亡乃至因违法走上犯罪道 路等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 , 呈现出以下 四个特点: 一是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溺水、 触电、车祸等意外事故的伤害 , 危及生 命安全; 二是农村留守儿童容易成为不法分 子攻击、欺负和侵害的对象; 三是农村留守儿童轻视生命 ,采用投 河、服毒等方式自杀; 四是农村留守儿童行为失控,或因偷窃、伤害他人等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儿童防范意识弱,使得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的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 害对象。
2.3.3 家庭方面的原因
农民背井离乡,外出打工,主要的目的之一就是改善家中的生活条件, 摆脱贫困。在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农民工对流入地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 贡献。但是,当地企业为了追求更多利润,尽可能地压低工人工资水平, 加之中国劳动力过剩量大,就业竞争起到了压低工资水平的作用。农民工 普遍成为“廉价劳动力”,工资水平低,且同工不同酬的现象极为普遍。 不仅如此,农民工微薄的工资还时常被克扣或者拖欠。 农民工工作性质和生活条件的制约, 农民工在城市务工的工种一般不稳定,而 且工作时间也比较长。一些人从事买卖蔬 菜、水果、鱼肉、面食和其他小商品生意 ,还有的则是在建筑工地上从事短期的临 时工作,需要经常变换工作地点和住所。 对于这部分农民工而言,由于没有固定的 工作岗位及居住地点,就迫使他们不得不 把子女留在老家,有些农民工在将孩子带 到城里后又被迫将他们送回农村。
四川、安徽、河南、 广东、湖南、江西
70%
52%
5% 10%
25%
贵州
广西、湖北、江苏
其他省份
2. 1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和分布
2. 2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面临的问题
2.2.1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2.2.2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2.2.3
我国留守儿童的安全。留守儿童监护 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年纪较大,文化层 次不高,有的是文盲或半文盲,他们不 知道从心理上关心孩子、照顾孩子,对 孙辈的功课显得无能为力。不仅如此他 们对子孙的学习重要性认识也不够 ,没有 给予必要的监督。在教育态度、教育方 法上还是老一套,与孩子在交流沟通上 存在困难。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 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 活习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不换衣 服、挑食挑穿、乱花钱;有的留守儿童 行为习惯较差,在家不听代养人教导, 顶撞祖辈、不服管理、我行我素。 农村有的老人身体本来就不好 , 还要 在田地里干农活,在这种情况下,留守儿童 就会体谅到祖辈的辛苦 ,主动承担洗衣、 做饭等各种家务,周末还帮助老人在田地 里干农活。
政府有关文件是这样定义农民工的:“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 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他们的户籍仍在农村,主 要从事非农产业,有的在农闲时外出务工、亦工亦农,流动性强,有的 长期在城市就业,已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1980年代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城 市对劳动力的需求出现了扩大的趋势,东部沿海 城市地区对劳动力的需求更是与日俱增,而联产 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又极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 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使得大量的农村劳动力 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形成了庞大的农村剩余 劳动力大军。在这种情况下,国家也准许农民在 不改变城市供给制度的前提下进城务工就业,从 而呈现出了农村劳动力离土又离乡的新模式。 数以千万的农民离开了农村的土地,进入城市寻 求生存,他们囿于自身的社会条件、生活条件及 城市内的政策性限制,大部分人只能将子女留在 家乡,这种长期亲子分离的家庭模式造就了规模 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
案例二:2013年6月26日 13时许,南昌市红谷滩 新区生米镇文青村发生 一起悲剧。留守儿童三 兄妹在村口池塘旁边玩 耍时全部溺水身亡。由 于当时没有人路过,直 到一位5岁的小男孩浮出 水面才被发现。
案例三:2012年11月19日,同样是毕节市七星关区,5名留 守儿童被发现在垃圾箱生火取暖时闷死
2. 3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成因
2.3.1 “三农”和“农民工”问题
2.3.2
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问题
2.3.3
家庭方面的原因
2.3.4
学校方面的原因
2.3.1“三农”和“农民工”问题
“三农”问题既是农村留守儿童 问题产生的宏观背景,更是农村留守 儿童问题产生的一个根本原因。中国 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在我国总 人口中占相当大的比重,农业、农村 和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经济改革和发 展过程中的大问题。当前农民收入增 长缓慢甚至停滞,城乡地区收入差距 扩大。“三农”问题不仅关系到经济 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富强这些宏观 问题,也关系到农村留守儿童这样的 具体问题,或者说,农村留守儿童问 题是“三农”问题衍生的一个问题。
2.3.4 学校方面的原因
多数留守儿童是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父母和教师是他们社 会化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社会化他人”。留守儿童由于缺乏来自于家庭的 关爱和亲情,因此特别需要从学校生活中得到弥补。学校作为儿童继家庭 之后社会化的第二个主要场所,担负着教书育人、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为 儿童将来的工作和生活奠定基础的重任。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 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 疏导,需要通过教师和学校集体生活的温暖来弥补亲子关系的缺失对其人 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 然而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农 村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存在 着诸多的缺陷。对留守儿童缺乏积极 有效的帮扶措施。只关注留守儿童的 学习成绩,而忽略他们的情感需要、 安全需要、尊重的需要、品德问题和 心理健康问题,甚至把留守儿童看成 包袱,视为一块“心病”。
留守儿童的认定主要是依据四个要素:父母外出的数量、父母外出的时 间、户籍及留守儿童的年龄。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社区中因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外出务工或经商,由 父母单方、长辈、他人抚养、教育的儿童或无人照顾的儿童,年龄一般在16周 岁以下左右。
非留守儿童
父外留守儿童
半留守儿童 母外留守儿童
农村 儿童
2.2.2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父母与孩子共同生活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 家庭,这是维系亲情和儿童健康成长的最重要 的环境。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正处于身体成 长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期,父母外出和家庭的变 化势必会给他们的心理带来较大的影响。父母 外出后监护人对子女的日常生活进行照顾并不 能够代替圣洁的母爱和父爱,使留守儿童失去 了以前父母在家时对他们的关爱和亲情,也感 受到了由于主要家庭成员的缺失而带来家庭气 氛的冷清和落寞。有些留守儿童有意无意地拿 自己和村里那些父母都在家的孩子相比,而这 种对比往往更让他们感到内心的孤单和失落。 长期的思念而又不能与思念的人相会,会使人 产生担忧、急躁、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大 部分非独生子女,尤其是在兄弟姐妹中年龄较 大的留守儿童,除了照顾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以 外,往往还要承担照顾兄弟姐妹和家务的部分 任务,而且得到临时监护人的关爱相对要少。 因此,他们想念父母的心情更迫切。
2.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成因
2. 1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和分布
Diagram 2. 1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和分布
. 全国妇联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还揭示,农村留守儿 童集中分布在四川、安徽、河南、广东、湖南等省。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分布 十分集中,而且多数居住在中南部的省份。四川、安徽、河南、广东、湖南和 江西 6 个省的农村留守儿童在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总量中所占比例超过半数,达 到 52%。除上述六个省外,农村留守儿童数量排名前十位的还有广西、湖北、 贵州和江苏。农村留守儿童分布集中的十个省份中,多数属于典型的劳动力输 出大省,但广东、江苏由于省内劳动力流动,从而也产生了一定规模的农村留 守儿童。
“现实中的农民进了城,制度中的农民没进城”
改革开放后,尽管对人口流动的限制逐步放 宽,农民有进城打工、就业的自由,但户口政策 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之 间仍然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使进城的农民工 难以在城市生根。 到了流入地后,由于农民工没有当地户口, 流入地政府的财政支出就不会划拨有关农民工子 女教育经费的补贴,学校就不愿意接收这些流动 儿童,所以农民工需要承担子女上学所谓的“借 读费”。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要求必须在原籍所 在地参加中考、高考等。 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等问题 没有给农民工理性决定其子女是“流动”还是“ 留守”提供自由选择的制度空间,大部分农民工 不得不选择将其子女“留守”于农村家乡,这直 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及其对策分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