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京再生水利用之路越走越宽广

北京再生水利用之路越走越宽广

中国水利报/2011年/2月/25日/第004版专题新闻近10年33.6亿立方米污水变资源北京再生水利用之路越走越宽广本报记者俞亚平郑秋丽北京这片沃土承载着近2000万人口,支撑着每年10%的经济发展速度。

然而,北京是个资源性缺水的城市,境内没有能够提供水源的大江大河,水源主要靠天然降水。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300立方米,比严重缺水的以色列少1/2以上。

特别是1999年以来,北京遇到了连续11年干旱,加剧了水资源紧缺的矛盾。

面对严峻的缺水考验,北京市一方面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实行计划用水,定额管理;另一方面将开源的目光投向了全市每年产生的近13亿立方米污水上。

在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同时,大力推广污水再生利用,使污水处理从单纯削减污染物变为污水资源化,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

如今,再生水已成为北京稳定的新水源。

2001-2010年,全市累计利用再生水近33.6亿立方米,相当于1680个昆明湖的水量,也接近于2010年全市全年用水的总量。

40座污水处理厂17座再生水厂为污水资源化利用奠定基础北京从污水处理到再生水回用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历程,大体经过起步、开发利用、循环利用三个阶段。

近年北京建设了一批污水处理和再生利用的硬件设施,为再生水的推广使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0-2003年是北京市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的起步阶段,再生水利用从无到有。

1990年本市当年产生污水量近11亿立方米,其中市区污水7.8亿立方米。

近80%的污水直接排入市政管道,绝大部分最终进入河道。

经过污水处理厂处理的污水只有0.57亿立方米,处理率7.2%。

1990年至2000年,为了改善城市水环境,还清河湖水质,城区加快了污水处理厂建设,先后建成了北小河、高碑店、方庄3座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能力达108万立方米,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40%。

污水处理厂的出水仍然直接排到下游河道。

1999一2003年,北京连续5年干旱,降水量只有平均年份的70%,水资源供需矛盾凸显。

从2001年开始,北京市以筹办奥运会为契机,着手开发再生水利用工程,建成了北京第一座再生水厂——北京市第六水厂,并投入使用。

水源来自高碑店污水处理厂的出水,每天输送2万立方米,经深度处理后,开始向市区提供市政用水,代替自来水,主要用于工业冷却、园林绿化、河道景观、道路冲刷降尘、洗车、冲厕等。

2003年全市利用再生水2.1亿立方米。

2004-2008年是北京市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的开发利用阶段,将再生水纳入水资源配置计划,在全市较大规模地推广使用再生水。

2004年,在连续干旱年的情况下,为加强全市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北京市水务局应运而生。

水务局的成立为实现全市水资源保护、管理、利用的城乡统筹和统一调度提供了体制机制保证,污水资源化进一步形成共识,有力地促进了全市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

至“十一五”末,全市建成大型城镇污水处理厂40座、小型污水处理设施43处、村级污水处理设施650座。

全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378万吨每日,年处理污水达11亿立方米以上,污水处理率82%,中心城区达到95%。

全市建成高品质再生水厂17座,其中城区7座、郊区10座,日生产能力77万立方米;再生水管线705万公里,年再生水利用量6.8亿立方米以上,再生水利用率达到60%,占全市用水总量的18%。

北京成功地实现了污水资源化。

同时,从2001年至2010年,北京城区和郊区城镇共处理污水78亿立方米,累计削减污染物(按COD算)275万吨,每年削减人均排放污染物(按COD算)17公斤。

从2009年开始,北京进入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的循环利用阶段,实现了“一水多用”的水资源利用目标。

“一水多用”就是新水主要满足生活用水需求,排放的污水经污水处理厂深度净化处理后,作为二次利用水源,用于工业、河湖环境、园林绿化和市政杂用等;河湖环境用水通过河道流到下游郊区水网,用于农业灌溉和湿地水生态建设,同时涵养地下水源。

最明显的标志是在北运河的支流温榆河上建设引水工程,将温榆河的水经过处理后引入潮白河,实现北运河一潮白河跨流域调水。

每年可从北运河向潮白河调水7 000万立方米。

此举不仅改善了潮白河的生态环境,而且有效回补了地下水。

永定河生态环境用水主要是再生水。

市区的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后,出水水质可以达到地表水四类标准,每年可为永定河提供环境用水1.2亿立方米。

其中除本区域五里坨、门头沟再生水以外,还要通过调水工程将清河的再生水、小红门和卢沟桥的再生水调到永定河,形成溪流——湖泊——湿地连通的健康河流生态系统,为两岸五区创造优美的生态水环境,同时补充地下水。

百万科研数据多项政策规章推动全市年利用再生水从零上升到6.8亿立方米10多年来,北京市不断加大工业、农业、园林绿化、水环境使用再生水的科研力度,通过再生水安全性的基础研究和跟踪研究,提出了再生水的生物学检测指标和标准。

北京水利科学研究所与各科研单位通力合作,对“再生水作物灌溉技术研究与示范”“北京市再生水农业灌溉利用示范研究”“再生水用于城市园林的安全性和可行性综合评价”等课题进行深入研讨,得出科研数据100多万个,为农业灌溉、园林绿化、工业冷却用水、河湖景观使用再生水提供了科学依据。

与此同时,北京市出台了鼓励政策和政府规章,有力引导推广了再生水的使用。

2006年出台《北京市促进再生水利用发展意见》,明确再生水利用要依照资源节约、安全可靠、环境友好的原则,优水优用、一水多用、重复利用的原则,坚持重点发展工业、扩大农业灌溉、增加景观用水、推动市政杂用的发展原则。

《意见》明确提出进一步完善水价格体系,利用价格机制调动用户使用再生水的积极性,从整体上提高再生水的利用量。

通过制定与再生水价格体系相匹配的运营补偿政策,调动企业的生产积极性,扶植再生水产业发展。

明确再生水管网能够覆盖的用水单位,凡具备再生水使用条件的,必须按规定建设再生水管道及其附属设施,并积极使用再生水。

2008年北京水务局编制了《北京市区再生水循环利用方案》,提出了污水处理厂全面升级改造意见。

为减少污染物排放,进一步改善首都水环境,市水务部门明确了市区现有再生水出水水质均要达到地表水Ⅳ类水体标准。

《方案》规定,本着“先近后远、先易后难”原则,优先发展大用户,兼顾发展中小用户,发挥已建管网的能力效益,逐步扩大用户范围和用水量。

中心城区重点建设以现有污水处理厂为基础形成较成熟的再生水供水系统。

依照重点发展工业、扩大农业灌溉、增加景观用水、推动市政杂用的发展原则,将再生水纳入全市水资源统一调配管理系统,形成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雨洪水、外调水“五水”联调的供水格局。

《北京市排水和再生水管理办法》从2010年1月1日起施行。

《办法》明确了排水和再生水设施运营与养护的责任,确立了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管理制度,首次提出了村镇污水处理设施和再生水回用运行养护指导性意见。

为加强污水处理和再生水的管理,保证污水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行和再生水达标排放,各污水处理厂已安装了在线监测设备,随时将在线监测数据传到水务部门,为确保出水水质安全创造了条件。

2001-2010年,北京年利用再生水从0上升到6.8亿立方米,再生水已成为北京稳定的新水源。

重点发展工业再生水利用。

从2003年开始,再生水作为工业冷却用水。

第一热电厂和华能热电厂相继使用高碑店污水处理厂再生水作为工业冷却水,经过几年的努力,建设和完善管网和其他输送设施,对现有工业企业设备进行改造,工业年使用再生水1.4亿立方米,全市9座热电厂的冷却用水全部使用再生水。

扩大农业灌溉使用再生水。

通州、大兴等区疏通沟渠,清除河道垃圾,整治河道43条238公里,建成骨干配水设施74座,使一条条沟渠连通起来。

对原有的新河灌区、凉凤灌区、北野厂灌区进行改造,形成了北京东南郊水网,再生水灌区达到58万亩。

农业年利用再生水已超过3亿立方米,增加水面200万平方米,改善了地区生态环境。

再生水不但替代了大量清水,还减少了农民用电抽取地下水灌溉的成本,同时地下水得到有效回补。

再生水作为新水源加入到城区环境用水补充水源当中。

在北京新一轮河湖治理中,六环路以内总长520公里的52条河道已全部还清,其中70%以上用的是再生水。

通过优化配置地表水、再生水和雨洪水,有效增加了城市河湖环境用水。

紫禁城外,筒子河流水潺潺,护城河水清岸绿;城市周边,凉水河污浊不再,北运河重现碧波。

再生水使活起来的京城水系川流不息,流淌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北运河流域水系综合治理子项目,将116万立方米再生水引入南庄水库实施补水,以改善昌平崔村、兴寿2个镇5个村的水环境,解决昌平东部地区农业灌溉和环境用水。

此举年引再生水1000万立方米,可有效地改善当地水环境,同时也为北运河流域水系综合治理中其他水网的建设和管理提供了经验。

湿地具备净化水质、滞蓄雨洪、涵养水源、回补地下水的独特功能。

北运河经过综合治理,沿主干河道建设湿地12处,总面积可达到600万平方米,水源主要来自再生水、雨洪水。

现已建成海淀翠湖、西玉河,昌平沙河、白各庄,朝阳马泉营,通州运河等6处生态湿地,新增220万平方米水面,恢复完善了河道生态系统,提高了水体自净能力。

位于大兴区的南海子郊野公园,面积1.2万亩,一期工程实施面积2286亩,以湿地景观建设为主,规划建设550亩水景观,全部建成后,将成为北京南城具规模、重特色、富内涵、成景观、多功能、可持续的郊野公园。

其主要水源是小红门污水处理厂的再生水。

处理后的再生水排入凉凤灌渠,通过河道过滤、潜流湿地二次净化进入公园,形成公园湿地及水景观后,循环流回凉凤灌渠,可继续为下游提供灌溉用水。

大兴区的新城滨河森林公园,总面积8074亩,公园景观用水水源主要是再生水,由黄村再生水厂为新城河湖景观每天输水10万立方米。

通州新城滨河森林公园是以京杭运河为主线的带状城市森林公园,总面积10 700亩,利用再生水和雨水作为景观用水,结合生态治河,营造优美水环境。

该公园建成后将具备滨河文化、水岸风情、度假、湿地展示、游憩、趣味运动六大功能,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纳凉的场所。

建成4个热电厂回用系统、6个河湖环境补水工程,2015年再生水利用将达到10亿立方米。

加大科研力度加强设施建设“十二五”再生水利用再给力“十二五”是北京水务发展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北京再生水事业发展难得的历史机遇期。

北京将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再生水的科研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再生水利用效率。

“十二五”,北京水务继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水源安全保障为主线,以流域综合治理和供排水设施建设为重点,坚持“向观念要水,向机制要水,向科技要水”,以循环水务的理念,加快推进“民生水务、科技水务、生态水务”建设,建立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为“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首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及世界城市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