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现状分析

我国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现状分析

我国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现状分析研究【摘要】目前城市污水再生利用产业在我国处于发展的最初阶段,它在未来是否能够发展到一定的市场规模,成为缓解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严重的重要手段,将不再取决于其自身经济技术的可行性,而且还与政府的产业政策密切相关。

本文结合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的现状,分析了我国目前水资源的状况,污水处理现状,再生利用,水资源缺乏等问题
引言:学过地理的我们都不陌生,地球上总的水体积约为14亿km3,而其中有2.5%是淡水,剩余的绝大部分是以永久性冰或者雪的形式存在于南极,供人类使用的部分仅仅只有21万km3。

中国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28500亿m3,人均水资源量2300m3,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的四分之一。

科学家们依据“国际人口行动”对我国水资源进行的总体评价,预计到21世纪中叶我国人口将会达到16.2亿的高峰,人均水资源量将下降到17580m3,我国将会接近用水紧张国家的边缘。

同时,因为我国水资源地域性分布不均,南方多而北方匮乏,这就更加剧了局部水资源的短缺状况。

一、现今,中国的供水现状调查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期,我国城市年总供水量从9.62亿m3增加到470.51亿m3,其中工业用水289.41亿m3,占61.5%;城市生活用水181.2m3,占38.5%。

目前城市年总供水量已达640亿m3,2000年底日供水能力达21.81亿m3,供水普及率达到96.73%,估计目前城市用水缺水率平均为10%。

其中,沿海地区
缺水严重的城市供水情况如下表所所示。

沿海地区缺水严重的城市分区统计表如图(不含市辖县)
资源来源:根据水利部1990、2000年关于我国城市缺水情况的报告(整理)
二、用水方向的用量以及所占比例
城市中工业用水是由工业的规模和行业结构来确定的,其中工业用水中的火电是最大的部门,占其用水量1/4左右,然后是造纸、冶金、化工、食品这4个行业。

近年,因为城市人口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用水也在急剧增长,全国城市生活用水增长速度为3~5%。

当前工业用水占城市供水总量的61.5%,到2030年将占68~73%,表明城市水资源利用结构总体来说是从生产、生活并重型向生产主导型转换,因此,注重城市工业节水是减缓城市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关键。

三、污水再生利用的现状
我国的再生水主要应用于城市、工业、农业、环境娱乐等方面。

依据其使用目的和水质而要求不同,随之水源、污水再生利用的设施和技术也将不同。

目前我国再生水的收费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再生水水价过低或甚至没有价格,以及再生水的价格管制政策沿袭了传统的收益率管制政策。

由于没有其它措施保证污水再生利用产业投资者的基本收益,使得该产业缺乏足够的市场资金投入。

而后者可能会造成
污水再生利用企业的成本膨胀,而不利于提高产业效率。

因此,必须建立我国再生水价格的合理体系,保障我国污水再生利用产业的良性运行。

四、国内的污水再生水利用
为了很好的解决水资源供给的矛盾,人们通常采用开发地表水,开采地下水资源,以及跨流域调水,而开发非传统水源是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另一条有效的径,在非传统水源中,污水再生利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污水资源的现状分析
经济建设和城市化的发展,促进了城市污水排放量的增长。

目前,我国城市污水年排放量已达416亿立方米,已建污水处理设施500余座,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34%,二级处理率达到16%。

这就给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创造了基本条件。

2、污水资源再生利用的适用性
因为城市污水易于收集、同时再生处理的成本比较低,所以它可以作为可靠的第二水源,这已经是当今世界在解决缺水问题时的共同认识。

但是,由于污水再生利用的复杂性,在我国开展污水再生利用需注意几个方面:
(1)制定污水再生利用系统的总规划。

首先要编制城市污水再生利用规划,确定污水深度处理的规模、位置、再生水管道系统的布局,以指导再生水厂和再生水管道的建设和管理。

(2)正确评定污水再生利用所具有的环境和公众健康风险。


污水再生利用技术缺乏或不当,会造成严重后果。

(3)对公众进行适当的宣传、引导。

(4)制定鼓励污水再生利用的相关政策。

污水再生利用产业在我国尚处于发展之初,它在未来是否能够发展到一定的市场规模,成为缓减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严重的重要手段,将不仅取决于其自身的经济技术可行性,而且还与政府的产业政策密切相关。

健全的污水再生利用产业政策可以发展污水再生利用产业,扩大再生水的需求,提高污水再生利用在解决水资源短缺的诸多解决方案中的重要性;可以规范污水再生利用产业,保障再生水安全性和经济效率目标的实现;可以激励污水再生利用企业提高运营效率、降低成本;可以优化政府职能,为污水再生利用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体制环境。

参考文献:
[1] 褚俊英,陈吉宁,王灿,曾思育. 城市节水和污水再生利用与远距离调水战略的比较分析[j]. 给水排水, 2008
[2] 刘文亚,唐福生,李殿海,李育宏.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水质标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 天津建设科技, 2009
[3] 仇付国. 污水再生利用发展趋势及其风险评价[j]. 大众科技, 2005
[4] 王芝国, 周彦国. 推进再生水利用规划建设节水型社会[j]. 山西建筑, 2009
邮寄地址: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港利绿园10号楼2单元303室
邮编:236000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