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答辩稿1. 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提出1当前关注大学生自我同一性问题的意义艾里克森认为,剧烈的社会变迁使人们更容易发生认同危机,结果导致稳定的丧失,个人价值的改变和不确定情绪的出现。
中国目前的现代化进程,使人们置身于快速的社会文化变迁当中,这种具有全球性、流动性特点的社会文化变迁使人们感受到,生活的痛苦不再是没有选择而是选择太多。
大学生处于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关键期,需要在诸多领域进行探索并达成选择,他们所处的这个时代让他们体验到更大的同一性的压力,也更容易在确立同一性的过程中遇到困难。
因此当前关注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发展具有特别的意义。
问题的提出2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与心理压力感关系问题的提出青少年期是一个非常压力时期。
面临着多种多样的转变与潜在的压力,然而并非所有的青少年都会经历一个“动荡的十年”。
为什么有些青少年对压力更易感呢?换句话说,如何解释青少年在应对压力和个人问题上的个体差异呢?艾里克森(1958,1963,1968)认为同一性的功能之一是为个体提供主观的一致性和连续性,自我同一性的一致感能够让个体有效地适应生活中的改变。
后继的研究者Michael D.Berzonsky认为同一性这一自我结构是个体解释生活经验的认知框架。
那么自我同一性状态与心理压力感是否有联系?自我同一性是否作为一种综合的心理功能,影响个体的心理压力感?大多数研究者发现,在18~21岁之间最能体现出同一性状态的个体差异。
特别是20岁左右是建立稳固同一感的关键时期。
大学生是处于这一关键期的一个特殊群体,这是本研究以大学生为被试,研究自我同一性状态与心理压力感的关系的重要原因。
问题的提出3自尊与心理压力感自我同一性状态作为自我功能发展水平的体现,影响着个体的自尊。
西方已经有大量的自我同一性状态与自尊关系的实证研究。
经典的应激(stress)模型中,自尊作为重要心理特征之一对应激源和可能的资源予以认知评价,不仅影响着个体对压力的反应,也对情绪情感起着直接的制约作用。
但在文献中尚未见到关于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状态、自尊与心理压力感三者关系的研究。
本研究通过一组被试考察并且比较自我同一性状态与自尊分别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着心理压力感?2. 研究假设研究假设一:自我同一性状态与心理压力感关系密切。
同一性发展水平越成熟,心理压力感越低。
成就型同一性状态心理压力感最低;弥散型同一性状态心理压力感最高。
内容子领域的自我同一性状态与相关领域的心理压力感存在高相关。
研究假设二:自我同一性作为一种综合的心理功能,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感。
自尊作为个体适应社会文化环境的心理机制,密切影响个体的心理压力感。
3.研究工具本研究以分层整群抽样的方式选取师范、工科、医科、林业四类哈尔滨本科院校的大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研究,回收590份有效问卷。
研究工具1:中国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量表。
研究工具2:大学生心理压力感量表。
研究工具3 :Rosenberg自尊量表。
4.研究的结果与讨论4.1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与心理压力感的相关分析研究目的:考察自变量自我同一性状态与因变量心理压力感之间的相关关系。
统计方法的选用:运用偏相关,控制无关变量(性别、年级、家庭所在地、院校类别、参与社团及工作经验)的不同水平引起的心理压力感的差异。
结果与讨论自我同一性状态与心理压力感,结果报告见论文的第28页。
作为自我高水平发展的同一性状态,成就型同一性状态与心理压力感因子达到显著水平的相关系数都是负的,意味着成就型同一性分值越高,心理压力感越低。
弥散型同一性状态作为自我发展水平最低的同一性状态,弥散型同一性和心理压力感的各维度的因子全部呈显著的正相关。
同一性越处于弥散状态,心理压力感越大。
因为总的同一性状态的分值是合并两个分内容领域后的得分,而个体在分领域的同一性发展水平是不同的,因此除了弥散型同一性状态与心理压力感的11个因子全部显著相关外,成就型、延缓型、排他型与心理压力感部分因子相关没有达到显著水平。
自我同一性状态分领域与心理压力感,相关系数表见论文的30页。
意识形态领域的同一性状态总分与心理压力感73%的一阶因子显著相关。
而在人际关系领域同一性状态与压力感相关显著的一阶因子只占总体的27%。
更具体地说,例如,同样是成就型自我同一性状态,意识形态领域的成就型与家庭压力和健康压力的相关显著,但人际关系领域的成就型与家庭压力和健康压力的相关并不显著。
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意识形态领域的同一性状态与心理压力感各因子存在更紧密的相关。
艾里克森认为意识形态领域是建立同一性的核心领域。
而本研究的结果恰恰表明,正是意识形态领域的自我同一性状态与心理压力感的关系更为密切。
那是否意味着同一性的建立与心理压力感存在更深刻的内在联系,是否存在这样的可能——自我同一性状态功能性地影响着个体的心理压力感。
本研究将在分层回归部分对这一假设做进一步探索。
自我同一性状态子领域与心理压力感,相关系数表见论文的32页在人生观方面,同一性弥散状态与心理压力感11个因子相关全部显著,都呈正相关。
即大学生人生观的迷茫与其各个方面高压力体验关系密切。
与弥散型的正相关相反,人生观领域的成就型状态与压力感9个因子呈显著负相关。
即大学生经过探索,越是形成明确的人生观,心理压力越低。
可见,促进大学生人生观的建立是其自我同一性发展的重要内容,对减轻他们各方面的压力起到积极的作用。
在信仰领域在进行积极的探索,但尚未形成明确的信念的延缓型状态与9个心理压力感呈显著水平的正相关。
而其它子领域的延缓型与心理压力的各因子关系并不密切。
那么是不是意味着信念的探索给大学生个生活领域带来更多的焦灼呢?这一假设有待以后进一步的研究验证。
艾里克森在其人生渐成论中指出,在同一性形成的关键期青少年阶段,这一时期重要的人际关系是同伴及朋友集团,本研究的结果也表明,友谊这一子领域的同一性水平与心理压力感的关系密切。
未达成承诺的延缓型与弥散型个体在友谊方面体验到更强、更广泛的压力。
其中友谊方面的弥散型与适应压力的相关系数达0.43。
可见同一性的承诺在这方面是更重要的维度。
自我同一性理论对以上这些研究结果具有很强的解释力。
另外,在这部分研究中进一步表明排他型个体在适应方面的巨大压力。
在人生观、宗教信仰、职业、友谊、交往方式五个内容领域与适应压力都是正相关而且相关甚高,排他型上的得分越高,个人适应压力越大。
说明排他型个体对新经验排斥,传统、僵化及在人际关系方面刻板严重阻碍其适应。
这类群体是适应方面的高危人群,需要格外关注。
本研究提出一个具体假设,内容子领域的自我同一性状态与相关领域的心理压力感存在高相关。
研究结果并没有有力支持这一假设。
说明自我同一性状态是在更深入的层面上对心理压力的各方面产生影响,而非是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
4.2自我同一性状态、自尊与心理压力感的分层回归分析研究目的:考察自我同一性状态、自尊是否对心理压力感有影响?二者分别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着心理压力感。
统计方法的选用:运用分层回归目的在于获得因果推论。
由于控制了无关变量的影响,与一般回归相比,层次回归能更准确地估计自变量对因变量的独立贡献。
结果报告表见论文39页。
分层回归首先将人口学变量作为第一层变量引入回归方程,其次将自我同一性状态作为第二层变量引入回归方程,然后将自尊作为第三层变量引入回归方程。
我们主要关注层次回归模型结果的两个方面:自变量调整后可解释方差的变化以及表示这种变化显著性的F值;每个变量的标准化路径系数(β),它表示了该变量在回归模型中相对于其它变量的重要性。
结果报告人口统计学变量作为控制变量首先进入模型,结果表明人口学变量解释了其3.2﹪的方差变异(F﹦3.199,p<0.01),人口变量中的家庭所在地对心理压力有显著影响(β﹦﹣0.160,p<0.001)。
越是来自于村镇的大学生,心理压力感越大。
引入自我同一性状态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后,对心理压力感方差变异的解释显著增加了6.9﹪(F﹦11.001,p<0.001,)说明自我同一性状态变量在解释心理压力感的方差变异时可能是重要的前因变量。
其中成就型对心理压力感有显著的负向影响(β﹦﹣0.091,p<0.05)弥散型对心理压力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0.206,p<0.001),印证了本研究的相关研究部分得出的结论。
引入自尊后,自变量的这一调整,对心理压力感方差变异的解释大大增加,增加了了16﹪(F值是124.8,p<0.001)。
引入自尊这一变量后,标准回归系数变化显著,β值高达﹣0.432,p<0.001,它表示了自尊变量在回归模型中相对对于其它变量的重要性。
结果表明,在三个自变量中,自尊对心理压力感的独立贡献量最大。
表明自尊在回归模型中相对于其它变量对心理压力感具有更重要影响作用。
在前人的诸多研究中,自尊作为起中介作用的个性变量,对个体的情感、动机、社会适应性行为、认知甚至品德的发展与教育都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理论上,自尊是自我同一性状态影响下的一个重要的心理侧面,自我同一性状态是否以自尊为中介影响着心理压力感,是完全的中介作用,还是部分的中介作用?这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去探索。
5. 研究的主要结论研究结果支持了如下假设(一)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与心理压力感关系密切。
自我同一性发展水平越成熟,心理压力感越低。
成就型心理压力感最低,弥散型心理压力感最高。
(二)意识形态分领域的自我同一性状态与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感的关系更为密切。
(三)人生观、宗教信仰和友谊三个子领域与心理压力感关系尤其密切。
(四)在控制了人口学变量后,自我同一性状态作为综合的心理功能对心理压力感存在显著的影响。
(五)自尊对心理压力感具有更重要影响作用。
6. 本研究的实践意义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的干预重点是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人生观、友谊与信仰三个子领域。
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有助于大学生开展成熟的职业生涯规划。
排他型个体是适应方面的高危人群,需要特别予以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