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宋哲学家杨时的生平简介

北宋哲学家杨时的生平简介

北宋哲学家杨时的生平简介
杨时,中国古代著名的一位理学家。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杨时简介。

杨时,字中立,
号龟山,公元1053年出生于南剑西镛州龙池团。

熙宁九年考取了进士,担任过知县、工
部侍郎等官。

杨时的理学思想是他一生中的闪光点,他对理学的传承和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杨时在年少时,就十分的聪明伶俐,读书成绩也十分的优秀,于是大家都叫他“神童”。

杨时虽然是个理学家,但他并不是一开始就读的儒学,他最早接触的其实是佛学。

杨时在八九岁时就已经会作诗赋了,在明溪县那一带十分有名。

二十四岁时,考取了进士。

考取了进士之后,杨时被授予司户参军,但是他用生病这个理由没有去赴任,而是专
心的研究理学,写了《列子解》这一本书。

后来杨时去到洛阳,拜了著名的理学大师程颢
为师,一心钻研理学。

在当时,与游酢、伊熔、谢良佐一起成为了程颢门下的四大弟子。

那个年代的学者大多都是学的佛学,只有杨时只衷心学习理学,因此杨时在拜在程颢门下
之后,对于理学的学习有常人无法比拟的长进。

学成之后,杨时去了徐州,担任司法一职,在职期间,又撰写了《庄子解》一书。


过杨时对于的理学的追求并没有因此而停住了脚步。

在杨时四十一岁时,又去拜了程颢的
弟弟同为理学大师的程颐为师。

当时的杨时,其实在理学方面已经有很高的造诣了,但是
他依然虚心求教、勤奋好学,终于学到了程门理学的真谛。

杨时继承了程门理学,又对后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有非常深的影响,所以说杨时在
理学上具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

以上就是杨时简介。

杨时,不仅自己对理学的研究颇有成就,而且将理学从北方传到了南方,让理学不仅
仅只在北方传播,被世人成为“闽学鼻祖”。

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杨时求学的故事。

杨时
求学的过程被流传成了一个成语故事——程门立雪。

这样说大家可能就十分熟悉这个故事了。

当时,理学大师程颐在官场上遭人陷害,官职遭罢免后流放故里。

而且洛学在那个时
期不是正统学说,一直受到官方的藐视,于是程颐就下定决心归隐洛阳。

杨时得知这个事
情之后,就与好友游酢一起前往洛阳探望程颐先生。

当时正好是隆冬,朔风凛凛,天寒地冻。

寒冷的北风肆无忌惮地刮着。

但是杨时和游
酢并没有因此而停下脚步,而是将自己的衣服裹得紧紧,背着北风向前行进着。

一路上杨
时和游酢二人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理学思想。

在第二日天刚刚亮的时候,二人终于到达
了程颐的住处。

但是不巧的是程颐刚好去了嵩山书院,不在家里。

杨时和游酢二人虽然已经身子冻得瑟瑟发抖、嘴唇冻得发紫、双腿也冻得迈不开退,
但是急于见到程颐先生的心,还是支撑着他们二人一路赶到了嵩山书院。

傍晚来到嵩山书
院后,又被告知程颐已经在早晨的时候回去了。

二人只说了句真不巧,又匆匆赶回了程颐先生的住处。

等赶到程颐住处时,程颐先生正在闭目养神。

二人觉得不应该打扰大师,于是站在屋外静等先生醒来。

等到程颐先生醒来,发现二人正站在雪中,连忙将二人迎进门,此时屋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

杨时见程颐于洛阳讲得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程颐是北宋的大教育家,自幼非常聪明,还当过帝师,慕名来求教的人很多。

杨时是剑南人,小的时候据非常善于写文章,后来他考中进士当官了。

那时,程颐讲授儒家的学术精要,洛阳的学生都过去拜他为师。

杨时正好调去做官错过了这个机会。

后来杨时拜程颐哥哥为师,两人的关系非常好。

就这样过了四年,程颐哥哥去世了,杨时还专门为他设立灵堂。

杨时为了再学习,决定到洛阳去拜程颐为师。

他拉了个朋友一起去拜访,但程颐正好在睡午觉,两人不便打扰他。

大雪不期而至,为了能在程颐醒后第一时间见到他,他们二人就没有离去。

他们恭恭敬敬地站在门口,不说一句话,就这样等了大半天程颐才睡醒。

程颐看着这两人吃了一惊,原来雪已经下了很久,门口的雪已经积了到了人的膝盖,两人完全变成了雪人。

可是两人冒着雪经过了这么长时间的等待还是没有半点不耐烦。

后人把杨时见程颐于洛阳的故事总结出程门立雪这个成语,意思就是心志坚定地向老师虚心求教。

这个故事的版本有很多,有些人认为当时杨时与朋友不是立在门外而是在屋檐下等待程颐苏醒。

他们的观点是现代人望文生义,为了让这个故事更动人,就说杨时与好友是在大雪中等待,忽视了事实的真相。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