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态文明PPT(新)

生态文明PPT(新)


(二)外部性理论
从外部性理论引申则会得出公共物品理论,可以说生 态资源是一种公共物品,那么其在供给与消费过程中就 会产生外部性的问题。由于“公共物品具有两个基本特 性,即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正是因为生态资源具有的 特性,导致了生态资源的过度开采、生态资源浪费等等 现象,从而导致了“公共地悲剧”。
(三)生态经济学
现代生态学是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 生态文明是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生态经济学、生态现 代化理论等生态思想的升华与发展,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成 果。
绿色政治运动的兴起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欧各发达国家兴起了绿色运动。 80年代已走向政治化。西方各国已相继出现“ 绿党”、“ 生态党”、 “环境党”、“价值党”,而且作为一种独立的政 治力量介入西方各国的政治斗争。 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 1972年 瑞典 斯德哥尔摩;113个国家或地区参加。中国派 出了代表团。 发表了: 《人类环境宣言》。
三、中国的生态文明之路
(一)中国在国际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博弈 (二)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问题 (三)中国的科学技术创新问题 (四)能源结构问题 (五)中国的制度创新问题
(一)中国在国际气候变化会议中的博弈
所谓“碳博弈”是指,在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中,各个 国家(博弈者)根据自己所掌握的信息,以策略集合, 做出有利于自己利益的行动策略的行为。各个博弈者在 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各自利用自身的优势与学习对 方的策略,而选择自己的行为,达到自己设定的目标, 可以说,国际碳博弈的结果是各个国家通过研究、行动 的互动而形成的结果。每个国家都出于对国际生态环境 的共同知识,通过对其他博弈者的分析与研究自身的局 势,而采取的相应战略。
100 99 82 47 22 9
由此,“低碳经济”的概念开始被世界所认识并不断重 视起来。
“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英国政府2003年发布的能源白 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其涵义 主要是指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经济模式,是以低碳 能源系统、低碳技术体系和低碳产业结构为基础,以降低 温室气体排放为出发点,以适应气候变化、构建生态文明 为核心内容的经济模式。
(五)伦理经济学
其他的理论或强调价格机制,或强调政府的作用, 或强调生态环境系统的重要意义,或强调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的“剥削”、“反生态”性质。但是都忽视了人类 社会发展中,或生态环境保护中“人”的重要作用。
作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主体,人的全面发展对生 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生态环境的完善是人 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与基础,而人的全面发展将对生 态环境保护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三)世界生态环境的总体状况—以气候变化为例
1906—2005年的近100年中,全球的地表温 度上升了0.74℃,而在刚刚过去的50年中,地球升 温的速度几乎等于过去100年升温速度的2倍。全球 气候变暖已经成为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暴雨、 洪峰、干旱、龙卷风等极端气候事件频频发生的主 要原因。
全球气候变暖也带来了其他方面的灾难。首先:农牧产业 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在世界范围内,到1994年为止,全球 已经退化到无法恢复程度的农用地面积达到30多万平方公里, 相当于意大利的国土面积;其次,人类的基本生活条件遭到 了破坏,而且全球气候变暖所带来的疾病死亡率上升,使得 广大发展中国家深受其害,《斯特恩报告》指出如果我们不 及时采取行动,那么到2015年,全球受气候灾害影响的人 数将达到3.75亿人;最后,全球气候变化同样威胁到了生物 的多样性。2006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指出:人 类正处在自恐龙灭绝后的第六次物种大灭绝的危急关头,如 果按现在每小时3种物种灭绝的速度,到2050年,地球上四 分之一乃至一半的物种将会灭绝或濒临灭绝。
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论及生态文明,并将其提高到更高的 战略层面。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四位 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
建设生态文明是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形成的 认识成果,也是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实践成果。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大计。有利于克服资 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矛盾,实现节约发展、情节发展、安 全发展;有利于在保护自然与生态基础上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 条件,为人民群众的生产理论之评述 三、中国的生态文明之路
一、生态环境的现状
(一)生态文明的概述
生态是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存在 状态;
生态文明是一种社会文明状态,它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 与社会和谐共处、良性循环、持续发展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发展 的经济模式、健康合理的消费模式及和睦和谐的人际关系为内涵。

生态文明的本质特征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原始文明
采集、狩猎 上百万年
人与自然——顺从关系 重集体
农业文明
农耕、游牧 一万年
人与自然——顺从关系 重土地
工业文明
蒸汽机、现代化
三百年
人与自然——征服关系 重视资金
生态文明
人、自然和谐
人与自然——和谐关系 重视知识
共同点
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人类物质生活不 断改善。特别是近代的工业文明,随着科 技进步和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人类对自然 界的利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人类的 生活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 我们不要陶 醉于我们人 类对自然界 的胜利。对 于每一次这 样的胜利, 自然界都会 对我们进行 报复。
❖ 仅仅200多年的工业文明,人类就已空 前地消耗了地表和地下资源,严重削弱 了自然生态系统自调节自平衡的功能。 然而,这种牺牲后代人利益的巨大代价 ,并没有换来当代人的幸福,相反却形 成了全球12亿多贫困人口和8亿多食不 果腹的饥民,饥民超出了农业文明晚期 (1700年)的全球总人口。无情的事实告 诉人们:这不是人类为之奋斗的发展目 标!
温室效应与温室气体
《斯特恩报告》经过严格的测算,在2006年,世界 的温室气体含量为430ppm(百万分比浓度),并且 正在以每年2.5ppm的速度上升。如果我们不及时采 取行动制止这一趋势,到本世纪末,大气的温室气体 浓度将达到甚至超过750ppm,以这样的浓度水平, 可以导致地球的平均气温以50%的概率上升5度甚至 更高。
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积缩小。多年来,由于过分开采 地下水,在北方地区形成8个总面积达1.5万平方公里的超 产区,导致华北地区地下水位每年平均下降12厘米。1949 年以来,中国湖泊减少了500多个,面积缩小约1.86万平 方公里,占现有面积的26.3%,湖泊蓄水量减少513亿立方 米,其中淡水量减少340亿立方米。
(二)我国生态环境的总体状况
生态环境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 也是全球性的重大问题。 中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 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
沙漠化迅速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沙漠化受害最深的国家之一。 北方地区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已超过149万平方公里, 约占国土面积的15.5%。80年代,沙漠化土地以年均增长 210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近25年共丧失土地3.9万平方公 里。目前约有5900万亩农田,7400万亩草场,2000多公里 铁路以及许多城镇、工矿、乡村受到沙漠化威胁。
二、相关理论之评述
(一)新古典主义经济学 (二)外部性理论 (三)生态经济学 (四)生态马克思主义 (五)伦理经济学
(一)新古典主义经济学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是以价格理论为核心的,他们认为 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对环境服务定价。通 过求解包含资源的效用函数,考虑不可再生资源的可耗 竭性、环境损害可累计性、对污染控制、资源发展与研 究投资、自然资源对环境影响不确定性以及自然定律等 问题,建立起生态环境要素适度内化模式。
1751-2004 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趋势
温室气体的浓度与气温上升的可能性(%)
稳定水平(ppm) 2oC 3oC 4oC 5oC 6oC 7oC
450
78 18 3 1 0 0
500
96 44 11 3 1 0
550
99 69 24 7 2 1
650
100 94 58 24 9 4
750
水体污染明显加重。据1987年典型城市监测调查,有 42%的城市饮用水源地受到严重污染;63%的城市受到不同 程度的污染。在调查的532条河流中,有82%的河流受到不 同程度的污染。
大气污染严重。中国大气污染属于煤烟型污染,北方重 于南方。目前中国能源消耗以煤为主,约占能源消费总量 的四分之三。近年来,废渣存放量过大,垃圾包围城市。 中国废渣年产生量已超过5亿吨,处理能力赶不上排放量。 1988年全国积存量为66亿吨,人均6吨废渣。据统计,全国 城市生活垃圾为6000万吨/年,比10年前增加了一倍。
❖ 20世纪70年代,人类才认识到工业文明时 代是该结束了,人类不能一味地只向自然 索取,也要注意保护生态,做到人和自然 相互依存,和谐共处,协调发展。
现代生态学出现:1866年德国海克尔把“研究有机体与环 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命名为“生态学” 。现代生态学的核心就 是处理人与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复杂关系。
党的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奋斗目 标的新要求提出来,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把生态文明作 为一项关系社会主义建设全局的重要战略任务加以明确。 此后,生态文明建设逐步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 设、社会建设一起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 部分。
在十七大上中央明确提出了2020年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 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 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文明质量 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四)生态马克思主义
生态马克思主义主要是在法兰克福学派对技术理性批 判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美国本·阿格尔教授在1979年 《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中第一次运用了“生态马克思 主义”这个概念,标志着生态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