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光纤通信(1)
第六章光纤通信(1)
6.2 光纤与光缆
• 6.2.1 光纤的结构与分类 • 6.2.2 光纤的导光原理 • 6.2.3 单模传输条件 • 6.2.4 光纤的传输特性 • 6.2.5 光缆
第六章光纤通信(1)
6.2.1 光纤的结构与分类
• 1.光纤的结构
– 光纤是由中心的纤芯和外面的包层构成的,一般为 双层或多层的同心圆柱体,为轴对称结构。
• 1960年,美国人梅曼发明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 。 • 1966年,“光纤之父”——高锟博士首次提出光纤通信的
想法,这是光纤通信发展的里程碑。 • 1970年,美国康宁公司研制出了损耗系数为20dB/km的光
纤,光纤通信从此进入飞速发展。 • 1977年,芝加哥第一条45Mbit/s的商用线路。 • 1976 年和 1978 年,日本先后进行了速率为34 Mb/s以及速
第六章光纤通信(1)
2.光缆的种类
• (1)根据传输性能、距离和用途光缆可分为市话光缆、 长途光缆、海底光缆和用户光缆。
• (2)按光纤的种类可分为多模光缆和单模光缆。 பைடு நூலகம் (3)按光纤套塑方法可分为紧套光缆、松套光缆、束管
式光缆和带状多芯单元光缆。 • (4)按光纤芯数可分为单芯光缆、双芯光缆、四芯光缆、
1.光的反射和折射
• 当光射线射到两种介质交界面时,将发生 反射和折射。
入 射
θ1
θ3
反射
n1
n2
n1>n2
θ2
折
射
第六章光纤通信(1)
• 光的全反射
– 当光从光密物质(折射率大的物质)入射进 光疏物质(折射率小大的物质)时。
– 当入射角大于临界角。
第六章光纤通信(1)
归纳思考
光射到两种介质交界面时,将发生反射和折射。
• 1990年,565Mbit/s的光纤通信系统进入商用化阶段。 • 1993年,速率622Mbit/s以下SDH产品开始商用化。 • 1995年,速率2.5G bit/s的SDH产品开始商用化。 • 1996年,10G bit/s的SDH产品开始商用化。 • 1997年,20G bit/s和40G bit/s的产品试验取得巨大发展。 • 2005年3.2Tbps超大容量的光纤通信系统在上海至杭州开通,
• (3)护层结构
– 护层的主要作用是保护缆芯,提高机械性能和防护性能。不同的护 层结构适合不同的敷设条件。
– 光缆的护层分为外护层和护套两部分,护套用来防止钢带、加强构 件等金属构件损伤光纤;外护层进一步增强光缆的保护作用。
• (4)填充结构
– 填充结构用来提高光缆的防潮性能,在光缆缆间空隙中注入填充物, 以防止水汽进入光缆。
第六章光纤通信(1)
1.光缆的结构
• 光缆的基本结构一般由缆芯、加强构件、 填充物和护层等几部分构成,除了这些基 本结构之外,根据实际需要还要有防水层、 缓冲层、绝缘金属导线等构件。
第六章光纤通信(1)
• (1)缆芯
– 为了进一步保护光缆,增加光纤的强度,一般将带有涂敷层的光纤再套 上一层塑料层,通常称为套塑。将套塑后且满足机械强度要求的单根或 者多根光纤芯线 以不同的形式组合起来,就形成了缆芯。
– 光缆缆芯的基本结构大体上有层绞式、骨架式、束管式和带状式四种。
第六章光纤通信(1)
• (2)加强构件
– 加强构件的作用事增加光缆的抗拉强度,提高光缆的机械性能。一 般光缆的加强构件采用镀锌钢丝、钢丝绳、不锈钢或者高强度塑料 加强构件等。一般加强构件位于光缆的中心,也有位于护层的,叫 做护层加强构件。
其他损耗。 归纳思考 • 为什么光纤的工作窗口选择0.85μm、1.31μm、
1.55μm?
第六章光纤通信(1)
• 光纤损耗的大小与波长有密切的关系,损耗与波长的关 系曲线叫做光纤的损耗谱。
• 石英光纤的损耗谱
第六章光纤通信(1)
2.光纤的色散特性
• 光纤的色散是在光纤中传输的光信号,随传输距离增加,由 于不同成分的光传输时延不同引起的脉冲展宽的物理效应。
1.归一化频率V
• 归一化频率是为表征光纤中所能传播的模式数 目多少而引入的一个特征参数。其方程为:
其中,α——是光纤的纤芯半径; λ——是光纤的工作波长; n1和n2 ——分别是光纤的纤芯和包层折射率; k0 ——真空中的波数; Δ——光纤的相对折射率差。
• 单模传输条件:0<V<2.405
第六章光纤通信(1)
是至今世界容量最大的实用线路。
• 目前研究中的商用速率为数十Tbit/s。
第六章光纤通信(1)
光纤通信发明家高锟(左) 1998年在英国接受IEE授予的奖章
第六章光纤通信(1)
• 从光纤的损耗看光纤通信的发展
– 1970年是20dB/km – 1972年是4dB/km – 1974年是1.1dB/km – 1976年是0.5dB/km – 1979年是0.2dB/km – 1990年是0.14 dB/km,已经接近石英光纤的理
第六章光纤通信(1)
6.2.2 光纤的导光原理
• 分析光纤的导光原理,一般可采用两种方 法:一种是波动理论法,另一是射线法。
– 波动理论法是根据电磁场理论,分析其传输 特性。
– 光可用一条表示光的传播方向的几何线来表 示,这条几何线就称为光射线。用光射线来 研究光波传输特性的方法,称为射线法。
第六章光纤通信(1)
第六章光纤通信(1)
6.1.3 光纤通信的特点
• 优点
– (1)传输频带宽,通信容量大 – (2)传输衰减小,中继距离长 – (3)抗电磁干扰,传输质量好 – (4)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施工 – (5)原材料丰富,节约有色金属,有利于环保
• 缺点
– 光纤质地脆,机械强度低;光纤的切断和接续需要一 定的工具设备和技术,光缆的弯曲半径不能过小等等。
论损耗极限值0.1dB/km。
第六章光纤通信(1)
6.1.2光纤通信的工作波长
• 光波是电磁波的一种,其波长在微米级,频率为1014Hz~ 1015Hz数量级。
• 目前光纤通信使用的波长范围是在近红外区,即波长为 0.8~1.8μm。
• 光纤通信使用的三个工作窗口
– 0.85μm、1.31μm、1.55μm。
• 模式色散
– 模式色散是指即使同一波长的光,若其模式不同,则传播速率也不同, 从而引起色散,又称为模间色散,只存在于多模光纤中。
• 色度色散
– 光源的光谱中不同波长成分的光在传输过程中发生群延时,引起光脉 冲展宽,主要包括材料色散和波导色散。
• 偏振模色散
– 偏振模色散是由于光信号传输会产生两个方向的偏振模,当光纤在光 信号传输的两个方向上的折射率不同而产生的色散叫做偏振模色散。
率为100 Mbit/s的光纤通信系统的试验。 • 1980 年,140Mbit/s光纤通信系统投入商业应用。 • 1983年敷设了纵贯日本南北的光缆长途干线。
第六章光纤通信(1)
• 由美、日、 英、法发起的第一条横跨大西洋 TAT-8海底光 缆通信系统于1988年建成。
• 第一条横跨太平洋 TPC-3/HAW-4 海底光缆通信系统于1989 年建成。
• (3)按照光纤的折射率分布分类
– 按照光纤剖面折射率分布的不同,光纤可分为突变型光纤(SIF) 和渐变型光纤(GIF)。
• (4)按照ITU-T建议的分类
– 按照ITU-T关于光纤的建议,光纤分为G.651光纤(渐变多模光纤)、
G.652光纤(常规单模光纤)、G.653光纤(色散位移光纤)、
G.654光纤(性能最佳单模光纤)、G.655光纤(非零色散位移单模
– 纤芯位于光纤中心,作用是传输光波。包层位于纤 芯外层,作用是将光波限制在纤芯中,同时还起到 一定的机械保护作用。
– 通信用的单模光纤纤芯为4-10μm,多模光纤纤芯直 径为50~85μm,不管单模光纤还是多模光纤,包层 的直径均为125μm。
n
2
n
1
第六章光纤通信(1)
• 设纤芯和包层的折射率分别为n1和 n2,光 在光纤中传输的必要条件是n1>n2。
• 损耗系数
(单位:dB/km) Pi和Po分别为入射光功率和出射光功率(mW或W)
• 损耗系数是光纤传输系统中限制光信号中继传输距离的重 要因素之一。
• 光纤损耗大致可以分为吸收损耗、散射损耗和其他损耗。
第六章光纤通信(1)
• 光纤的传输损耗影响光信号的中继距离。 • 光纤损耗可以分为吸收损耗、散射损耗和
n14 n13 n12 n11 n11 n12 n13 n14
结论: •渐变型光纤纤芯折射率呈连续变化
利用光的反射和折射 光线在其中以一条近似于正弦型的曲线向前传播第六章光纤通信(1)
6.2.3 单模传输条件
• 单模光纤是在给定的工作波长上,只传 输单一模式的光纤。
• 单模光纤需要满足什么条件?
第六章光纤通信(1)
第六章光纤通信(1)
• 色散主要包括模式色散、色度色散和偏振模 色散三种。
• 对于多模光纤,主要是模式色散。 • 对于单模光纤,不存在模式色散,主要是材 归纳思考 料色散。 • 损耗和色散对于光脉冲传输中的影响有什么
不同?
第六章光纤通信(1)
6.2.5 光缆
• “光缆是为了满足光学、机 械或环境的性能规范而制 造的,它是利用置于包覆 护套中的一根或多根光纤 作为传输媒质并可以单独 或成组使用的通信线缆组 件”。
当光从光密物质照射到光疏物质时,且入射角θ 1满足 θc<θ1<90°时,会发生全反射现象。
为什么需要纤芯的折射率大于包层的折射率?
第六章光纤通信(1)
2.阶跃型光纤的传输原理
光线在阶跃型光纤中的传播示意图
结论:
1、阶跃型光纤就是利用光波的全反射原理 2、光波在纤芯中以“之”字形向前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