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应以“读”文本
桂阳县职业技术教育学校曾令琼
提高中职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培养中职学生的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能力,是中职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就目前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实际情况来看,还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一是“讲风”太盛仍然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二是重问轻读现象比较严重。
这实在是丢了“读”这个语文教学的根本。
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必须重新摆正“读”、“讲”、“问”的关系。
笔者认为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还应以“读”为本。
“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它是学习之母,智慧之源。
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要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听、说、写的能力,同样离不开“读”这个根。
读、听是语言的表达和运用;说、写是语言的表达和运用。
没有吸收和理解,就谈不上表达和运用,学生只有通过读,学习人家是如何运用语言来表情达意的,才有可能自己去驾驭语言,表情达意。
大凡文章写得好的人,都有相当浓厚的“读”的基础。
可见读、听、说、写这四项中,领头的一项是读,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在力度和时间上不能“四分天下”,首要的是要培好“读”这个根。
根深才能叶茂,固本方可枝荣。
非读无以广识,有知才会有能,能力的发展依赖于知识的掌握。
而“读”本身就是一种紧张的智力活动,它可以发展学生观察、想象、思维等能力。
通过阅读激发起来的思维,犹如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取得收成。
有些学生连课文也不愿“接触”,却“陶醉”于老师那津津乐道的讲演,其结果语文成绩总是上不去;也有不少学生,虽然在语文课上面对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说和支离破碎的提问而昏昏欲睡,但他们重视自我阅读,语文成绩却也很是不错。
这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舍本与固本的不同结果。
“读”的形式多种多样,在课堂教学中要会正确运用。
一、默读
默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手段。
首先要在课堂上保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安静的默读时间。
我们有的老师,因担心课堂讲解的时间不够,把学生阅读课文的时间全部挤到课外,这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课外负担,其效果也不理想,到上课时连课本还未问津的学生大有人在。
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虽然也给学生默读的时间,但时间太少,多数学生还没读完,便开始讨论。
究其原因,是心怕课堂气氛沉闷。
这又是对默读的一种误解。
殊不知默读的过程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内在的口头语言的过程,“此时无声胜有声”。
学生边读边思考,有利于课文的感知、理解、鉴赏和吸收,何惧气氛不热烈?还有老师在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时喋喋不休,唯恐学生读不懂,这其实是在干扰学生阅读,当然也收不到好的默读效果。
其次是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默读方法,教会他们是要通过多种手段加强对默读效果的检查。
这样才能培养学生“默而知之”的良好习惯,形成默读深思和获取的综合能力。
二、朗读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是最常用和最基本的方法,包括教师范读、学生单读和师生合读等,其心理过程特点是:视觉中心→语言中心→说话中心→听觉中心→阅读中心。
这可是一个眼、脑、口、耳协同活动的过程,多种感官通道被利用起来了,它能充分发挥感知的积极功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范读胜于讲解,因为范读能直接把学生带入课文境界。
学生通过各种朗读,能增强语感,再现意境,加深对课文的感知理解,培养听的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增强口头表达能力。
老师还可以通过学生朗读的信息反馈,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进而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目前,中职语文课上的琅琅书声越来越少了,有的学生上了三年中职,竟然没有朗读过一次课文;有不少学生虽会齐整地合读,却不会自由地朗读。
书读不好,话说得也结结巴巴,语无伦次,表达能力很差,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这是没有正确使用朗读方法甚至忽视朗读教学的严重后果。
三、背诵
背诵是我国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它在默读和朗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强化记忆,巩固阅读成果,积累语言材料。
这对促进学生深入领会课文、培养记忆能力、提高表达能力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古代学生学习书面语言,囫囵吞进一定数量的文章,再不断反刍消化,进而学会运用。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跳读、速读、筛选信息的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但是,这些也必须以一定的语言材料的积累为基础。
现行中职学段四期教材中要求学生背诵的范文(段落)过少。
我想,一个学生小学、初中阶段就可背诵二三百篇范文,中职阶段再用一部分课堂时间背诵典范的现代文10篇,文言文10篇,精彩的现代文段和文言文个15段(诗歌除外),应该不成问题。
如果这样,我们中职语文教学会是另外一种局面。
不过,这里所说的背诵,不同于古代学生的死记硬背,而是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
学生在老师的指点下,理解内容,分清主次,把握整体与部分间的区别与联系,理清篇段的结构层次,找出行文的线索,捕捉重点词语和关键句子,就能背得快,记得牢。
各种类型的课文在课堂教学中都应加强“读”的训练,这样读讲结合,既能调节课堂气氛,又能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
而学生头脑中有了若干范文作底,加之课外阅读和社会实践活动,写起作文来也就容易多了。
上面就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轻“读”偏向强调了要加强“读”的训练问题。
这里要说明的是,说以“读”为本,并非否定课堂教学中多种教法的运用。
譬如讲解,它有利于发挥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可以发展学生的听、记能力,使学生把握阅读要领,但不应以讲废读,而应以讲解惑、以讲培读,讲清楚这种文章应如何读,这类文章该怎样写。
这就是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把语文课真正上成为教师引导下“教会学生学习”的课。
“读书破万卷”的“破”是剖析,讲解是剖析的一种,包括老师破和学生自己破。
要知道,这里“读”在前“破”在后,如果以讲废读,用繁琐乃至架空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领悟,那只能是唱“空城计”。
再如提问,也是中职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用得好,能促进学生思考,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但我认为也要以问促读,要问在教材的关键部位,以激起学生思想的火花,引发学生讨论和再读的兴趣。
问题要来自教材,来自学生,以教会学生主动质疑为最好,那种泛泛的缺少思考价值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还是不提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