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围的浪潮——中国当代艺术现象解读
作者:刘洋
作者单位: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天津,300222
刊名:
新西部(下半月)
英文刊名:NEW WEST
年,卷(期):2010,""(7)
被引用次数:0次
1.李小山阵中叫阵 2002
2.吕澎.易丹中国现代艺术史 1992
3.彭德中式批评 2002
1.期刊论文裴临风.PEI Lin-feng边缘地带——有感于贵州当代艺术的现状、处境及其他-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6,20(4)
在计划经济时代,美术作品的创作、展览主要是为当时的政治运动服务.伴随改革开放的大潮,贵州与全国同步,迅速步入市场经济时代;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贵州美术界在突出强调地域性、民族性与现代性的同时,也历经过西方各种现代艺术思潮的洗礼.随着新旧世纪的交替,贵州当代艺术创作再度活跃,但由于贵州经济、文化发展相对滞后,在短时期内不可能建立起一套有利于当代艺术成长、发展的有效机制,贵州当代艺术的整体现状不容乐观.中国当代艺术历经二十余年的曲折发展,同样未能打破中心与边缘泾渭分明的格局;在当代艺术高度商业化的今天,艺术家似乎必须努力打造出自己的个人图式、商标和品牌,并按照西方的游戏规则炮制出具有"中国性"的当代艺术,如果幸运之神降临,方有可能在当代艺术阵营中异军突起,成为艺术的"新贵"和"富豪".
2.期刊论文刘海平商业化影响下的中国当代艺术-大视野2010,""(20)
相对于上世纪80年代,当代的艺术家已经获得了更为宽容和自由的创作空间,先进中国的当代艺术正可谓蓬勃地发展,以经营中国当代艺术为特色的画廊、私人美术馆持续大量产生."拍卖行"、"画廊"、"经纪人"、"买家"、"卖家"等等这些与商业有关的词汇频繁与中国的当代艺术和艺术家发生联系,使其机构或者个人的许多在过去难以变现的"作品",成为在市场流通过程中与一定金额相连的"艺术品".
3.期刊论文张利语.Zhang Liyu中国当代艺术中精神性的缺席——798艺术区、艺术市场、人文责任及其他-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10,""(1)
一
对于中国当代艺术来说,其发展阶段中最大的突破在于近些年大量资本的进驻对于艺术及其市场的推动.798艺术区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随着中国当代艺术和艺术市场的深化,798这个原型来自西方SOHO区但又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园区引发了越来越多的争议,焦点在于艺术商业化和商业化给整个中国艺术生态带来的各种影响.
4.学位论文杨帆西方流行文化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影响——“玩世现实主义”绘画与“后崔健群”摇滚乐比较研究2008
本论文旨在自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流行文化对中国当代艺术中的“玩世现实主义”绘画与“后崔健群”摇滚乐的影响进行了比较研究。
论文除引言和结论外共分三章。
前两章主要阐述了关于流行文化、“玩世现实主义”绘画与“后崔健群”摇滚乐的相关概念与界定,以及流行文化对当代艺术的影响.第三章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在第一部分“流行文化对‘玩世现实主义’绘画与‘后崔健群’摇滚艺术创作的影响”中,文章主要从创作叙述态度和创作题材取向两个方面来比较研究,总结出两个艺术群体艺术创作的文化介入性与题材摄取选择的共通性。
在第二部分“流行文化对‘玩世现实主义’绘画与‘后崔健群’摇滚乐艺术传播的影响”中,从两个方面展开进行比较研究,分别是艺术传播路径的“代理制”以及艺术传播技巧的“策划制”,总结出流行文化下的艺术传播对于艺术家不利的一面。
在第三部分“流行文化对‘玩世现实主义’绘画与‘后崔健群’摇滚乐艺术家的影响”中,首先,我们研究了在面对流行文化的影响下艺术家所持的不同“态度”,“玩世现实主义”绘画与“后崔健群”摇滚乐两个群体都发生了变化,即画家的商业态度与摇滚音乐人偏执的纯艺术态度,从而形成了不同于八十年代“统一态度”的多元共生局面;其次,我们研究了两个群体在文化商业化的情境下各自的不同行为,画家选择“面对”,而摇滚音乐人却选择“逃避”,前者成为市场的宠儿,而后者却选择当个普通的“乞丐”艺术家。
结语部分,探讨总结了中国当代艺术中两群体在面对流行文化的影响所做出的反映是偏激的或者说不妥的,他们如何在流行文化的语境下既能保持其生存的一面,同时又能在“世俗生活”中保持其“超越性”的一面成为眼前必要课题;从而引出“80后”艺术家肩负“传承与吸收”的重任;最后提出在当代艺术教育良性发展引导下的中国当代艺术创新“新理念”。
5.期刊论文杨卫策展的空虚-艺术评论2004,""(10)
如果将文化热和商业化作为八十年代与九十年代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背景来划分,那么,商业化对九十年代中国当代艺术批评界所带来的直接影响,也就是从国际市场逾入进来了"策划人"这么一个操盘上市的概念.正如"与国际接轨"作为九十年代中国当代艺术最为时髦的话语,逐渐取代替换掉了八十年代的所谓"启蒙"、"理性"等文化理念一样,随着这种现实环境的变化和一系列悦耳动听的新概念、新名词的骤然涌现,大批的艺术批评家也都纷纷开始洗脑换筋,改变原先稳中求健的理论者角色,继而以策展人的身份取而代之,跃向了国际交往和市场经济的前台.
6.学位论文罗军乡土经验与中国当代艺术——丽江工作室的艺术实验2009
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国,今天的中国正处在由乡土社会向城市的转化阶段。
随着经济现代化、信息全球化的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正在逐渐消失。
在城市化环境中发展起来的中国当代艺术也因为经济等各方面的因素而呈现出过于商业化、市场化的状态。
同时,也由于现代化的原因,城市与农村的差距越来越大,艺术与公众的距离越来越远。
面对这样的状况,美国人正杰、丽江本土艺术家木玉明选择在远离经济政治中心的西南边陲之地——丽江拉市海乡开展与艺术相关的活动。
他们此种实验性的行为和在实验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或许可以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提供某种可能。
而这种乡土经验也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多元化发展开拓更广阔的探索空间。
<br>
从19世纪三十年代“乡村建设派”的晏阳初、梁漱溟等人为解决中国农村问题而在农村所开展的相关活动,到20世纪四十年代俄国人顾彼得在丽江所开设的“工业合作社”,再到今天罗旭的“土著巢”、陈少锋的天寺宫村计划、浙江嵊泗渔村的“艺术岛计划”,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乡村建设的传统。
丽江工作室在拉市海乡的建立,正是对这一传统的延续。
在实地的田野调查和各方面文献资料查阅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对丽江工作室具体情况的介绍和与
中国当代艺术中其他有关“乡土经验”活动的比较,试图分析乡土经验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进程中的意义。
<br>
文章分为四章,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是介绍丽江工作室的具体情况,包括工作室的地理位置、展示空间和工作室理念等等。
从“江湖”系列活动、海东艺术中心的展览、艺术家进驻、文化地图四个方面的项目分析工作室存在的价值。
第三章是对中国其他地区有关当代艺术的“乡土经验”进行介绍,进而与丽江工作室进行比较分析。
第四章则是对丽江工作室艺术实验活动分析后所得到的启示。
通过四个章节的论述,分析了丽江工作室在工作过程中所获得的“乡土经验”对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多元化促进作用。
7.期刊论文沈伟先锋的市场与资本的力量-美术观察2006,""(8)
2006年的3月31日,纽约苏富比首次举行了亚洲当代艺术品拍卖,二百四十多件拍品中,中国当代艺术品扮演了主角并获得了惊人的佳绩,于是,联系到近年来国内拍卖行情的攀升,一时间里,关于中国"先锋"艺术及其市场走势的话题再次引起波澜,以至于《参考消息》也在4月3日和4日相继转载了两篇外刊媒体的相关文章,分别题为:《中国:当代艺术新前沿》和《谁定了中国艺术商业化的潜规则》.
8.学位论文张晴雨困惑与坚守—对中国当代艺术背景下写意油画的思考2007
通过阐述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和现状,指出了现代主义的进步论思想对写意油画的质疑。
首先批驳了进步论是一种先验性的后殖民主义理论。
指出写意油画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
针对进步论的笔墨无法走向构成的观点,而西方油画的写意蕴含着构成的变革论调,论述了首先笔墨本身就有经营位置的美学理念,再次基于写意的民族传统认知方式,笔墨也是不自觉贯穿于西方油画的发展史中的,而在中国特有的文化情境下,笔墨的力量举足轻重。
除去进步论的蛊惑,商业化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写意油画是中国特有的文化传统及社会现实下的产物,它伴随着中国油画民族化的历程,贯穿于中国油画的发展史,当然在当代的艺术背景之下也有其自身的困囿和要探索的方向。
本文链接:/Periodical_xxb-xsb201007079.aspx
授权使用: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dbsdt),授权号:6f0731d1-caf9-4448-a291-9e58003d3f81
下载时间:2010年1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