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卷 第1期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Vol.30 No.1 2010年2月Journal of Yancheng Teachers University(Humanities&S ocial Sciences)Feb.2010论网络虚拟空间对文学空间意识的开拓3贺天忠(孝感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北孝感432000)【摘 要】空间意识和意识空间与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交往信息传播媒体的变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网络媒体实际上是把宇宙自然物理空间意识和人类心理时空以虚拟存在的方式再现、生产并无限扩展。
网络虚拟空间极大地开拓了人类的空间意识,其中包括文学的空间意识;网络虚拟空间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能动创造性,也广泛地激发了人们的文学创造欲。
【关键词】空间意识;网络空间;文学空间;虚拟性【中图分类号】I0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873(2010)01-0004-05 网络媒体所造就的虚拟空间,已经形成了可以涵盖一切领域的巨大信息资源宝库。
它可以把每个物质与精神创造者的既有信息、经验、知识、理论、成果等转化为电子资源,也可以把全球人类关于宇宙、自然和社会以及精神心理世界等一切成果转化成为可供参考的信息资源,似乎已经把全人类的头脑共同虚拟化而凝聚成为一个硕大无比的动态变化增生的心理时空场域。
网络虚拟空间极大地开拓了人类的空间意识,其中包括文学的空间意识;网络虚拟空间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能动创造性,也广泛地激发了人们的文学创造欲。
网络空间与文学空间都具有人类精神创造的虚拟性真实特性。
但文学空间仅仅是借助语言文字而创造的艺术真实,其给人的身临其境性与网络空间相比,还显得很有限。
网络空间可以融合文学空间的优点,克服文学空间的缺点。
不过文学即使是借助于网络而形成的网络文学仍然属于语言艺术,读者在网络中只有通过语言文字才能复现或再创造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外文学文本所产生的独特的文学空间。
网络空间和文学空间之间也存在一种互动的趋势,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对人类空间意识的延展,又可以丰富人们的文学想象创造空间,从而可以加强文学对空间意识的表现力,并借助于网络新型的传播媒体使文学文本转变为当代科技文化形态。
文学描写的独特空间,通过网络传播又可以进一步丰富人们的精神感受和空间体验,从而又给人们拓展创造新的网络空间增添新的灵感和信息资源。
因此,这两者之间对人们的空间意识的丰富与拓展是一种互动提升的关系。
一、网络整合无数个体头脑成为“全球脑”,不断地创造新的生活空间和文学空间早期互联网的智者克拉克曾认为网络并不是把电脑联系在一起,而是把人联在了一起。
网络超文本所链接的绝不仅仅是文本自身,而是整个人类。
因此,网络空间不应被简单地视为知识的容器,而应视为无数个体之间在精神层面相互交往、共同建构的总和。
万维网的发明人蒂姆・伯纳斯2李当年在构想万维网时,就把它设想为通过把全世界的个人知识联结在一起而形成的一个不断成长的超人“头脑”,他认为这个集中了人类所有知识和直觉的东西就是“全球脑”(蒂姆・伯纳斯2李:《编织万维网》第十四章,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9.)[1]。
全球脑极大地延伸了每一个个体的认知能力,在“全球脑”的辅助下,个体的认知发展彻底突破了原有的空间地理的、民族国家的局限。
无数思维的个体可以从汇聚了无数智慧的大脑里吸收自我发展的信息资源。
人们可以及时找到相关性的参考,进行再创造。
所以,动态存在性的全球脑是个人大脑的有益补充,个人大脑又以个性化的创造汇入全球脑。
网络造就的“全球脑”对于文学而言,其意义也是非凡的。
3[收稿日期]2009-10-09[作者简介]贺天忠(1964—),男,湖北谷城人,孝感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文艺学、美学研究。
首先,网络创造了人们新的生活时空,也刷新了文学表现的时空。
电子技术的发展给信息传输提供了一条最便捷的途径,减弱了时空对人类社会的限制,信息无时无处不在,网络成为最关键的组织形式。
网络让人们自由点击链接就可得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资源,使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作为第四媒体的网络真正让我们领略了新媒体传播创造新时空的威力,文学因此成为网络构成的一部分。
网络空间不仅成为文学的重要表现内容,同时文学的繁荣也越来越依托于网络传播的力量。
目前中国大陆有名的文学网站“榕树下”(www.r )自1997年由美籍华人朱威廉投资创办至今,存稿量已超过210万篇,创造了网络文学兴旺发达的奇迹。
继1998年蔡智恒以痞子蔡的网名在BBS上连载发表了《第一次亲密接触》等网络小说,如今,网络文学已经铺天盖地。
其次,网络不仅使公共环境发生变化,也使文学存在的环境随之变化。
网络把大世界中任何资源都变成了以K B计算的电子资源,让人们在有限的空间中收获到了无限的信息资源。
互联网的发展不仅带来了经济活动模式的改变,而且改变了人们对公共领域的思考。
现实中的一切都会在互联网上得到镜像式的反映;同时又能够强有力地作用于现实。
不论在国际国内,互联网已成为当今民意表达最汹涌的场所,广大网民通过新闻跟帖、签名等方式在网上迅速形成舆论。
网络为文学发展搭建了新的传播媒体和承载、发表的崭新平台,网络时代的文学创作主体、创作过程、承载传播渠道和消费方式都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文学空间与网络空间交相融合,互动跟进。
网络文学给大众提供了一个平等的参与机会,有了网络,文学已不再是作家的专利了,人人都能进行文学创作,都能自由地发表自己的作品。
网络文学创作主体的平民性或许真正实现了文学的自由平等性。
与传统文学作品创作与发表的繁琐程序相比,网络文学的创作更自由。
网络文学没有了编辑与出版社的干预,作者不用再去考虑编辑会用怎样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作品,也就不用想方设法去迎合编辑的审美趣味,这样作者的个性就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网络在很大程度上给了作者更为宽泛的空间去进行创作。
再次,网络优化了个体生存与发展的自由空间,也使文学存在的空间更具自由度。
人们在网络空间中自由接受与主动寻求,把自己的兴趣和本人了解的信息及新创造都通过因特网传播开来,每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开辟一片独具个性的“地盘”(如博客、QQ空间等),也可以领略无数其他人创造的“地盘”。
网络作为一种高度开放的媒体,它的入口没有学历的限制,也没有对艺术天赋的苛求,能容忍各种水准的作品,从初学者的涂鸦到造诣精湛者的杰作都能被豁达大度地容纳。
网络文学的作者一般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专业作家,而是钟情于网上漫游的无身份、无性别、无年龄的“三无”网民,只要会打字,人人都可以在网上过一把“文学”的瘾[2]。
网络文学存在更具自由度还表现为创作过程的互动性,这是指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过程。
在网络上,作品一贴上来,马上就会有人跟帖。
作品的好坏,质量的高低,马上就会有人作出评价,在网络上,读者就是检测标准。
读者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对网络文学作品进行修改,这样网络文学作品就不断地得到修改与完善。
作品的作者与读者是相互沟通与联系的,作者可以直接在网络上解说自己的作品,回答读者的提问。
从某种意义上讲,网络文学作品是永远创作中的作品。
随时都有读者加以评价、修改、补充与完善;作者也可以根据读者的意见而加以修改,使文本更加完善。
这种互动性,将写作变成了个人真情实感的释放,促进了文学的民主化进程。
二、网络延伸了人的感觉和大脑功能,知识“内爆”引发空间意识不断变革,从而创造了空前的文学想象、文学创造与文学消费空间作为“第四媒体”的网络,与传统的三大媒介报纸、广播、电视有很大的区别。
信息通过电脑和网络储存而得到物化,不会改变和丢失,不会出现人脑的遗忘和记忆中断现象,从而大大加强和弥补了人脑生理功能的缺陷和不足。
人们从未像现在这样会创造信息,也从未像现在这样要面对如此多的信息。
由于比特摆脱了自然物理的束缚,各种资讯正以机械时代难以想像的速度在全球范围内快速传播,信息数量不断膨胀,符码世界日益壮大,不断流动的比特聚集起越来越猛烈的能量,出现了所谓的知识“内爆”现象[1]。
人类真正进入了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知识经济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人们的时空观念也随之不断变革。
人们从当今网络虚拟空间中获得了更有突破性的文学想5第1期贺天忠:论网络虚拟空间对文学空间意识的开拓 象、创造与消费的空间。
首先,网络变革了人们精神和文学消费的方式。
没有网络的年代,人类的生活是很受局限而且是被动的,看戏需要到剧院去,看电影需要到电影院去;电视普及后,人们在家里可以获得影像信息,但所观看的时间以及内容又由电视台转播的情况而定;而有了网络以后,人们在任何时间想看任何电影和电视剧都可以自由地点击链接。
更重要的是,电影的影像变成电子资源后,人们可以在不同的时空中享受跨越时空的影像。
网络作为人们视觉和感觉感受的媒介,让人们的意识空间得到了无限的开拓。
电视时代,大众媒体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人们的思维,内容上的最低公倍数原则和形式上的两分钟原则,采用中心化结构的大众传播把人完全降格到生物的意义。
而互动性的电脑网络,给每一个人获取信息和发表看法的主动性。
互联网这种便捷的传播速度满足了时下人们快节奏的生活要求。
现代科学飞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人们改变了过去那种“字斟句酌”、“慢吞吞”的文艺消费习惯,造成了一种“瞬间化”的文艺消费心理。
人们在工作间隙难得有空阅读一本书,从而采取“一次性消费”的方式,不断寻求新的审美样式和艺术享受。
网络文学是与快节奏的现代生产和消费社会紧密关联的一种大众化文化形态,文本大批量生产,又被大批量消费,而网络文学是以文化工业为基础的,文化快餐化是文化工业的典型存在形态,这就构成了网络文学消费的平台不同于以往的传统文学。
也可以说,网络文学的消费接受主体也是由现代高科技工业生产创造出来的。
宣泄式的接受心理与刺激化的接受内容,机读化的阅读形式与快餐化的接受方式是网络文学的消费平台区别于传统文学消费平台的根本所在[2]。
其次,网络更新了人们的知识和文学创新的技能。
网络传播进入教育领域,知识的传递变得更为迅捷,使年轻人可以很早就学会某种能力。
同时,网络时代的知识更新速度也会变得越来越快,在接受新鲜事物方面,年龄的优势会帮助年轻人做得更加出色。
人们通过网络写作时,不必过多考虑含蓄、多义,甚至没有言语的修改,“我思故我在”,“一气呵成”,键盘的“敲打”代替传统语言文字的“推敲”。
语言运动不停地进行,文字、声音、画面便源源不断地展现,作者的思维与情感同语言一起运动,因此,网络文学的语言生成是快速生成状态。
如广为流传的《火星之恋》在叙述过程中,就不时插入一些音乐和图片,展示男女主人公梦幻般的传奇故事。
从语言表达的风格看,网络文学具有语言简单、直率、幽默的特征。
传统文学语言讲求修饰,追求含蓄、韵味;网络文学语言则不太讲求文句修饰,而追求通俗化、速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