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地震波的反射、透射和折射序:在§1.3中讨论了无限均匀完全弹性介质中波的传播情况。
当地震波遇到岩层界面时,波的动力学特点会发生变化。
地震勘探利用界面上的反射、透射和折射波。
一、平面波的反射及透射同光线在非均匀介质中传播一样,地震波在遇到弹性分界面时,也要发生反射和透射。
首先讨论平面波的反射与透射。
(一)斯奈尔(snell)定律1.费马原理(最小时间原理)波从一点传播到另一点,以所需时间最小来取传播路径。
如图,波从P1点传到P2点。
速度均匀时,走路径①,直线,t最小,s也最小。
速度变化时,走路径②,曲线,t最小,s不最小。
注意:时间最小,不一定路程最小(取决于速度)。
P 1 P2路径①路径②例1:人要去火车站(见图)。
方法①从A步行到B,路程短,用时却多。
方法②从A步行到C,再坐车到B,路程长,用时却少。
步行速度V1V2 >>V1汽车速度V2例2:尽快地将信从A送到B① 傻瓜路径 ② 经验路径③ 最小时间路径,满足透射定律:21sin sin V V βα=②A2.反射定律、透射定律、斯奈尔定律波遇到两种介质的分界面,就发生反射和透射(注:地震透射、物理折射)。
(1) 反射定律:反射波位于法平面内,反射角=入射角。
注:法平面——入射线与界面法线构成的平面,也叫入射平面或射线平面。
O S地面 入射角=反射角与下式等价:111sin sin V V αα= (1)(2) 透射定律透射线位于法平面内,入射角与透射角满足下列关系:221sin sin V V αα= (2) (3) 斯奈尔定律综合(1)和(2)式,有P V V V ===22111sin sin sin ααα 这就是斯奈尔定律,P 叫射线参数....。
推广到水平层状介质有:P V V V nn ====αααsin ......sin sin 2211 (6.1-65) 注:斯奈尔定律满足费马原理,上例2中把信由A 送到B 路径③是最小时间路径,它满足透射定律(用高等数学求极值可证明)。
(4)说明:反射定律中说入射角=反射角是有条件的。
即:入射波和反射波是同类波,同时为纵波或同时为横波。
例如:理论和实验均证明:P 波非垂直入射,将产生反射P 波,透射P 波,反射SV 波,透射SV 波。
地面 透射SV 波 应用斯奈尔定律,有P V V V V V s p s p p =====222211111sin sin sin sin sin βαβαα (6.1-66)虽然反射SV 波是反射波,但1βα≠,即P 波的入射角≠反射SV 波的反射角。
(5) 转换波当以一种波入射,产生了与入射波不同类型的反射波或透射波,叫转换波。
Note: SH 波没有转换波。
P 波和SV 波垂直入射无转换波,非垂直入射有转换波。
O S地面 S1 地面地面透射SV 波地面地面透射SV波地面思考:固体液体斯奈耳定律描述了入射波、反射波、透射波的射线方向。
(二)诺特方程1.平面波的反射、透射示意图当平面纵波P1入射到界面上时,会产生同类反射波P11,会产生转换反射波P1S1,会产生同类透射波P12,会产生转换透射波P1S2。
zP19 图6.1-18 (书上角度错,振动方向错)下面用位函数表示这些波。
2.平面波位移位函数的表达式αBC=Zcosαxsinα+Zcosα设入射波P1的位函数:)cossin()(11PPVzxtfAVrtfAααφ+-=-=注:ααcossin zxr+=则同类反射波P11的位函数)cossin(1111PVzxtfARααφ--⋅=注:反射波与z轴方向相反转换反射波P1S1的位函数)cossin(1111SVzxtfABββψ--⋅=同类透射波P12的位函数)cossin(2222PVzxtfATααφ+-⋅=转换透射波P 1S 2的位函数)cos sin (22202S V z x t f A D ββψ+-⋅= (6.1-66A)其中:系数,称同类波位移位反射入射波的振幅同类反射波的振幅=R系数,称转换波位移位反射入射波的振幅转换反射波的振幅=B系数,称同类波位移位透射入射波的振幅同类透射波的振幅=T系数,称转换波位移位透射入射波的振幅转换透射波的振幅=D下面要用已知的入射波的位函数φ及界面上的边界条件,表示出1φ、1ψ、2φ、2ψ,实际上是求出R 、B 、T 、D 。
3.边界条件 (1)4个边界条件应力连续:界面两侧正应力要相等 界面两侧剪应力要相等位移连续:界面两侧x 方向上的位移要相等 界面两侧z 方向上的位移要相等 (2)应用4个边界条件,可得到P19的4个方程]2)21([]2)()21()([22222222222222222221221212122121212121zx VV x V V z V z x V V x V V z V P S P S P P S P S P ∂∂∂+∂∂-+∂∂=∂∂∂+∂+∂-+∂+∂ψφφρψφφφφρ]2[])(2[2222222222212212212121zx z x V z x z x V S S ∂∂∂+∂∂-∂∂=∂∂+∂+∂∂-∂∂φψψρφφψψρz x z x ∂∂-∂∂=∂∂-∂+∂2211)(ψφψφφ x z x z ∂∂+∂∂=∂∂+∂+∂2211)(ψφψφφ (6.1-66B) 物理意义:用位移位函数表示的应力连续和位移连续边界条件。
4.诺特方程将(6.1-66A )代入(6.1-66B),得⎥⎥⎥⎥⎥⎥⎥⎥⎥⎦⎤⎢⎢⎢⎢⎢⎢⎢⎢⎢⎣⎡-=⎥⎥⎥⎥⎥⎥⎥⎥⎥⎦⎤⎢⎢⎢⎢⎢⎢⎢⎢⎢⎣⎡⎥⎥⎥⎥⎥⎥⎥⎥⎥⎥⎥⎦⎤⎢⎢⎢⎢⎢⎢⎢⎢⎢⎢⎢⎣⎡----111121221211221211221221222221122211221221111122122111112cos 2sin cos sin 2sin 2cos 2sin 2cos 2cos 2sin 2cos 2sin sin cos sin cos cos sin cos sin βαααβρρβρρβββρραρρβαβαβαβαβαD T B R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S P S S P P S P S P P P S P S P P P S P(6.1-67) 这个方程很难解出R 、B 、T 、D ,下面研究垂直入射的情况。
(三)平面波法线入射的情况 1.位移位反射和透射系数法线入射即α=0,由斯奈尔定律可知:02121=====ββααα,代入(6.1-67),求解,得⎪⎪⎪⎩⎪⎪⎪⎨⎧+=+-===11222111221122200P P P P P P P V V V T V V V V R D B ρρρρρρρ (6.1-70) 2.物理意义(1)平面波垂直入射时,不产生转换波,因为计算结果B=D=0。
(2)位移位透射系数02112221〉+=P P P V V V T ρρρ,说明透射波与入射永远是同相的。
(3)位移位反射系数11221122P P P P V V V V R ρρρρ+-=①当01122〉-P P V V ρρ时,R>0,反射波与入射波同相。
②当01122〈-P P V V ρρ时,R<0,反射波与入射波反相。
③当01122=-P P V V ρρ时,R=0,无反射波。
④垂直入射时,产生反射波的条件是1122P P V V ρρ≠或12z z ≠,即界面两侧存在波阻抗差。
3.位移反射系数R d 和透射系数T d垂直入射没有转换波,故0=ψrot∴k w j v i u k zj y i x grad rot grad U++=∂∂+∂∂+∂∂==+=φφφφψφ 注:因垂直入射只有z 分量 0 0 ∴zw U ∂∂==φ∴入射波在z 方向的位移是zw ∂∂=φ 反射波在z 方向的位移是z w ∂∂=11φ 透射波在z 方向的位移是zw ∂∂=22φ 由(6.1-66A),得入射波的位移位函数:)(10P V z t f A -=φ 注:r 与z 一致。
反射波的位移位函数)(101P V z t f A R --⋅=φ 注:反射波与z 轴方向相反 透射波的位移位函数)(202P V zt f A T -⋅=φ ∴)1)((11'0P P V V z t f A z w --=∂∂=φ )1)((11'011P P V V z t f RA z w +=∂∂=φ )1)((22'02P P V V z t f TA z w --=∂∂=φR V A V RA w w R P P d -=-==)1(11011的振幅入射波位移的振幅反射波位移T V V V A V TA w w T P P P P d ⋅=--==2110202)1()1(的振幅入射波位移的振幅透射波位移将(6.1-70)代入上式,得⎪⎪⎩⎪⎪⎨⎧+=+-=112211112222112P P P d P P P P d V V V T V V V V R ρρρρρρρ (6.1-71) 5.说明(四)平面波的倾斜入射倾斜入射时,有转换波。
在界面处各种波的能量分配关系由诺特方程(6.1-67)决定。
诺特方程很复杂,要直观地了解这时的能量分配情况,通常采用作图法。
1.对P22两图的说明:(1)α=0,表示⊥入射,R+T=1,B=D=0,没有转换波。
(2)随着α↗,B 、D 就不再为0,有转换波。
(3)α达到某一角度以后,R 很大,基本没有能量向下透射。
(4)R 的峰值对应着临界角。
(5)P22的b 图,Z 1=Z 2 ,在α=0时,T=1,R=B=D=0,没有反射波,没有转换波。
随着α↗,R ≠0、B ≠0、D ≠0,有反射波,有转换波。
有波阻抗差才有反射波,只适合于垂直入射的情况。
能量系数 5.02=P V 8.02=ρ12Z Z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α (a) 能量系数 212=P P V V 5.012=ρρ12Z Z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α (b)P22 图6.1-19 反射系数与入射角的关系 2.对P23两图的说明: (1)112〈P P V V 和112→P P V V时,曲线变化相对平缓。
(2)112〉P P V V 曲线变化剧烈。
(3)12ρρ对R 的影响没有12P P V V 对R 的影响大,所以有时近似用1212V V V V R +-=求反射系数。
R2P V 为参数(a) R 12ρρ为参数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α (b)P23 图6.1-20 反射系数与12P P V V 、12ρρ的关系 总结:(1)斯奈尔定律指出各种波在界面处的传播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