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朝阳至秦沈高铁凌海南站铁路联络线工程TJ-1标高风险隧道巴图营隧道监控量测实施细则中铁十九局集团有限公司朝凌客专TJ-1标项目经理部二○一八年一月目录一、隧道工程概况及地质情况 (2)二、编制依据 (3)三、监控量测的目的 (3)四、管理组织机构及职责 (4)五、监控量测项目及布置原则 (7)六、监控量测的频率 (11)七、监控量测的控制基准 (12)八、数据采集、上传及洞外监测 (14)九、数据整理、分析与反馈 (16)十、工程安全性评价级别与应对措施 (18)十一、监控量测结果及月(周)报 (20)十二、监控量测成果资料 (20)十三、奖惩制度 (21)朝凌客专TJ-1标巴图营隧道监控量测实施细则一、隧道工程概况及地质情况1、巴图营隧道概况巴图营隧道位于辽宁省北票市巴图营乡任麻子沟与彩凤沟之间,为双线隧道,隧道进口里程为DK25+820,出口里程为DK32+020,全长6200m,隧道最大埋深152.40m。
本隧道设置1座施工斜井,斜井与正洞交汇里程为DK29+400,斜井长度757m,采用双车道无轨运输形式,正洞施工完成后作为避难所使用。
隧道进口至DK25+850为18.4‰上坡,DK25+850至出口为4.6‰下坡隧道进口至DK27+226.28967位于直线上,DK27+226.28967至出口位于半径12000m的右偏曲线上。
2、巴图营隧道地质情况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基岩裂隙及岩溶裂隙水。
基岩裂隙潜水分布较广,以浅部为主,含于基岩风化带、风化裂隙及构造节理裂隙中,水位和水量受季节降雨量影响明显。
隧道区位于丘陵区,岩石破碎,裂隙发育,为大气降水入渗及地下水径流创造了良好条件。
地下水排泄方式主要以蒸发排泄为主,地下径流为辅,蒸发为本区普通的重要排泄方式之一。
地下水对混凝土不具侵蚀性。
具体围岩级别划分详见下表:朝凌客专TJ-1标巴图营隧道围岩统计表二、编制依据1、《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Q/CR 9218-2015;2、《铁路隧道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TB10304-2009;3、《中国铁路总公司工程管理中心关于印发<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标准化管理实施意见>的通知》(工管办函〔2014〕92号);4、《铁建设【2010】120号》文件;5、巴图营隧道设计图(朝凌施隧04-01~16)。
三、监控量测的目的把量测结果反映到设计施工中的目的,首先是确认施工的安全性,其次是提高工程的经济性。
(1)确保施工安全及结构的长期稳定性;(2)验证支护结构效果,确认支护参数和施工方法的准确性或为调整支护参数和施工方法提供依据;(3)确定二次衬砌施做时间;(4)监控工程对周围环境影响;(5)积累量测数据,为信息化设计与施工提供依据。
四、管理组织机构及职责(一)管理组织机构及资源配置巴图营隧道施工监控量测组织机构由项目经理、项目总工、安全总监组成领导层,由项目部工程部长、安质部长、测量队长及工区经理、工区总工组成管理层,由工区测量队、各洞长等组成执行层,共计12人。
现场配置一台徕卡1201全站仪,安卓4.0以上版本、屏幕4.7寸以上手机2部,操作系统及性能满足信息化系统运行的PC机1台,并对网络进行了扩容,以满足信息化系统运行环境及硬件要求。
从组织和硬件上保证监控量测体系有效运行。
巴图营隧道施工监控量测体系图(二)岗位职责1.项目经理:负责项目部组织机构建立健全及资源配置,对网络覆盖、监测仪器、传输工具、客户端管理等硬件配置满足系统传输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总体监控。
随时关注监控量测各类预警信息及处理效果。
当发生红色预警时,立即协同项目总工赶赴现场,做出应急处理措施,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上报监理、建设及设计单位。
2.项目总工:负责编制审核本项目隧道施工监控量测实施细则及下发执行。
随时关注监控量测各类预警信息及处理效果。
当发生红色预警时,对工区制定的黄色预警处理措施判释、审定,并跟踪效果检验。
当发生红色预警时,及时上报项目经理并赶赴现场,做出应急处理措施;必要时上报监理、设计及建设单位,会同相关单位现场制定处理方案。
3.安全总监:负责对施工现场监控量测管理工作及落实情况进行检查与监督,掌握每日标段内量测工作的开展情况,对重点地段和重点部位加强监控,及时了解并掌握异因及采取措施效果检查。
4.工程部长:负责编制隧道施工监控量测实施细则,包含实施项目、方法、频率、人员设备配置、信息反馈及处置等内容,按程序要求报监理站批准实施,报指挥部备案。
掌握管段内每日量测工作情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组织各工区做出快速反应,采取措施,消除隐患。
5.安质部长:日常检查监控现场量测布点、保护,对重点地段和重点部位加强现场盯控。
掌握管段内全部测点每日的观测结果,及时了解并掌握异因及后续施工措施效果检查。
对日常现场检查情况及奖罚结果进行通报。
6.测量队长:参与监控量测实施细则的编制、下发执行及具体实施。
日常作好量测数据的采集、上传、分析、判释、安全性评价工作。
确保监测项目及频率符合规范及现场实际要求,保证监测数据的正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
对信息平台中黄色、红色预警部位进行监控。
负责终端机管理,专机专用,终端机不得进行其他工作。
同时建立管理台帐和月报分析制度,结合地质情况分析监控量测数据的变化规律,预警后采取工程措施的效果,对施工安全进行评价。
在月报中对安全管理基准(变形速率和累计变化量)进行分析评估,并对预留变形量提出调整建议,每月25日前向监理站上报分析报告。
月报重点内容:结合地质情况分析变形规律;分析各隧道掌子面的安全状态;分析各类预警采取的主要工程措施及其控制变形的效果;提出预警基准调整建议;现场监控量测管理中的好的经验和存在问题(针对客户端、手机用户、网页);监控量测系统平台使用过程中的优化改进建议等。
7.工区经理:对工区管辖范围内监控量测工作总体负责。
随时掌握管辖范围内隧道工点重点部位监测数据及各类预警信息、采取措施和现场效果检验。
当发生黄色预警时,立即组织工区总工赶赴现场,制定处理措施,并及时上报项目部、监理分站;现场监督落实,跟踪效果检验。
当发生红色预警时,立即上报项目总工及项目经理,并赶赴现场,参与制定处理措施;并监督落实处理措施,跟踪效果检验。
8.工区总工:对工区管辖范围内日常监控量测数据及时性、完整性负责;现场监督落实监控量测布点及保护情况;随时掌握监测数据及各类预警信息;对管辖工点数据进行跟踪分析,总结规律、预判前方围岩状况,评定施工安全状态等级,并及时上报项目部工程部。
当发生黄色预警时,立即上报工区经理并赶赴现场,制定处理措施,并及时上报项目部、监理分站;现场监督落实,跟踪效果检验。
当发生红色预警时,立即上报工区经理及项目总工,并赶赴现场,参与制定处理措施;并监督落实处理措施,跟踪效果检验。
9.工区测量队长:负责工区管辖工点监控量测工作日常具体实施。
监督落实监控量测点的布设、保护,要牢固可靠,反射贴片与全站仪激光束基本正交。
对监测结果有疑问时,应对量测值重新测量。
填写监控量测日志表,详细记录监控量测实施时各部位里程位置,工况环境及地质简明情况。
确保监测项目及频率符合规范及现场实际要求,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数据采集和上传,保证监测数据的正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
在每个掌子面完成量测后实时上网传输,根据软件分析结果,对工程安全性提出评价意见(正常或预警)。
当发生预警时,及时上报工区总工。
参与每周、月组织的专题会,并对日常监控量测中存在问题和预警基准值提出合理化建议。
10.架子队长:负责管辖工点监控量测布点及保护;为测量人员提供便利作业环境,最大限度消除施工对量测过程干扰;随时监控重点地段初支表面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工区总工及测量队长;参与分析监控量测数据规律总结,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五、监控量测项目及布置原则(一)、监控量测分为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两类。
1、根据设计图纸说明本隧道必测项目包括下列项目:(1)隧道洞内、外观察(2)拱顶下沉(3)净空变化(4)隧道浅埋段的地表沉降(5)不良地质和特殊岩土隧道浅埋段的拱脚下沉(6)不良地质和特殊岩土隧道深埋段的拱脚位移2、根据本隧道工程特点、工程概况,现有施工图纸及规范要求,必要时选测以下项目:(1)锚杆拉拔试验(2)底部鼓起量测必要时选测以下项目:(1)围岩内部变形(2)锚杆轴力(3)围岩压力和两层衬砌间压力(4)衬砌、钢架应力(5)围岩弹性波测试(二)、测点和测线布置原则1、浅埋隧道地表沉降监测隧道浅埋、下穿建筑物地段应在隧道开挖前布设地表沉降观测点,地表沉降测点和隧道内测点应布置在同一断面里程。
一般按照下表的要求布置。
地表沉降测点纵向间间距可按下表的要求布设。
地表沉降测点横向间距宜为2m-5m。
在隧道中线附近测点应适当加密,隧道中线两侧量测范围应不小于H0+B,其测点布置如下图所示。
建筑物对地表沉降有特殊要求时,量测间距应适当加密,范围适当加宽。
埋设点位为∮18钢筋,利用混凝土浇筑,埋设规格见下图2、拱顶下沉测点和净空变化测点应布置在同一断面上。
断面间距和测点数按照下表要求布置。
3、净空变化量测测线和测点数的确定参照下表和示意图。
拱顶下沉量测和净空变化量测的测线布置示意图(1)埋设位置应严格按照隧道监控量测点布置要求埋设。
不得随意加减监控量测点和随意更改里程,并且埋设在同一断面上。
(2)观测标采用Φ22 钢筋头,斜面上贴反光片。
钢筋长度根据喷射混凝土厚度+基岩上打眼深度(0.5m)确定;加工好的Φ22 钢筋观测标用锚固剂或砂浆进行锚固,钢筋头外露(喷射混凝土完成后)3cm,反光片 45°角面向洞口方向,严禁将观测标直接焊接在拱架上。
(3)不得埋在初支混凝土或钢拱架上。
埋设点的外露出部分为反光标,反光标应为2cm正方形,全标段样式统一。
(4)埋设完成后应挂有明显的标示牌,标示牌上应填写完整,围岩量测点标示牌制作,由施工队统一按照要求制作(详见下图),由现场负责做好保护。
标识牌尺寸为:200mm×150mm。
六、监控量测的频率必测项目的监控量测频率应根据测点距开挖面的距离及位移速度确定,原则上采用较高的频率值,出现异常情况或不良地质时增大频率。
开挖面地质素描、支护状态的记录工作应每施工循环一次,必要时加大频率。
选测项目监控量测频率应根据设计和施工要求以及必测项目反馈信息的结果确定。
七、监控量测的控制基准监控量测基准包括隧道内位移、地表沉降等,应根据地质条件、隧道施工安全要求、隧道结构的长期稳定性等因素综合确定。
1、极限相对位移监控量测管理中各种相对位移参考值见下表:注:a、本表适用于复合式衬砌的初期支护,硬质围岩的隧道取表中较小值,软质围岩塑性大则取较大值;b、拱脚水平相对净空变化指拱脚测点间净空水平变化值与其距离之比,拱顶相对下沉是指拱顶下沉值减去隧道下沉值后与原拱顶至隧底高度之比;c、初期支护墙腰水平相对净空变化极限值可按拱脚水平相对净空变化极限乘以1.1~1.2后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