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中国历史上的四次重大社会转型课时1课时课型复习课科目历史班级姓名
流程具体内容笔记栏
考纲要求重点:掌握中国历史上四次转型时期的阶段特征及表现。
难点:明清时期阻碍社会转型的因素;新中国三次大的经济体制转型
【课前导入】
“社会转型”的基本内涵就是指社会的整体性变动。
具体来说,社会转型主要是指社会结构的整体性、根本性变迁,它不是指社会某个领域的变化,更不是指社会某项制度的变化,而是指社会生活具体结构形式和发展形式的整体性变迁。
中国历史上的四次社会转型:
一、春秋战国时期——向封建社会过渡
二、明清民国时期——向资本主义过渡
三、新中国初期——向社会主义过渡
四、改革开放时期——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渡
◆一、春秋战国时期——向封建社会过渡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农耕文明的转型期。
这一时期,发端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思想文化随之发生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西周成型的我国古代早期文明被以小农经济、中央集权为特点的我国古代文明所取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推动因素、表现与影响
1.推动因素
(1)根本原因: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是该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变革的根本动力。
(2)直接原因:争霸战争和各国改革变法加速了社会的转型。
2.转型的主要表现
(1)政治上
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宗法制、分封制崩溃;各国纷纷变法图强,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形成。
(2)经济上
铁犁牛耕出现和推广,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产生,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成.
(3)文化上
学术下移,私学兴起;“百家争鸣”,思想自由,儒、道、墨、法成为主要流派。
(4)阶级上
贵族阶层逐渐失去政治特权,经济上日趋衰落;“士”阶层活跃;拥有大量土地的新兴地主和自耕农的兴起。
3.文化上:教育上重视劳动群众受教育的权利;文艺学术上提出“双百”方针。
4.外交上: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维护了中国的民族独立;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5.社会风尚上:崇尚节俭、尊重劳动的社会风气形成
◆四、改革开放时期——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渡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1978年至今)是中国全面改革开放的时期,也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最为突出的时期。
这一时期党和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祖国统一大业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时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周边国际环境的稳定,国际影响力大大增强。
社会转型的表现:
1.十一届三中全会转移工作重心,决定改革开放;
2.城乡经济体制改革;
3.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
4.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加入世贸组织和亚太经合组织等。
【思考】新中国三次大的经济体制转型
1.由新中国成立初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到1956年建立起公有制为绝对主体的计划经济体制。
新中国成立初存在着国营经济、个体小农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
1956年,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形成了单一的公有制经济。
在这一过程中照搬苏联模式,主要表现为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排斥市场调节,以指令性计划和行政管理为主。
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
主要表现为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在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从而增强了企业活力。
同时积极进行对外开放,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对外开放解放了生产力,工业腾飞、农业发展令世人瞩目。
3.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随着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被提上日程。
其主要表现为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实施“走出去”战略等。
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全面开放,中国市场更加透明、规范。
其主要特点是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即改变过去以行政配置资源的方式,而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方式。
1 1.(2017·浙江高考,6)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振聋发聩的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揭示了“私天下”的危害,王夫之则猛烈抨击“孤秦”、“陋宋”。
上述思想(A )
A.是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先声
B.说明了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旁落
C.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削弱
D.在批判融合中形成新理学思想体系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强烈反对专制制度,反对天下属于皇帝一人的思想,反对专制王朝“孤秦”“陋宋”,说明明清之际出现早期民主启蒙思想,是中国思想界走向近代化的先声,故选A项。
儒学地位没有旁落,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没有形成新儒学体系,其他三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