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态环境与中国古代建筑文化

生态环境与中国古代建筑文化

生态环境与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美学、艺术观•本站搜索更多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环境生态观”的内容摘要:生态系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系。

对于建筑来说建筑与生态也有密切的关系。

中国古代居住内外的生态环境,居住与环境生态都与建筑密不可分。

关键词:生态环境居住习俗建筑文化美学艺术建筑生态环境艺术观是一个新的课题,它具有一定的研究和探讨价值,特别是对生态环境与审美艺术文化的关联更具有其必要性。

本文就中国古代建筑与生态环境文化习俗及美学和生态艺术观进行探讨。

中国古代生态观,内向耗散文化的艺术观。

环境对人来说关系十分密切。

讨论建筑环境生态观,其实质是个环境问题也同样有着美学行为,人—建筑—生态—艺术。

首先,文化从环境出发会更清晰一些。

中国的地域特征与环境生态。

文天祥在《金陵驿》诗中说“山河风景原无异,城郭人民半民半已非。

”战争使建筑毁损,人员伤亡,历史的变迁,但自然景物具有相对的不变性。

如今我们基本上仍可以从现在自然学物来认识中国古代的人—建筑—生态艺术环境。

也可以说,古代中国的自然地理形式。

是良性的生态环境。

我国的自然环境,气候,地貌及诸自然资源,其类型是比较丰富的。

从环境特征来说大体可以分为华南,华北,东北,西北,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

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青藏高原等几大块。

这许多的自然类型,还有以得出一个重要特征,既以中原为中心的内向特征。

这种地理结构正式构成中国社会理想的形态原因,内向轻微自活系统。

由于中国国土辽阔,早在两汉时期,我国就有包括西域都护府及匈奴,鲜卑,羌和哀牢(也就是今天的云南)等在内的疆土,面积超过今之中国疆域,其次中国地处北半球和亚洲中的纬度及大陆东海岸,有良好的居住条件。

同内地形多山,地貌类型多样,有足够的降水量,土壤类型多,中国境内有多种多样的生物,形成良性的生态系统食物链。

这些条件就是中国的人—建筑—生态文化系统的背景条件。

中国先民在南方丛林生活,主要靠架木为巢和支帐幕。

他们从北纬25度左右的地区迁到35度到40度地区以后为了适应新的气候环境必需在空间围合方面做的更严密一些,所以,先民们从寻找天然洞穴发展到自己动手筑穴。

内向结构模式是这一系统的主要特征。

这种文化特征一直延续到现在。

例如汉字,是内向性的,它只容纳于一个方块范围以内。

如“福”就意味着有家有祖,有房子,人丁兴旺,有田产等才算福气,以空间来看也是内向结构的,最先是城,然后街坊,然后院子,是向心的。

根据比利时科学家伊·着里戈津的名著《从混沌到有序》中提出的耗散结构理论,一个系统如果没有物质能量和信息不断与外界交换,则成封闭系统,从动态角度去分析,熵在不断地增大,从而最终会衰亡。

只有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往,才能维护这个系统。

然而如上所说,中国是幅员辽阔,人口众过,物产丰富的“系统”因此在不断地自成系统地进行内向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往,能够长期地维系住这个系统,直到晚清,一方面其内部的熵毕竟是增加着的,另一方面由于两方列强的侵犯东渐,以及西方观念的渗透终于使这个系统(古代)破裂,中国走出古代,重新走向近现代。

内向耗散自活系统与建筑生态文化的关系,人—建筑—生态文化,在非意识层次上如果能达到一统性,它的结果则是良性的,建筑在这里虽然是通过人的意识去完成的,但它在深层结构上仍然出自非意识。

中国古代的住宅建筑在世界建筑历史上负有盛名,可以说,在古代没有一个国家纳居住建筑能象中国那样有着如此高的地位和众多的类型。

各种住宅都有自己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形态;如浙江杭州下天竺附近的一座居民,是晚清的建筑,它代表中国古代的民居形制(超稳定结构)、这是一座江南水乡村建筑.四周远山近林,田园小径,令人怡然它虽然有围墙相隔,但仍然令人觉得内外浑然一体。

建筑的门设在右侧的一条小路上,很显然,它的南北向是敞开的。

另外灶间内的烟和气味可以自由地向这透空处排出户外,而且附近环境中林草,起到净化作用,则便使环境空气仍新鲜。

这种乡村民居住,在我国各地是很多的。

又如吉林双辽吴大冈子村的一座顶式住宅(1)这座建筑结构比较简陋,但它与外界环境却是和谐的,屋的正面朝南,中间正屋。

有门两边为卧室。

由于地处东北。

冬天寒冷,所以墙做得比较厚。

屋顶用秫秸保温。

门窗的均可糊皮纸,透光不透风,所以窗格做得很细小,低不易损坏,房屋两边的绿化是前低后高以利用阳光照射,自然和谐。

市井民居外部环境美学观随着古代城市商品贸易发展,对城市民居建筑产生重大影口向,城镇商业进一步发展,城市社会文化形态更多体现出市井文化形态。

“市井”这种民居的外部环境多为房舍紧挨房舍,然后面街临河或前山,但树林绿化甚少,从环境生态观上来说市井民居可归结出以下特点:1、人的衣食住行的特征是自己自足,自生产自消费。

2、古代城市排泄物却低赖于农村未完成循环,把废物从垃圾中分拣出来另行处理。

(埋入深土)。

这是古代人的一种生态美德。

3、城市水源有三:一是靠河水,二是靠井水,三是靠雨水,雨水又叫天落水,落在屋面上,用水落接入水缸中供吃用,所以院子又叫天井式熟称“中溜”。

4、环境形态,除了绿化,对生态环境来说,景观也是起作用的一个方面。

民居的内部环境美学观民居的内部环境,对中国古代居住建筑的环境生态系统来说,有更多的内涵。

因为中国古代是内向人文特征及美学观念,所以各种日常生活,多在住宅的内部进行,这种内部环境,我们也就分别进行了调查的结果是:1、乡村住宅内部环境美学观中国传统的村居,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农业生产等密相联系。

如江苏镇江郊区的一座乡村住宅,正面朝南一个大门,内有堂屋,两边卧室,东侧的南端有厨房。

显然,宅前(南部)是院子。

由于是农村,所以是不封闭型的,院子向外敞开,不象市井住宅是封闭的内院。

乡村的居住空间一般却不是封闭的,这种敞开式的布局,利于农业生产,它又以直接与这家的农业生产活动联系起来,在家门口就能望见,照护庄稼。

同时,宅前空地可以做许多农活,晒谷,扬谷,晒棉花等等。

周围的树木,宅后有池塘,水中有鱼虾。

后面还有场地养鸡鸭。

第二个特点是空间的自在性,较少受礼制的制约,一般住宅大多是则其空间不甚重视中轴线布局。

如湖北孝感郊区一座小型的农民住宅也是敞开型的,不对称式的。

这种平面布局,重在功能,也重在生态环境。

曲尺到平面,堂屋朝南,卧室朝东,灶间在建筑的西北端。

这样的布局不仅利于农事,利于日常生活,而且也利于生态环境。

这里夏天无晒太阳之酷热,冬天又吹不到寒冷的西北风,天气好时还可以在户外晒太阳从生态来说本来的生活方式和建筑形态却适合于这里的自然环境。

2、市并住宅的内部环境美学观。

市井住宅的内部环境就复杂多了,由于社会文化及美学的原因,市井民宅中有许多是有关精神活动的内容。

出于伦理,礼仪之需,内部空间须按一定的格式布局。

然而,如果从人本身出发,则就是生态环境问题了。

这一方面的例子在市井民居的住宅内环境中,也多少有着表现。

通过案例来分析。

苏州天观坊陆宅,这在中国古代居民中也算得上是个大宅了。

但它却用小天井,全宅大小天并共达四十余个。

这就是中国古代居住空间的生态观之所致。

不但如此,而且它几乎每个天井虽小,但也置一些盆栽,这种做法,在深层的观念上是生态的,又如苏州两街的曹宅,和汤家巷的陆宅都是内向性的空间布局,门开东角上,进门一个很小的天井,正屋两层,双开间。

楼梯,灶间卧室的安排十分巧妙,平面为两曲尺形,不用对称式中轴线形式。

院子尽量布置绿化,有条件的正设假山池水,小桥亭轩,皆为园林布局。

从以上例中,可以看到这种宅内庭院的形式,是典型的中国古代住宅内部空间的环境处理方法。

这种形式自古就有,如汉代住宅就是例子。

庭院中之树不但是生态环境的更是情态的表达,任何建筑都处于一定环境中,环境景观在过去只被视为建筑的衬景:现在,基于环境意识,我们也把它纳入建筑形式美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古代居住习俗文化与环境生态艺术中国民俗文化中大量的内容是有关生活方式的,而其中对居住方式束说,内容相当丰富。

所谓生活方式,大体可分为衣食住行方向。

中国古代居住建筑,早在周代就已基本定型,即内院分进式布局,从总体来说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居住建筑形态其表达的艺术性也有所不同,在此归结三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利用自然物可居条件进行加工修造的固定生活空间,这类居室基本上沿袭了古俗用挖窟穴的办法修造的,它的主要结构特征是利用地形,地势,地物等天然条件,修城窟洞,地窖子,形成的住屋。

第二种类型,适应自然环境,根据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制造成的移动生活空间,住宅处于游动状态,而游牧民蒙古包之类。

俗称旃账。

第三种类型,有屋项,柱墙,台室三段固定的住宅既所谓“上栋下字”的房屋利用地面空间建造住宅,使饮食起居家族系友交住文艺娱乐及诸礼议活动等,这种形态一直延续着今天。

总之,中国古代居住的习俗,大多与居住建筑的其空间艺术有关,也与古代的生态观有关,大体说,归纳为述说方面。

(一)住屋布局的设施。

民居的构建,总是以居住功能为主要依据,也包括室内一些家具设施。

居住要求建筑及其室间保证其安全需要和健康,同时还要求方便舒适。

(如上面所述)(二)住宅的形成。

住宅的建筑形式和装饰艺术看起来似乎是一种造型艺术性质,但这种形式在深层上仍然受到生态环境影响,其中包括生态观,中国传统以住宅建筑上,多有砖雕坐兽的装饰,俗称“五脊六兽”。

瞻前瓦当,檀榫雕花,门上的门簪,砖墙上的大型浮雕,门窗上的木雕廓前的柱头饰物,以及雕梁画栋等等都标志着住宅的民俗文化特征。

如甘肃宁夏回族,青海的土族等,他们的住屋装饰很有讲究除了一些吉祥如意的图案外,多用牡丹葡萄之类的当地盛产之物。

(三)住宅建筑的朝向和位置建造住宅,我同早已有了用日光侧向的办法,使建筑物在采光取暖上根据的阳背阴原则,在适应气象方向,多采用避风方法,在选择地形方面,多为靠山面水,山坡也选向阳坡。

我同北方地区的民谚:有线不住东两房,冬不暖夏不凉。

(四)关于信仰方面。

少数民族室内的火坑处,是家庭活动的中心,我国各地民宅的堂屋,亦是家庭活动中心,灶间,也神圣的,高尚的。

这一切诺从深处来分析,都与生态环境有关,属建筑环境生态观。

马克思曾说:“艺术本身的领域内,某些有重大意义的艺术形式只有在艺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才可以……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其实正式他们所在地域的生态有着联系。

也只有在他们的生产水准的基础上,这种因果关系才以艺术的形式表述出来。

建筑—人的建筑—人的生存生活的一切需求。

参考文献:1、金岚主编《环境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版2、陆元鼎《中国传统民居文化》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版3、马丙安《中国民俗学》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安定1985版4、沈福熙《人与建筑》上海学林出版社1989版发稿:2007-6-30 作者: 来源:安徽建筑装饰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