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目录绪论(学时:1)1 何谓货币银行学2 货币银行学研究基本内容3 何谓金融4 为什么学货币银行学5 如何学货币银行学第一章货币(学时:3)2、1 货币概念及形成2、2 货币职能2、3 货币流通规律2、4 货币类型2、5 货币制度第二章信用(学时:4)2、1 信用概念及形成2、2 信用形成2、3 信用工具2、4 利息与利率第三章金融市场(学时:4)3、1 金融市场概念及形成3、2 金融市场类型3、3 金融市场投资风险与方略第四章金融机构(学时:4)4、1 金融机构概念及形成4、2 商业银行4、3 中央银行第五章货币供求与均衡(学时:4)5、1 货币供应量概念5、2 货币需求5、3 货币供应5、4 货币供求均衡第六章通货膨胀(学时:4)6、1 通货膨胀概念及测量6、2 通货膨胀类型6、3 通货膨胀成因6、4 通货膨胀后果6、5 通货膨胀对策6、6 通货紧缩第七章货币政策(学时:4)6、1货币政策概念及形成6、2 货币政策目的6、3 货币政策手段6、4 货币政策效果第八章国际金融体系(学时:2)7、1 国际金融基本概念7、2 国际货币体系7、3 国际金融机构体系7、4 国际信用7、5 金融与经济绪论1 何谓货币银行学《货币银行学》是经济与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必修基本课,业经济金融学科。
它研究货币、信用来源发展及其规律,研究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形成,发展及其动作规律,并进一步研究微观及宏观经济金融领域通货膨胀现象及其调控以及宏观经济领域货币政策及其调控,最后研究国际金融体系货币体系及金融市场机构体系。
对整个金融基本概念及其客观,主观规律做了完全阐述。
使学生通过本课学习对经济金融理论有了主线理解和掌握,从而给进一步学习有关金融学科打下基本。
2 货币银行学研究基本内容货币,信用,金融机构。
3 何谓金融货币流通和信用总和。
4 为什么学货币银行学为了做自然人,法人,社会人。
5 如何学货币银行学纵横学习发。
第一章货币第一节货币概念即其形成一货币定义:固定充当普通等价物特殊商品。
理解如下:①货币一方面是商品,具备商品共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
②货币作为商品,是在互换过程中由个别等价物、特殊等价互换物、普通等价互换物徐徐演变为货币。
总结为:一方面是商品,另一方面是普通等价物。
历史上,牲口、粮食、贝壳、布帛、毛皮、贵金属等均充当过货币。
这些物质是劳动产品,有价值;是为使用而产生,有使用价值。
同步,它们都充当过普通等价物。
特点:体现一切商品价值;与一切商品直接互换(普通等价物两种属性)。
二、货币形成(产生)它是私有制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发展必然产物。
该矛盾体现为私有制产生后,商品生产者劳动即是社会总劳动一某些,又是私人劳动。
只有其产品通过互换,其劳动才被社会承认,私人劳动才变成社会劳动。
通过这一转化,产品才成了商品。
亦即产品具备了价值(凝聚人类劳动),商品则具备使用价值及价值,是两者对立统一。
其形成过程如下三阶段:①最早商品互换:原始社会末期部落之间。
是剩余品偶尔互换活动。
如:1只羊= 2 把斧,斧体现了羊价值,成为个别等价物。
此时乃价值相对体现,非货币也。
因未分离出来。
②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游牧部落从野蛮人中分离出来),互换日繁。
一种商品非偶尔和某一商品互换,而是与其他多商品互换。
如:1只羊 = 2把斧 = 1袋麦 = 5捆烟 = 20尺布等等。
许多商品变为特殊等价物。
此时为价值相对普遍体现,亦非价值。
因未分离出来。
③畜牧业与农业发展,个人生产代替共同生产,私有制真正产生,部落间互换变为个人互换,特殊等价物不再适应发展。
如羊者要麦,而麦者要布,布者要烟,产生了不能互换状况。
于是谋求一种在市场经常大量互换商品,先与之互换,再用之换需物。
即该商品被分离出来,成为普通等价物。
如:一只羊 = 所有一定数量其她商品,羊不再是互换者需要使用物,而是互换者赖以获得其她一切商品媒介。
货币便产生。
第二节货币职能一、价值尺度即货币在体现商品价值并衡量其价值量大小时,执行此职能。
即商品值多少钱,而非多少价。
其特点:观念上货币,无需实现货币存在。
以此作为互换根据。
价格原则:因不同商品价值量,体现为货币亦不同,欲发挥价值尺度,必比较货币不同数量,为此,规定一种货币单位,即价格原则。
如:两(重量形式),圆、角、分。
二、流通手段即在商品互换中,货币充当商品流通媒介时,执行此职能。
一次流通 = 从买主手中转到卖主手中。
其特点:①乃现实存在货币,非观念上。
②可用价值符号代替三、支付手段即货币用于偿还赊销货款时,执行此职能。
其特点:①货币已非商品流通媒介,而是补足互换行为一环节。
②商品让渡与货款支付不同步进行,而是作为价值独立存在单方面发生转移除用于还债外,其她发挥支付手段作用场合:①大宗交易(因技术之故无法当面互换大宗钞票)②财政收支,银行收放款(因货币作为价值独立形态进行运动)③工资,房租,水电费(同上之因四、储藏手段即退出流通处在静止状态货币,执行此职能,其特点:①必是现实货币,足值货币,价值相对稳定。
②必退出流通领域,同步易重新进入流通货币储藏特殊作用:即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流通中货币需量增长时,货币即加入流通领域;反之,则退出。
普通以为,在一年内不动用货币(即潜在货币)充当储藏手段,一年内动用货币(即现实货币)充当流通和支付手段五、世界货币货币在世界市场上(越出国界)发挥普通等价物上述职能时,执行世界货币职能其特点:在当代,许多国家纸币(普通是硬通货币)在国际间发挥着支付、购买和财富转移手段作用(如:美元、英镑、马克、法郎、日元等),而黄金仍未排除作为世界货币这些作用。
这是当代新现象,与世界货币特点有出入。
第三节货币流通规律一、货币流通执行流通及支付手段货币,于商品及非商品流通中,在买者与卖者之间,不断转手运动,此乃货币流通。
注:这里是商品流通指货币执行流通手段,非商品流通指货币执行支付手段。
货币流通形式分广义及狭义:广义者:1.现钞(或铸币)流通(狭义者)2.转账结算(存款货币)流通货币流通渠道:即货币进入或者退出流通之途径,钞票及存款货币均由银行使用渠道提供;反之,则退出。
二、货币流通规律即为完毕一定商品流通,流通领域充当流通手段及支付手段货币必要量规律(即商品流通中货币必要量规律)一定期期内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用如下公式:一定期期内流通中执行流通手段职能货币必要量 = 商品价值总额——————————同名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平均流通速度所得之商等于每一次流通(流通一次)所需货币量,与其分子成正比,与分母成反比。
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发挥该职能)时,对流通中货币必要量影响:支付手段普遍存在,使偿债不用钞票,而用欠款互相抵消,必使流通中货币必要量减少,即如下公式:一定期期内流通中执行流通手段价格总额-赊销商品价格总额+到期应付商品总额-互相抵消商品价格总额支付及支付手段职能必要货币量=—————————————同名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即平均流通速度其中商品价格总额及到期应价格支付总额体现货币活动,赊销商品总额及互相抵销支付总额不体现货币活动。
(一)上述公式中商品价格总额含义:即一定期间待实现商品价格总额,有两个因素决定:商品总量及商品价格水平。
如前者已定,后者由商品价值与货币价值变动引起。
如商品价值不变,价格与货币价值成反比,即货币贬值时,价高。
货币需量亦增,反之亦然。
如货币价值不变,价格与商品价值成正比,即价值高时,价高,货币需量亦增,反之亦然。
如后者已定,商品价格总额与商品数量成正比,数量多,货币需量亦增,反之亦然。
公式中货币流通速度含义:即一定期期内货币流通转手次数,如1元买一商品为一次,再买一商品为两次……,可见,1元定期内可多次买,因而使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大大不大于商品价格总额,即货币流通速度与所需货币量成反比。
且由于货币流通速度每一元间千差万别,只能用平均速度显示。
(二)上述分析使流通手段执行时货币必要量规律,如加上支付手段,其规律(公式)有所复杂,把体现货币活动加入商品价格总额,未体现减去即可。
(三)上述(一)(二)是货币流通总规律,合用于任何形式货币,但纸币时代,除适于上规律外,尚有一定规律,纸币分两时期,即可兑现银行券(专称银行券)及不可兑现银行券(专称纸币)。
在前一时期,纸币乃金属代用品,其于金属之比例问题,即单位纸币代表价值量等于单位纸币代表金属币量==金属币流通必要量/纸币实际流通量。
纸币发行量取决于流通中需金属币量,超过此量发行,单位纸币贬值。
在后一时期,纸币与黄金不再关联,因此纸币所代表价值==流通中可供商品价值,即流通中货币必要量单位纸币代表价值= ————————流通中纸币流通量纸币发行量取决于流通中所需币量,超此发行,单位纸币贬值。
第四节货币类型按其历史演变先后依次如下:一、实物货币最早货币。
特点:未固定性。
如:粮布、毛皮、牲口等。
缺陷:笨重不便。
实物互换时期二、金属货币贵金属做货币。
弥补了实物货币缺陷,前两者称足值货币。
贵金属非币用途价值==其币用途价值。
特点:固定性,全世采用之。
缺陷:1. 称量与鉴别成色烦 2. 用币金属材料有限 3. 流通费高。
实物互换后与纸币浮现之前时期。
三、信用货币作为金属货币符号在流通中充当流通及支付手段信用证券(票据),亦称债务货币。
如有银行券等。
特点:转让性,局限性值性。
发行者负责兑换清偿,体现了债权、债务人使用关系。
其中银行券乃信用币最重要、完善形式。
信使用币非本位币(金属本位制时),纸币时乃本位币(纸币亦信用币)。
金属本位制至今。
(1) 银行券信用币最重要完善形式又称代用币,即专指可兑现银行券。
银行券分两时期,此指可兑现期。
即代表金属币充当流通及支付手段信用币。
特点:局限性值性,可与金属币自由兑现性。
实质为可流通实物收据,由政府和银行发行。
长处:1.流通费低锻导致本低 2.使用便携 3.免于损耗缺陷:1.其代表十足金属币,因此发行量决定于金属准备量,则限制了流通中需增货币量 2.大量作为发行准备而闲库金属乃挥霍。
金属币期。
(2) 纸币即由国家发行强制通用自身无价值,可代替足值币货币价值符号。
她是在可兑现银行券发展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而浮现。
特点:固定性,局限性值性,不可与金属货币自由兑换性。
纸币之因此可以通行在于货币充当流通手段时,人们不计较它自身价值,而计较它能否作为普通等价物,作为互换媒介而换来实物。
缺陷:由于币材易得性,因此易生通货膨胀。
金属币时期后至今。
四、无形货币及可转账活期存款称存款货币;另即信用卡、电汇业务电子货币转移,称电子货币。
越来越取代钞票流通,是将来发展趋势。
第五节货币制度一、货币制度形成铸币浮现后才形成。
金属币通过称量与铸币二阶段。
称量阶段:金银块进行流通,互换时称重,鉴别成色,进行分割,不便互换。
于是浮现后者——铸币: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后,在金属块上打印记,标明重量及成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