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盲毕淑敏①若干年前,看过报道,西方某都市的报纸,面向社会征集“谁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这个题目的答案。
来稿很踊跃,各界人士纷纷应答。
报社组织了权威的评审团,在纷纭的答案中进行遴选和投票,最后得出了三个答案。
因为众口难调意见无法统一,还保留了一个备选答案。
②按照投票者的多寡和权威们的表决,发布了“谁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的名单。
记得大致顺序是这样的:一、给病人做完了一例成功手术,目送病人出院的医生。
二、给孩子刚刚洗完澡,怀抱婴儿面带微笑的母亲:三、在海滩上筑起了一座沙堡的顽童,望着自己的劳动成果。
备选的答案是:写完了小说最后一个字的作家。
③消息入眼,我的第一个反应仿佛被人在眼皮上涂了辣椒油,然而十分怀疑它的真实性。
这可能吗?不是什么人闲来无事,编造出来博人一笑的恶作剧吧?还有几分惶惑和恼怒,在心扉最深处,是震惊和不知所措。
④也许有人说,我没看出这消息有什么不对头的啊?再说,这正是大多数人对幸福的理解,不是别有用心或是哗众取宠啊!是的是的,我都明白,可心中还是惶惶不安。
当我静下心来,细细梳理思绪,才明白自己当时的反应,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悲哀。
原来我是一个幸福盲。
⑤为什么呢?说来惭愧,答案中的四种情况,在某种程度上,我都一定程度地拥有了。
我是一个母亲,给婴儿洗澡的事几乎是早年间每日的必修。
我曾是一名医生,手起刀落,给很多病人做过手术,目送着治愈了的病人走出医院的大门的情形,也经历过无数次了。
儿时调皮,虽然没在海滩上筑过繁复的沙堡(这大概和那个国家四面环水有关),但在附近建筑工地的沙堆上挖个洞穴藏个“宝贝”之类的工程,肯定是经手过了。
另外,在看到上述消息的时候,我已发表过几篇作品,因此那个在备选答案中占据一席之地的“作家完成最后一字”之感,也有幸体验过了。
⑥我集这几种公众认为幸福的状态于一身,可我不曾感到幸福,这真是莫名其妙而又痛彻的事情。
我发觉自己出了问题,不是小问题,是大问题。
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我所有的努力和奋斗,犹如沙上建塔。
从最乐观的角度来说,即使是对别人有所帮助,但我本人依然是不开心的。
我哀伤地承认,我是一个幸福盲。
⑦我要改变这种情况。
我要对自己的幸福负责。
从那时起,我开始审视自己对于幸福的把握和感知,我训练自己对于幸福的敏感和享受,我像一个自幼被封闭在洞穴中的人,在七彩光线下学着辨析青草和艳花,朗月和白云。
体会到了那些被黑暗囚禁的盲人,手术后一旦打开了遮眼的纱布,那份诧异和惊喜,那份东张西望的雀跃和喜极而泣的泪水,是多么自然而然。
⑧哲人说过,生活中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美的目光。
让我们模仿一下他的话:生活中也不缺少幸福,只是缺少发现幸福的眼光。
幸福盲如同色盲,把绚烂的世界还原成了模糊的黑白照片。
拭亮你幸福的瞳孔吧,就会看到被潜藏被遮掩被蒙昧被混淆的幸福,就如美人鱼一般从深海中升起,哺育着我们。
21.文中第⑥段说“我发觉自己出了问题,不是小问题,是大问题”。
请问这个“问题”是指什么?(2分)22.文中的“我”是怎样改变“幸福盲”这一状况的?(3分)23.文章就“谁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这个题目给出了三个答案和一个备选答案,请你根据自己的认识再另给三个答案。
(3分)24.请用简洁的文字谈谈你对“幸福”的理解。
(4分)【答案】(四)散文阅读(12分)21.我是一个幸福盲(我不懂得什么是幸福)。
(2分)22.要对自己的幸福负责,开始审视自己对于幸福的把握和感知,训练自己对于幸福的敏感和享受。
(意思相近即可)(3分)23.如:①收完最后一堆垃圾的清洁工;②放学时送走最后一个孩子的门卫;③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让座的乘客。
(句意合理即可)(3分) 24.略(言之成理,有正确的价值观即可)(4分)毕淑敏作品专题训练悠长的铃声毕淑敏雨天,是城市的忌日。
花花绿绿的伞,填满每条街道,到处堵车。
我大清早出门,赶到读书的学院,还差一分钟就要上课了。
“今天你晚了。
”看大门兼打铃的老师傅说。
他瘦而黑,像一根铁钉。
别的同学都住校,唯我走读。
开学才几天,他这是第一次同我讲话。
“不晚。
”我撒腿就跑。
从大门口到教室的路很长,就是有本·约翰速度再加了兴奋剂,也来不及。
课堂纪律严格,我只是想将损失减少到最小。
上课的铃声在我背后响起来了,像一条鞭子,抽我的双腿。
有一瞬,几乎想席地坐下,喉咙里发咸,仿佛要吐出红色来。
迟到就迟到吧!纪律虽严,健康还是最重要的!我的脚步迟缓下来,仿佛微风将息的风车。
然而铃声还在宁静而悠远地响着,全然没有即将沉寂的细弱。
“只要铃声响着,我就不该停止奔跑!”我对自己说。
终于,到了。
老师和同学们都在耐心地倾听着,等待铃声的完结。
放学时,我走过大门,很想向老人表示感谢。
可是,说什么好呢?说谢谢您把铃绳拽得时间那么长吗?我想在学府里,最好的谢意莫过于知识者对普通人的尊敬,便很郑重地问:“老师傅,您贵姓?”“免贵。
”然后,他告诉我姓氏。
我的脑筋里管记忆一般人姓氏的区域,似乎被虫蛀过,总是容易搞错。
不过这难不住我,我创造了联想方式。
比如,听了看门师傅的姓氏,我脑海中就幻化出花果山水帘洞的景象。
这法子秘不传人,却是百试百灵的。
上学三年,我认真称呼他的机会并不多。
唯有恰恰赶在上课铃响之时,我经过校门,才会恭恭敬敬地称他一声:“侯师傅好!”若是他一个人,会冲着我宽厚地笑笑。
有时围着做饭、植花的其他师傅,我便格外响亮地招呼他,表示我对他的尊重。
周围的人看着他嬉笑,他就不好意思地低下头。
其后,便会有悠长的铃声响起,像盘旋的鸽群,陪伴我走进教室。
当我伸直双腿安稳地坐在课桌前,铃声才像薄雾一般散去。
“看门的老头拽着铃绳睡着了。
”同桌说。
只有我知道这秘密,但我永远不会说。
说出来,便破坏了这一份温情,这一番默契。
终于,我以优异的成绩良好的品行,从学院毕业。
我拎着沉重的书包走出校门,最后一次对铁钉样的老人说:“师傅好!”他瞅瞅四周无人,靠近我:“你就要走了。
我想同你说一件事。
”“你不要放在心上……”他又踌躇了,“我只是想告诉你……唉,不说了……不说了……”他苍老的头颅在秋风中像芦花一般摆动着,脸色因为窘迫,像生了红锈。
“到底是什么事呢?”我的好奇心发作了。
“他们说你是成心的,我说不是……”老人舔了一下嘴唇,好像那里粘着一粒砂糖,慈善地看着我。
“您快说嘛!侯师傅!”听这口气,与我有关,忙不迭地追问。
“你千万别介意……我不是姓侯,我姓孙……”1.联系全文内容,谈谈你对本文标题《悠长的铃声》的理解。
(4分)答:2.这篇小说讲究运用伏笔的手法。
文章最后交代“我”喊错老师傅姓氏的情节,其实在前文就埋下了伏笔,请从文中找出两处来。
(4分)答:伏笔①伏笔② 3.小说对老师傅的描写十分出色。
请对下面老师傅的神态描写作简要的赏析。
(4分)……他又踌躇了……他苍老的头颅在秋风中像芦花一般摆动着,脸色因为窘迫,像生了红锈。
……老人舔了一下嘴唇,好像那里粘着一粒砂糖,慈善地看着我。
答: 4.你喜欢打铃的老师傅吗?为什么?结合你自己的生活经历,谈你从中获得的感受。
(5分)答:回家去问妈妈毕淑敏①一年游敦煌回来,兴奋地同妈妈谈起戈壁的黄沙和祁连的雪峰。
说到丝绸之路上僻远的安西,哈密瓜汁甜得把嘴唇粘在一起……一直安静听我说话的妈妈,淡淡地插了一句:“在你不到半岁的时候,我就抱着你走过安西。
”我大吃一惊,从未听妈妈谈过这段往事。
②妈妈说,你生在新疆,长在北京。
难道你是飞来的不成?以前我一说起带你赶路的事,你就嫌烦,说知道啦,别再罗嗦。
③我静静地倾听妈妈的描述,才知道我在幼年时曾带给母亲那样的艰难。
才知道发生在安西的感动源远流长。
突然意识到,在我和最亲的母亲之间,潜伏着无数盲点。
④我们总觉得已经成人。
母亲只是一间古老的旧房,她给我们的童年以遮避,但不会再提供新的风景。
我们急切地投身外面的世界,寻找自我的价值。
全神贯注地倾听上司的评论,字斟句酌地印证众人的口碑,反复咀嚼朋友随口吐露的点滴印象,甚至会为恋人一颦一笑的涵意彻夜思索……我们极其在意世人对我们的看法,恰恰忘了,当我们环视整个世界的时候,总有一双微微眯起的眼睛,始终在背后凝视着我们。
母亲默默地关注,就像手艺精湛的老艺人,不厌其烦地打磨描绘她们制造的精品。
于是我们厌烦了,不客气地说,老提那些过去的事,烦不烦呀?从此,母亲就真的噤了声毕淑敏作品专题训练悠长的铃声毕淑敏②雨天,是城市的忌日。
③花花绿绿的伞,填满每条街道,到处堵车。
我大清早出门,赶到读书的学院,还差一分钟就要上课了。
“今天你晚了。
”看大门兼打铃的老师傅说。
他瘦而黑,像一根铁钉。
别的同学都住校,唯我走读。
开学才几天,他这是第一次同我讲话。
④“不晚。
”我撒腿就跑。
从大门口到教室的路很长,就是有本·约翰速度再加了兴奋剂,也来不及。
课堂纪律严格,我只是想将损失减少到最小。
⑤上课的铃声在我背后响起来了,像一条鞭子,抽我的双腿。
有一瞬,几乎想席地坐下,喉咙里发咸,仿佛要吐出红色来。
迟到就迟到吧!纪律虽严,健康还是最重要的!⑥我的脚步迟缓下来,仿佛微风将息的风车。
然而铃声还在宁静而悠远地响着,全然没有即将沉寂的细弱。
“只要铃声响着,我就不该停止奔跑!”我对自己说。
终于,到了。
老师和同学们都在耐心地倾听着,等待铃声的完结。
⑦放学时,我走过大门,很想向老人表示感谢。
可是,说什么好呢?说谢谢您把铃绳拽得时间那么长吗?我想在学府里,最好的谢意莫过于知识者对普通人的尊敬,便很郑重地问:“老师傅,您贵姓?”“免贵。
”然后,他告诉我姓氏。
⑧我的脑筋里管记忆一般人姓氏的区域,似乎被虫蛀过,总是容易搞错。
不过这难不住我,我创造了联想方式。
比如,听了看门师傅的姓氏,我脑海中就幻化出花果山水帘洞的景象。
这法子秘不传人,却是百试百灵的。
⑨上学三年,我认真称呼他的机会并不多。
唯有恰恰赶在上课铃响之时,我经过校门,才会恭恭敬敬地称他一声:“侯师傅好!”若是他一个人,会冲着我宽厚地笑笑。
有时围着做饭、植花的其他师傅,我便格外响亮地招呼他,表示我对他的尊重。
周围的人看着他嬉笑,他就不好意思地低下头。
其后,便会有悠长的铃声响起,像盘旋的鸽群,陪伴我走进教室。
⑩当我伸直双腿安稳地坐在课桌前,铃声才像薄雾一般散去。
“看门的老头拽着铃绳睡着了。
”同桌说。
只有我知道这秘密,但我永远不会说。
说出来,便破坏了这一份温情,这一番默契。
⑪终于,我以优异的成绩良好的品行,从学院毕业。
我拎着沉重的书包走出校门,最后一次对铁钉样的老人说:“师傅好!”他瞅瞅四周无人,靠近我:“你就要走了。
我想同你说一件事。
”⑫“你不要放在心上……”他又踌躇了,“我只是想告诉你……唉,不说了……不说了……”他苍老的头颅在秋风中像芦花一般摆动着,脸色因为窘迫,像生了红锈。
“到底是什么事呢?”我的好奇心发作了。
⑬“他们说你是成心的,我说不是……”老人舔了一下嘴唇,好像那里粘着一粒砂糖,慈善地看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