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连市西安路商业区行人交通特性分析

大连市西安路商业区行人交通特性分析

大连交通大学学报第29卷量高于向西流量,该人行横道的两方向行人流量均较大.在14:30一15:00的时间段内,两方向的行人流量基本持平.流量统计如图2.图1各方向行人流量图图2行人过街方向分布图(2)行人过街速度调查,测量人行横道的长度为18m.得到行人的过街速度:其中男性中青年过街速度平均值为54.62m/min,男性老年过街速度平均值为42.76m/min,女性中青年过街速度为47.27m/min,女性老年过街速度为33.35m/min.(3)行人过街等待时间调查调查结果:行人过街等待次数统计结果表明一次通过所占比例14%,二次通过比例高达62%,三次通过比例为24%.行人过街时路旁等待时间分别为:等待时间为10s~15fl,所占比例为46%,比例最大;等待时间为15s一20s所占比例22%;等待时间为5s一10s所占比例16%;20s以上占20%;0s~5s所占比例为6%.(4)行人使用人行横道情况调查调查结果如图3(仍以5min为一个时段进行划分).(5)行人过街间隙利用图3人行横道使用情况统计表经过调查得到,西安路行人过街时利用可穿越间隙情况经调查大约在7s左右.4西安路商业区行人交通特性分析(1)步幅、步速调查地点位于家乐福超市与百盛购物中心之间,两方向的行人步幅正常,但步速较快,路侧小店对行人有一定的吸引,行人在此经过,大多去了两个购物区.行人的步幅、速度受年龄、性别的影响较大,中青年的步幅、步速高于平均值,女性老年的步幅、步速最低.西安路商业区的行人步幅接近国内外学者的统计资料标准哺j,行人大都处在正常行走的状态下.(2)行人速度特性参照国外行人速度的研究成果【8J,西安路商业区的行人步行速度均低于平均水平,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商业区行人较多,沿街小店吸引行人的注意力,部分行人的行走受到约束.此时行人在人行道处于拥挤的程度,步速降低.(3)人行道的服务水平行人密度是在某一瞬间,位于人行道或人行横道上单位面积上正在行走的行人数量.与行人的流动速率及步速均有一定关系,其数值的大小体现了行人行走时的自由方便程度,与行人在人行道享有的服大连市西安路商业区行人交通特性分析作者:金晓琼, 韩萍, 左忠义, 刘岩, JIN Xiao-qiong, HAN Ping, ZUO Zhong-yi, LIU Yan作者单位:大连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辽宁,大连,116028刊名:大连交通大学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DALIAN JIAOTONG UNIVERSITY年,卷(期):2008,29(2)被引用次数:0次1.戴民大庆市东城区步行交通系统规划研究[学位论文] 20022.王炜.过秀成交通工程学 20003.王迎华行人交通特性分析及交通组织的改善措施[学位论文] 20044.卢柯城市商业街步行交通研究[学位论文] 20025.赵建丽混合交通流条件下信号交叉口行人交通研究[学位论文] 20046.中国公路学会交通工程手册 20027.陆建.叶惠琼.姚冬雷行人过街设施合理间隔[期刊论文]-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2002(04)8.WILLIAM H K LAM.JOHN F MORRALL.HERBERT HO Pedestrian Flow Characteristics in HongKong 19959.王建军.严宝杰交通调查与分析 200410.翟良贵.丁靖艳.章金根行人过街特征分析及自我保护对策[期刊论文]-辽宁警专学报 2004(04)1.期刊论文吴立新.梁春岩.倪铁山商业区近距离交叉口交通组织设计研究-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9,26(4)研究位于商业区近距离交叉口的交通流组织优化设计,对改善该区域的交通运行状况、提高车辆和行人安全、解决城市交通拥挤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以长春市欧亚车百商业区近距离交叉口为例,通过交通参数的调查分析,结合其地理位置及商业功能,提出交通组织设计方案,并采用饱和度和延误两个参数进行改善前后的对比分析.2.期刊论文陆建.叶惠琼.姚冬雷行人过街设施合理间隔-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2,2(4)行人交通是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行人交通特性分析基础上,通过对行人心理、车辆行驶、道路通行能力等分析,提出了平面行人过街设施合理间距的分析计算方法.根据中国城市交通的一般情况,分别对城市中心商业区和城市一般地区的行人过街设施合理间隔进行计算,提出了相应的行人过街设施合理间隔的推荐值.3.学位论文边扬城市步行交通系统规划方法研究2007步行是人类最基本的交通手段,也是我国城市居民的主要出行方式之一,同时其他出行方式的始端和终端一般都伴随着步行,步行还是一种生活方式,具有休闲、锻炼、交往等功能,步行交通系统的规划不仅关系到步行交通系统的运行质量和效率,而且影响到整个道路交通系统的运行质量和城市环境。

与步行交通在城市居民生活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不相匹配的是,不管是城市决策者还是规划人员都未给予步行交通足够的重视,步行环境正在逐步恶化,步行交通与车行交通的冲突干扰造成了交通秩序的混乱和交通事故的频频发生。

国内关于步行交通系统的规划方法的研究较少,规范的推荐值已无法适应当前的交通状况,也无法为规划人员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指导。

因此,研究并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步行交通系统规划方法,指导步行交通系统规划的实践工作,对于促进步行交通系统乃至整个道路交通系统的和谐平稳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步行交通系统规划研究的基础,本论文首先对步行交通系统的特征进行研究。

利用大量的居民出行调查数据,从步行出行方式分担率、步行交通出行目的特征、步行交通出行年龄结构特征、步行交通出行时耗特征、步行交通出行距离特征和步行出行时间分布特征六个方面对纯步行交通出行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

对常规公交换乘方式进行调查,结合现有的地铁换乘方式调查数据,研究了部分步行交通出行特征。

对步行出行路径选择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研究了步行交通出行路径选择行为特征。

对信号控制交叉口和无信号控制交叉口行人过街等待时间进行调查,结合国内现有的调查数据,对步行交通行为特征进行研究,给出了行人过街满意的等待时间和可容忍的等待时间的推荐值。

本论文从行人心理感受的角度研究步行交通设施行人服务水平评价方法。

在充分考虑我国实际交通状况的基础上,对各类步行交通设施(人行道、信号控制交叉口人行横道、无信号控制交叉口人行横道和路段行人过街通道)行人服务水平的道路环境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了详细的调查方案,对行人在各类步行交通设施上活动时的心理感受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各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调查,然后根据调查数据,分析了各影响因素对服务水平的影响程度和态势,选取主要影响因素,利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各类步行交通设施行人服务水平回归模型,与HCM方法的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本论文建立的模型更加符合我国城市行人实际交通状况。

其中,人行道行人服务水平主要取决与道路的横断面几何特征、机动车交通流特征以及人行道上的障碍物的分布特征;信号控制交叉口人行横道行人服务水平除了受延误影响外,还与行人的干扰交通流状况和行人的暴露程度有关;无信号控制交叉口人行横道行人服务水平主要取决于行人的干扰交通流分布状况和行人的暴露程度;路段行人过街服务水平取决于路段的交通流特征、过街通道的间距及其控制管理形式。

在总结国内外已有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确定步行交通系统需求预测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步行出行方式分担率预测和步行交通设施行人流量预测。

从社会经济因素和物理因素(包括城市土地利用布局、道路网属性、步行环境因素等方面)分析影响城市(或城市某一区域)步行出行方式分担率的影响因素:根据步行交通出行距离特征,指出各影响因素的分析范围为步行出行有效覆盖范围而不是研究区域的地理范围,利用大量的调查数据,确定了步行交通出行方式分担率回归模型的形式,运用向后筛选法建立了步行交通出行方式分担率预测模型。

从土地利用布局、道路网络属性、步行环境、公交系统可达性、设施自身特性和道路邻街建筑物性质等方面分析步行交通设施行人流量的影响因素,根据步行出行距离分别特征,确定了影响因素分析的五种空间尺度,在此基础上制定了详细的调查方案,对步行交通设施的行人流量和不同空间尺度内各影响因素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调查。

通过分析调查数据,确定了步行交通设施行人流量回归模型的形式,运用向后筛选法建立了步行交通设施行人流量预测模型。

从步行交通设本文提出了步行交通系统规划流程;在步行交通设施规划方面,提出了基于行人服务水平的人行道宽度确定方法,并给出了城市不同道路横断面几何条件、交通条件和障碍物分布状况下人行道宽度的推荐值;同时,还提出了“点线结合”的行人过街设施规划框架,“线”层规划,提出了基于路段行人过街服务水平的过街通道规划方法,“点”层规划从服务水平、安全和特殊人群的需求三方面研究了行人过街设施的优化框架。

结合已有研究,对居住区和中心商业区的步行交通系统的规划方法进行了总结研究。

4.期刊论文于泉.张会.荣建.任福田.YU Quan.ZHANG Hui.RONG Jian.REN Fu-tian路段行人过街设施分析研究-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2008,6(3)本文将路段行人过街设施分为两类:居民区过街设施与商业区过街设施.作者重点对路段人行横道、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三种过街设施进行了行人通过量、车辆通过速度的交通调查和问卷调查,对各种过街设施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管理措施.5.学位论文殷凤军大城市行人交通设施系统规划方法研究2007行人交通在大城市占有重要地位,然而行人交通问题突出,现实表现为行人利益受损,规划表现为对弱者的忽视。

为了改善行人交通环境,保障出行便捷安全,论文由此展开大城市行人交通设施系统规划方法的研究。

首先,论文从交通效率、服务质量、社会公平三个层面梳理影响行人设施需求的因素,总结行人设施存在的问题并剖析缘由。

比较行人设施需求模型,推荐步行密度直接推计法,并探讨其适用性。

考虑城市人流的产生与分布,分别分析城市干道、中心区和居住区三方面的行人设施需求;并研究各种行人设施的特性和适应性。

其次,从微观个体步行行为和群体行人交通流两个方面总结行人交通行为与心理特性;总结行人交通调查方法,结合南京市湖南路商业中心区的调查和系统调研,分析论证行人交通流与行人设施的关系。

研究行人设施的服务水平和安全性,从行人设施与城市干道、中心区和居住区的关系角度探讨行人设施特性。

再次,从步行系统模式入手,提出“线、面、点”结合的行人交通设施系统规划方法。

“线”上,研究城市干道的人行道布置、人行横道的设置与宽度确定、人行立交的布设与取舍,并结合杭州天目山路过街设施规划应用研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