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PPT文档演模板
第六章 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日休息:
日休息是指劳动者• 在每昼夜(24小时) 内,除工作时间外,由自己支配的时间。
PPT文档演模板
第六章 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公休日
公休日是指劳动者在一周(7天)内,
享有连续休息在1天(24小时)以上的休
息时间。
•
PPT文档演模板
第六章 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PPT文档演模板
第六章 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工时的计算:
•
根据劳动部《关于职工工作时间有关问题的复函》
•(劳发部[1997]271号),工时计算方法应为:
•1、工作日的计算 • 年工作日:365/年-104/年-11天/年(法定休假日)=250天/年 • 季工作日:250天/年÷4季=62.5天 • 月工作日:250天/年÷12月=20.83天
不定时工作日
指每日无固定的工作时间。是企业因生产特点 不能实行标准工作时间。
PPT文档演模板
第六章 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标准工作日
•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三十六条规定: “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 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的工时制 度。”
• 1995年国务院修订了《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 规定》,重新发布了工作时间,规定职工每日 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
对某些职工“可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 即分别以周、月、季、年等为周期,综合计算 工作时间,但其平均日工作时间和平均周工作 时间与法定标准工作时间基本相同”。
PPT文档演模板
第六章 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延长工作日主要适用于:
•(1)交通、铁路、邮电、水运、航空、渔业等行业 • 中因工作性质特殊,需连续作业的职工;
法定节假日:
法定节日是由国家法律统一规定的用 以开展纪念、庆祝活动的休息时间。包括:
元旦、清明节、国际劳动节、端午节、 中秋节法定假日1天;• 国庆节、春节法定假 日3天。
PPT文档演模板
第六章 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实例】
钱某是某线材厂的工人,劳动合同期为3年。合同
中关于工资的约定为,线材厂按照钱某的出勤日支付
PPT文档演模板
第六章 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我国《劳动法》第四十五条对年休假 作了原则性规定:
“国家实行带薪年休假制度”。 “劳动者连续工作一年以上的,享受带 薪年休假。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从文化角度观察,带薪假期长短不同源于欧洲 人似乎更看重闲暇时光,而美国人更强调“赚 钱消费两不误”的理念。
PPT文档演模板
第六章 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日本公司带薪休假制度的执行情况不一。
有些大公司法律意识较强,能严格执行《劳动 标准法》的规定安排员工休假,如三井公司不 仅鼓励员工连休,还会多发奖金。 有些公司则安排连续几年放弃休假的员工一次 性地享受几个月的长假或多开工资以补偿放弃 休假的员工。 还有些公司在五一和元旦前后多放两天假,将 其计入员工的年度带薪假期,员工当年没休完 的假期可转入第二年,两年休不完则自动作废。 也有日本公司对员工休假需求置之不理,使带 薪休假规定成为一纸空文。
PPT文档演模板
第六章 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实例: • 某出租汽车公司招聘50名出租汽车司机,采取 •单车承包的工作方式,规定“桑塔纳”车的司机每月 •上缴7800元承包费(以每月26天计算,平均每天300 •元)。实施过程中,由于该市正在进行大规模市政道 •路建设,路况很差,绝大多数司机感到乘客很少租 •车,难以完成承包任务,向公司管理人员提出是否 •适当减少承包基数,否则不睡觉也完不成任务。有 •1名司机因一天只睡3个小时,疲劳驾车,发生车祸。 •公司管理人员说,出租汽车司机本来就实行无定时 •工作制,休息时间由你们自己安排,公司规定的承 •包数额订入劳动合同,不能变动。 • 请问:公司的做法是否具有法律依据?
PPT文档演模板
第六章 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一个工作日内的休息时间
一个工作日内的休息时间是指职工在工作 日内的岗位上工作时,应有中间休息及用膳的 时间。
午休及用膳时间,一般为1-2小时,最少不能 少于半小时。这种休息时间不计算在工作时间 之内。有些单位实行工间操制度,工间操时间 计入工作时间之内。
第六章 工作时间和休息 休假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1/27
第六章 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一、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的概念
工作时间,是指劳动者根据国家规 定,在一昼夜之内或一周之内用于完 成本职工作的时间。
PPT文档演模板
•休息和休假,是指劳动者在任 职 •期间,根据国家规定,不从事 劳 •动和工作而自行支配的休息时 间 •和法定节假日。
PPT文档演模板
第六章 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婚丧假
• 关于婚丧假,原国家劳动总局、财政部《关于国 •营企业职工请婚丧假和路程假问题的通知》(1980年2 •月20日发布)规定:
•①职工本人结婚或职工的直系亲属(父母、配偶和子女) • 死亡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由本单位行政领导批准, • 酌情给予一至三天的婚丧假。 •②职工结婚时双方不在一地工作的;职工在外地的直系 • 亲属死亡时需要职工本人去外地料理丧事的,都可以 • 根据路程远近,另给予路程假。 •③在批准的婚丧假和路程假期间,职工的工资照发,途 • 中的车船费等,全部由职工自理。
60-80% 100%
40-60%
✓事假一般需要经公司同意后,方可休假;事假的长短 取决于公司的批准。
PPT文档演模板
第六章 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年休假
年休假是指职工每年享有保留职务和工资 的一定期限连续休息的假期。
PPT文档演模板
第六章 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国外带薪假期情况:
美国人一年平均约有4周的带薪休假;而法国人 有7周;德国人则有8周带薪休假。
PPT文档演模板
第六章 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缩短工作日主要适用于:
•(1)从事矿山井下、高山、有毒有害、特别 • 繁重或过度紧张等作业的劳动者; •(2)从事夜班工作的劳动者; •(3)哺乳期内的女职工; •(4)未满18岁的未成年工。
PPT文档演模板
第六章 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延长工作日
1994年劳动部发布的《关于企业实行不定时 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审批办法》中 规定:
晚上则轮流值班。
• 到9月份,张基因病住院,传达室门卫仅剩下刘某 一人,刘某必须每天24小时值班,不能休息一天。一 个星期后刘某便感到体力不支,要求厂里增派人员, 不能老让其加班。木材厂却说:“门卫值班是不定时
工时制,24小时工作也不算加班”。
•
木材厂的理由成立吗?
PPT文档演模板
第六章 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PPT文档演模板
第六章 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病假和事假
✓病假一般要求凭医生诊断证明方可请病假。病假的长 短需根据《企业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规定》 (劳部发[1995]236号)规定的期限。
✓ 关于企业职工病假期间的工资待遇:
职工请病假 期限
6个月以内
6个月以上
工龄长短
不满8年 8年以上
工资额
第六章 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探亲假
探亲假 是指职工工作地点与父母或配偶居住地不属同一城市而 涵义 分居两地时,每年所享受的一定期限的带薪假期。
探望配偶:
每年双方中给予一方探亲假一次,假期30天。
探亲的 期限
探望父母: ①未婚职工,原则上每年一次,假期20天。如因工 作需要或职工自愿两年休假一次的,两年休假一
PPT文档演模板
问:工厂的做法是否正确? 第六章 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产假与晚婚晚育假
✓女职工产假为90天,其中产前休假15天。 ✓难产的,增加产假15天。 ✓多胞胎生育的,每多生育一个婴儿,增加 产假15天。 ✓我国对晚婚晚育实施一定的鼓励,可获得 延长婚假、生育假的奖励或其他福利待遇。 具体由各省市自行规定。
方某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某机械厂工作,其父 母均在外地,一年后,方某向厂人事科请假,要求 回家探亲,厂人事科根据实际情况,决定给假25天。 方某回家住了15天,到南方经济特区联系工作,想 离开某机械厂。到了特区后,方某联系单位一直没 有结果,在假期将满时买不到回厂火车费,以至回 厂时超假10天。厂财务科在报销方某的有关探亲路 费时,发现有些凭据与探亲地点不符,向人事科反 映。厂人事科经查知悉方某去南方经济特区联系单 位的事实,认为方某以探亲为名外出联系单位,欺 骗组织,探亲期间在家呆住了15天,其余时间及超 假10天应视为旷工,决定将方某除名。
•2、工作小时数的计算 • 以每周、月、季、年的工作日乘以每日的小时。 • 如月工作小时:20.83天×8小时/天=166.6小时
PPT文档演模板
第六章 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二)休息休假的种类
目前我国休息及休假可分为以下几种: 1、一个工作日内的休息时间 2、日休息 3、公休日 4、法定节日 5、探亲假 6、产假与晚婚晚育假 7、婚丧假 8、病假和事假 9、带薪休假制度
•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三十八条规定: “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一 日”。
PPT文档演模板
第六章 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实例】
• 张某是某合资大酒店的服务员,根据该酒店的规定,职工 •每天工作5小时,没有休息日。1999年9月的第一个星期天, •张某因家中有事不能上班,于是提出应有休息日,请部门经 •理批准。部门经理随后向总经理请示,总经理未予以批准。 • 张某不服,又找到总经理当面商谈,张某说;“别的企业 •的职工每周都有两个休息日,我觉得我们每周至少也应安排 •一个休息日。”可总经理却说:“你怎么不想想他们每天工作 •时间是8小时,我们酒店每天的工作时间只有5小时,每周工 •作时间总和只有35小时,比《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 •定》中规定的40小时还少5个小时,所以我们不再安排休息 •日。不信,我可以给你看看有关规定。”。 • 请问:合资公司总经理的说法是否具有法律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