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大运河(嘉兴段)遗产构成和保存评估一览表—嘉兴市级20100607
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大运河(嘉兴段)遗产构成和保存评估一览表—嘉兴市级20100607
A
是大运河(嘉兴段)最重要的水源
航运
工程
设
宋代
—
是古代连接长安塘(崇长港)和上塘河的一个重要水利枢纽及管理机构。采用三闸两澳复式结构,通过各设施的联合运用和严格的管理措施,达到引潮行运、蓄积潮水、水量循环利用的多重工程目的。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使用“拖船坝”和“复式坝”技术的见证,是古代江南运河科技含量最高的船闸之一,也是我国古代领先于世界水平的先进水利技术的良好佐证。
B
运河支线上水利设施
盐官上塘河闸
海宁市盐官镇西1公里处,上塘河上
1993年
—
为1孔,净宽8米,修建在钱塘江强涌潮江段上,是上塘河重要的排涝工程设施。
A
运河支线端点的主要水利设施
盐官下河站闸
位于海宁市盐官镇占鳌塔以东500米处
1995年
—
工程设计排水量7.0亿立方米,是盐官下河最重要的排涝工程设施。
A
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现存石桥为清光绪二年(1876)重建
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又名南高桥,单孔大型石拱桥,桥长29.4米,宽3米,桥头刻字清晰可辨,造型优美。保存状况较好。
A
横跨运河古河道
闻店桥
嘉兴市王江泾镇市河东端与京杭大运河的交口
清代
—
系单孔石拱桥,桥长24.40米,顶宽3.60米,底宽4.50米,为保存至今平行运河的少数纤道桥之一。东西两侧椅子状石护栏齐全。整体结构保存完整,东侧石护栏松动,桥身长有植被。
南湖
嘉兴城市中心区
—
由三部分构成,包括南湖、西南湖及相连两湖的梅溪。
南湖:面积41.6公顷,水深2~4米,它对嘉兴境内主干河道起着汇合和分流的作用。南湖中共“一大”会址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南湖:本称鸳鸯湖,面积20公顷,宋以后为名胜区。湖北岸即为梅湾街历史街区。
梅溪:名称始于宋代,宋元祐中(1086~1093),僧人智鉴筑庵于此,植梅百株,称“梅溪庵”。梅溪河道呈反“Z”形,将南湖和西南湖连接。
鉏家桥保存较好,部分破损。此类民国时建造的“洋桥”,已属绝无仅有,是中西文化技术交流的实物例证。
B
跨运河桥梁
落帆亭
嘉兴市新嘉街道,运河西侧,杉青闸堰上
始建于宋代,明代重建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运河上由苏州进嘉兴的帆船,过杉青闸时,过桥必落帆,故称"落帆亭"。落帆亭遂成著名景点。由于经运河往来人员众多,当时此地已是官吏和过闸客商重要的游憩之所。
A
平行运河的纤道桥
其他有价值的古桥群
位于运河两岸
民国以前
—
包括嘉兴国界桥、盐官平安桥、广利石桥、太平石桥、永安石桥、报国塘桥、城东石桥、市泾村太平桥、张家桥等。
B
横跨或紧邻运河
码头
嘉兴市区双魁巷河埠头群
位于芦席汇历史街区内,紧靠运河东岸
清末
—
南临香烟浜,北靠双魁巷,沿河连续分布9个河埠头。保存状况较好。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原名迎春桥,距运河410米。桥体为拱券石分节砌筑,金刚墙错缝顺砌,桥上有石护栏板。桥顶尚存石狮望柱二座,东西侧分别有素面望柱三根和二根。
A
运河相关桥梁
鉏家桥
南湖区解放街道航明社区,跨鉏家桥港,距运河202米。
民国二十二年(1933)建造
—
为单孔水泥桥,两侧桥墩为青石砌成,桥梁及桥面为水泥浇筑,并有钢筋水泥护栏及两根桥灯灯柱。清末至民国时期,鉏家桥一带为杭嘉湖水路戏班会集中心,见证了运河的历史活动。
全长17.7公里,兼有航运和水利功能,“九五”以后作为运河的主航道,是江南运河的中线,也是杭申乙线的一部分,现为四级航道。
A
现运河主河道
运河支线
上塘河(长安——盐官)
海宁市长安镇——盐官镇
确切开凿时期不详,可确定为隋代整治疏浚为运河干道——今
—
全长11.7公里,这一段又称为二十五里塘,为运河支线。
A
B
运河边的粮食码头
水利
工程
设施(6)
闸
青莲闸
位于长安镇二十五里塘上
唐代
—
为二十五里塘上的一组水利工程设施,以其闸东原有青莲庵得名。青莲闸由于在地名志中有所记载而并保存至今,极为少见。
B
运河支线上水利设施
堰瓦坝水闸遗迹
海宁市盐官景区,上塘河与下塘河的交界处。
清代
—
闸为南北向,已毁,现仅存遗迹,闸口为花岗岩石质,为文保点。
A
横跨运河主航道,是至今大运河主航道上仍在发挥作用的少数古桥梁之一
虹桥
海宁市长安镇公庆街与中街交汇处,横跨运河之上
清咸丰元年
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为单孔拱桥,桥中间栏板刻有人物图案,桥两侧均有桥联,造型优美。2001年修缮,整体保存良好,桥头石狮缺失。
A
横跨运河古河道,紧邻长安闸坝
司马高桥
桐乡市崇福镇城南街,横跨运河古河道
运河聚落遗产
(6)
运河城镇
嘉兴城
嘉兴城
嘉兴市本级
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嘉兴城以运河为护城河,城市的建设与运河的关系紧密,是吴越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重镇,至今保留有与运河相关的月河、芦席汇、梅湾街历史街区和杉青闸、分水墩、双魁巷河埠头群、便民桥、秀城桥等重要运河水工设施。
A
因而运河兴盛的城市;
运河正河上的重要节点城市
A
运河相关的公共设施
汪胡桢故居
嘉兴市建设街道斜西街西端运河边
1948年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为著名水利专家汪胡桢的故居,由汪先生亲自设计。房子整体结构呈"工"字型,南北向,属砖木结构,屋面铺设洋瓦。内部地砖依旧保持原貌。
A
与运河相关的历史名人故居
文生修道院
嘉兴市解放街道鸿福社区光明街153号,西临大运河
近现代
正河2
崇长港
桐乡市崇福镇至海宁长安镇
始修于春秋时期,隋唐时期成为江南运河干道,元末以后逐渐荒废。
—
春秋时期嘉兴境内始有运河开凿,称百尺渎,系越王勾践开挖,其中崇福与长安之间的河道称为越水道,即今天的崇长港。崇长港全长7.5公里,是上塘河长安翻水站的唯一引水河道,也是德清、桐乡等县市通过水运与铁路联运的主要航道(六级)。
A
元末以前的运河主河道
上塘河(许村——长安)
海宁市许村镇——长安镇
始修于春秋时期,隋唐时期成为江南运河干道,元末以后逐渐荒废。
—
全长11.8公里,前身是秦始皇开辟的陵水道中的一段。元末之前是上塘河作为运河主航道的部分。保存状况较好。
A
元末以前的运河主河道
正河3
澜溪塘
桐乡市乌镇东——江苏平望
清——今
—
明清时期
—
街区是运河入城的门户地段。运河在此分流,分别流入东西两段护城河,并在街区西侧保留有重要水工设施——分水墩遗址。芦席汇街区由三水相围而成,滨河历史建筑保存完整,界面连续,水乡风貌突出。街区占地23公顷,以芦席汇、秀弄等历史街巷构成了鱼骨状的街巷格局,并保留解放路南侧等大量质量较好的传统民居。
月河历史街区
嘉兴古城中心的北部,街区南部紧邻运河航道
明清时期
—
街区依托运河的走向而发展。占地面积9.4公顷,主要由中基路、坛弄和秀水兜三个老街区组成,展现了“三河(运河、外月河、里月河)三街(中基路、坛弄、秀水兜)”的传统格局。
A
运河沿岸历史街区
芦席汇历史街区
嘉兴古城运河北侧,月河历史街区以东,紧邻运河
附录
大运河(嘉兴段)遗产构成和保存评估一览表(总计43项)
遗存类别
遗存名称
位置
建造时间/延续时间
保护级别
现状评估
与大运河关联性
现状描述
评估等级
运河水利工程遗产
(24)
河道(7)
运河正河
正河1
苏州塘
嘉兴市区至苏州段的省界碑—嘉兴市区环城河
开凿于汉武帝时期(前140——前87),隋代(元大业六年)整治拓宽——今
A
运河沿岸历史街区
便民桥
位于月河历史街区东南角,南北横跨运河
清代嘉庆年间重建
—
是嘉兴运河上主要交通设施,是联系古城内外的重要通道。为单孔石板桥。桥东西两侧刻有“重建便民桥”额,旁镌有小字"嘉庆八年"。便民桥形制规整,做工精巧,保存完好。
A
跨运河桥梁
秀城桥
位于芦席汇街区南侧,跨北护城河
清代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国——今
—
主要由运河、秀水、濠河以及与其相连的西南湖等部分组成,全长6.6公里。本世纪初北郊河贯通后,航运功能废弃。
A
历史上的运河航道
崇福护城河
崇福镇区
明嘉靖年间修筑
—
明嘉靖筑城后,水系以护城河为界,分城外、城内两种格局。全长七里余三十步,绕城四周,无旱路可通。
B
历史上的运河航道
水源(1)
湖泊、水柜
长安历史上曾有过老坝、新坝、上闸、中闸、下闸五座水坝或水闸,现除老坝位置不可考之外,其他各闸、坝均能确认其位置,并有遗迹留存。
B
运河正河水利枢纽和重要的航运设施
杉青闸遗址
嘉兴市区
创建于秦汉间,该闸于北宋淳化初年(990)废,
—
是历史上重要的水利设施及管理机构之一,为运河入浙第一闸。它是嘉兴古运河上节制水流的重要设施。宋时,有专管官吏负责管理杉青闸。由于往来船只都要在此经过,历史上这里又成为重要交通枢纽,兵家必争之地。
运河支线端点的主要水利设施
堤防
海宁海塘盐官段
海宁市盐官景区南门外
清代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长1500米,现存鱼鳞石塘建于1736年。盐官海塘为条石海塘,工程结构复杂,是我国古代重要水利工程之一,具有重要历史和工程技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