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起亚硝酸盐食物中毒的调查处理

一起亚硝酸盐食物中毒的调查处理

一起亚硝酸盐食物中毒的调查处理第一部事件的发现与报告2008年5月30日11:05,某县卫生局接当地某镇某卫生院报告:9:30左右,患者张某因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被送到当地卫生院就诊。

体检发现:患者口唇、指甲和全身皮肤发绀,四肢发冷,大量出汗,心率增快,但体温正常。

正在处理中,陆续又有4人因相似症状来院就诊。

该镇卫生院立即向县卫生局报告“疑似食物中毒5人”。

11:35,某县卫生局通知该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某镇发生1起食物中毒事件”,让疾控中心即刻组织人员赶赴现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在赶往现场途中接到报告发病人数快速增加,从5人至16人至24人至38人,且所有患者均有口唇发绀。

恶心、呕吐、头晕等症状,其中1人出现昏迷,抢救无效死亡。

第二部现场处置与控制2008年5月30日14:00,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现场调查组报告:2008年5月30日9:10左右,患者张某到某镇赶集,在个体摊贩林某处购买食物(面皮),食用后约15min,即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到镇卫生院就诊。

体检发现:颜面、口唇、指甲和全身皮肤发绀、四肢发冷、大量出汗、心率增快,但体温正常。

正在处理中,陆续又有4人出现相似症状来源就诊,截止14:00,共有38人发病来源就诊,所有患者均有口唇、指甲发绀、恶心、呕吐、头晕等症状,其中1名重症患者在12:05死亡,其它患者经洗胃和静脉注射亚甲蓝(美蓝),病情明显缓解,8名症状较重患者的血高铁血红蛋白含量增加(17%-33%)。

据此情况,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调查组初步判断是一起亚硝酸盐食物中毒,其事件已达到较大级别(Ⅲ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建议:①征得市、县卫生局同意后立即实施网络直报;②县卫生局组织县医院专家赴该卫生院指导协助救治患者;③深入开展卫生学和流行病学调查;④尽快取得剩余食物样品和中毒患者的血样,开展亚硝酸盐和血中高铁血红蛋白含量的实验室检测;⑤将检测结果通知县医院和镇卫生院;⑥撰写一份初步调查报告,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调查人员会商疫情。

县卫生局在接到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出事调查报告》后,立即成立了由卫生局局长任组长的“5.30食物中毒事件”处置领导小组,下设病员抢救、现场流调(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处置、社会稳定、宣传综合等5个小组,启动了应急预案,采取了以下措施。

1.县卫生局在第一时间内向县委县政府、县食品安全委员会报告,同时,报告市卫生局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由市卫生局建议市政府作出公共卫生事件三级应急响应。

2.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将该起事件按“较大级别(Ⅲ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实施网报。

3.市、县卫生局组织医院专家和急需药品赴该乡帮助治救中毒患者。

4.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中毒事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卫生学调查,卫生监督所及时调查取证和采取临时控制措施,并密切跟踪事件的进展情况。

5.县卫生局及时与媒体沟通,客观发布事件处置进展信息,稳定社会情绪。

同时,向公众宣传食品卫生和亚硝酸盐食物中毒防治知识。

第三部分卫生学和流行病学调查调查前准备1.依据“报告信息”,与报告单位(某镇卫生院)联系,进一步了解、核实情况(事件的严重程度、波及范围、控制情况、可能的病因物质),可能的话,提出初步建议。

2.依据了解、核实的信息,确定调查目的和调查任务,开出《现场调查准备清单》:即调查人员组成、采样器材、实验室准备、调查表格及相关参考书、取证设备、防护用品、交通工具。

3.确定调查目的和调查任务(1)调查目的:①控制事态发展,终止疾病暴发或流行;②确定中毒病例;③查明中毒食品(或原因食品);④确定中毒致病因素(或病原物质);⑤查明中毒原因或环节;⑥提出预防措施和建议。

(2)调查任务:①协助临床救治患者;②开展现场流行病学和卫生学调查;③实施预防控制措施和效果评价;④撰写调查报告。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调查组(3人)于30日14:30到达该卫生院,与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调查组会商疫情,县调查组汇报了事态现状及前期调查结果如下。

截止30日14:00,仍然是38例患者,无新发病例。

除1例中毒患者死亡外,所有其他(37例)中毒患者的发绀及全身中毒症状明显改善,已有18例出院回家。

中毒症状以头晕、恶心、呕吐及全身皮肤发绀为主,血高铁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升高。

临床处理:催吐、洗胃和静脉注射亚甲蓝加维生素C。

县卫生监督所已在11:00取缔了“林某食品摊点”,并封存了剩余食品。

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已采集了5份洗胃液、3份呕吐物、15份尿样和6份剩余食物样品,并完成了所有中毒患者的个案调查(1例死亡除外)。

初步结论为亚硝酸盐食物中毒。

市调查组和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认真分析疫情后,一致认为,本次中毒事件诊断明确、临床救治有效、控制措施及时,事态已基本得到控制。

但仍需补充一些调查内容,使诊断依据更加充分可信。

第四部分现场调查的实验室支持1.化学性食物中毒样品及采样方法化学性食物中毒样品及采样方法样品采样数量采样方法呕吐物200g 置样品容器内洗胃液全部置样品容器内血液≤3ml 静脉无菌采样尿液全部取清洁中尿段固体食物1000g 取一部分置样品容器内液体食品1000ml 摇匀后置样品容器内其它样品根据需要视情况采集可能含有毒物的样品注意防止样品污染并低温保存(4℃以下),4h内送达实验室2.采样人数对一起30人以上的食物中毒事件一般至少应采集10-20名具有典型临床症状患者的检验样品;同时应采集部分具有相同进食史但未发病者的同类样品作为对照。

3.采样工具注射器、消毒棉签、调匙、勺子、夹子、镊子、剪刀、标号用品。

4.样品容器洁净塑料袋、广口瓶、灭菌试管、样品冷藏设施等。

5.检测结果在“面皮”与“蓬灰”样品中分别检出亚硝酸盐620mg/kg和2086mg/kg;在5份洗胃液、3份呕吐物和15份尿样中均检测出亚硝酸盐强阳性;面粉及其他调味品中未检出亚硝酸盐。

有力支持了初步调查结论,亚硝酸盐是本次食物中毒事件的病原物质。

第五部分结果分析与诊断(一)中毒经过2008年5月30日9:10左右,患者张某到某镇赶集,在个体摊贩林某处购买食物(面皮),食用后约15min,即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到某镇卫生院就诊,体检发现:口唇和皮肤发绀、心搏增快,体温正常,随后陆续有多人因相似症状来院就诊,首例患者9:30发病,末例患者12:45发病。

截止5月30日24:00,共有49人中毒发病,其中38人来院就诊,经洗胃和静脉注射亚甲蓝治疗,病情明显缓解,除1例死亡外(男,58岁),其他住院患者均治愈出院。

(二)流行病学调查1.24h食谱调查显示所有中毒患者均在5月30日9:00-12:00在“林某食品摊点”处购食了“面皮”,未购食者未发病(调查了14人,在相邻食品摊点购买早餐食品)。

2.30日上午先后有55人在“林某食品摊点”处购食“面皮”,其中49人发病,发病率89.1%。

发病人群都是集镇附近的村民,年龄最小的11岁,最大68岁。

发病曲线成单峰,取缔“林某食品摊点”后,不再有新发病例。

(9:00有8例,10:00有12例,11:00有18例,12:00有11例,13:00为0例)。

中毒患者的年龄分布年龄段发病人数(人)0~10岁010~20岁720~30岁1230~40岁1140~50岁1550~60岁 360岁以上 1合计493.发病潜伏期最短20min,最长65min,平均18min。

(三)临床症状及治疗中毒患者以头晕、恶心、呕吐等为首发症状。

体检发现:患者不同程度地存在皮肤发绀症状(颜面、口唇、指甲或全身),四肢发冷,出虚汗,心搏增快,但体温正常所有患者“血高铁血红蛋白含量”指标都有不同程度升高;其中1名重症患者有昏迷和呼吸衰竭、血高铁血红蛋白含量61%;另有7名患者高铁血红蛋白含量在40%-50%,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其他患者征状较轻。

临床治疗首先立即催吐和洗胃,在此基础上静脉注射亚甲蓝(亚硝酸盐中毒特效解毒药),同时静脉注射维生素C和50%葡萄糖液,治疗后,患者病情明显缓解,直至痊愈。

(四)实验室检验在“面皮”与“蓬灰”样品中分别检出亚硝酸盐620mg/kg和2086mg/kg;在5份洗胃液、3份呕吐物和15份尿样中均检测出亚硝酸盐强阳性;面粉及其他调味品中未检出亚硝酸盐。

(五)卫生学调查“林某食品摊点”是一个体食品摊贩,常年在农贸市场门口露天设摊,以现制现卖“面皮”为主,兼售卤菜,未取得食品卫生许可证和从业人员健康证。

在制作“面皮”过程中添加一种称作“蓬灰”的调料,据称可以增加“面皮”的韧劲,是从邻镇一家日杂店购得,300g 的塑料瓶包装,标签上无厂名、生产地址、配料表、生产日期及保质期。

“面皮”的加工原料有面粉,辅料有酱油、盐水、芝麻酱、“蓬灰”、葱、蒜、姜等。

有1块1m2的加工“面皮”的案板,1口铁锅和1个简易木柜(存放原辅料),无冷藏设备,无上下水,餐具及加工用具的洗涤设备,只靠1大塑料桶从附近的自来水龙头接水,1桶水会反复使用,1d约更换4次。

加工环节生熟不分,刀具、砧板、容器生熟不分,所有加工好的食品露天放置,潜在的食品污染环节众多。

(六)小结本次中毒事件调查以短时间内发病的多名具体相似临床表现且进食了相同的食物的患者为切入点,紧扣共同暴露地点(林某食品摊点)和共同暴露食物(面皮)开展个案调查,简历初始病例定义,扩大病例搜索范围,以确定事件波及范围和严重程度;以中毒患者的特征临床表现(皮肤发绀)筛选实验室检测项目(亚硝酸盐),将剩余可疑食品检测与患者的生物样品检测相结合,建立了不同样品检出毒物(亚硝酸盐)之间的逻辑关系,并以临床诊断性治疗(亚甲蓝)有效进一步佐证了亚硝酸盐中毒的事实;以实验室结果为基础,确定了最终病例定义,使病例认定更具科学性;对调查数据资料的分析有理有据、逻辑关系明晰,对中毒事件的诊断证据充分、可信。

本次事件调查也存在以下不足:缺失了部分的暴露人群(未就医的中毒患者和未发病者),个案调查不够完整:未对“蓬灰”样品中是否存在其他有毒化学物质进一步分析。

第六部分结案处理与建议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本次事件最后1位患者发病(5月30日12:45)后,经24h(亚硝酸盐食物中毒最长潜伏期)观察,无新发病例。

本次中毒事件可以结案。

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撰写《结案报告》,提交市、县卫生局,同时实施网络直报。

由市卫生局向市政府建议终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

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时填写《食物中毒事故调查报告表》。

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撰写食物中毒调查专题报告。

《食物中毒调查专题报告》应包括如下7个部分:1事件发生经过;2临床和流行病学特点;3实验室检验结果;4分析和结论;5控制和预防措施的建议;6参加调查人员;7附“中毒患者和死亡病例一览表”。

相关主题